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研究述评

2021-11-26 02:20周宇豪杨睿
关键词:时代化中国化话语

周宇豪, 杨睿

(1.上海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上海 200444; 2.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是一个世纪以来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在寻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人民幸福道路的艰难征程中,不断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变迁实践相结合的真实写照,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到继承和升华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沃土的重要印证。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这一恢宏历史事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科学表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全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富有鲜明民族性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及其丰硕成果,不仅丰富拓展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的中国当代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传播话语体系,而且全面展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所发挥的理论和实践引领作用。其中,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的创新发展,不仅开辟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的新境界,而且彰显了当代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以及与之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和时代意义。就此而言,研究探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不仅可以更精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及大众化的深刻内涵,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反映时代发展脉搏的理论品质,还可以从实践上和理论上精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内涵及其重大现实指导意义。同时,深入探讨百年来因为不同时代发展而推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传播话语体系的变迁规律,对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建设和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取向的国际话语权,也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研究回顾

(一)从整体性视角分析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努力奋斗、夺取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理论总结和升华。国内对此方面研究不仅起步早、力量强,而且成果丰硕、形式多样。

1.从史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顾海良担任总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按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对以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并不断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梳理分析,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两个基本维度,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1]。石仲泉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发展史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不断与20世纪初以来发生巨大变迁的中国国情相结合并与时俱进形成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其关键在于对党的发展历史如何进行分期,以及对这种分期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产生两次历史性飞跃的关系如何进行科学分析。同时,还要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经历的三个“30年”发展历程进行科学分析、精准把握[2]。种海峰提出,从理论形态的历史演进和逻辑发展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致经历了四种形态:第一种是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化主体认识范围;第二种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实践观念将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第三种是中国的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的基础;第四种是将中国的实践不断升华为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3]。

2.从内涵和方法论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展开研究

韩庆祥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论》一文中,在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研究给以梳理的基础上,着重从学理、历史和实践三个层面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研究[4]。曹泳鑫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中国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障碍,从而夺取改革开放更大的成功,就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上以高度自觉的态度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5]。刘明芝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内容,并且从方法论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键环节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6]。尹汉宁撰文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动力来自问题导向,而直面、应对各种重大现实问题和严峻考验的实践过程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拓展深化的最为根本的内生驱动力,这种内生驱动力无疑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化和载体[7]。

3.从概念界定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科学认知进行研究辨析

李君如曾撰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如何从本质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行理解做了深入探讨。他在文章中提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总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崭新理论框架。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理论成果都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8]。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和检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败得失的标准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并对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能性的三个方面的错误论点进行了辨析[9]。郭国祥等回顾了近年来学者们围绕如何界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历史必然性、起点和进程、彼此之间的关系、主要经验,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不断取得历史性成就等问题,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探讨,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但还可以继续在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深入研究[10]。

4.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研究

王伟光指出,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新起点形成了治国理政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不仅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而且成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团结并统一全党开展伟大斗争、继而赢得伟大胜利的思想武器[11]。夏文斌、张懿认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品质的集中呈现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开创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意义和历史性贡献,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方位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2]。汤志华等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注时代问题,破解时代难题,引领时代发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内涵延伸;顺应人民意愿,巧用大众表达,尊重群众实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范式创新[13]。

(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作为舶来品,之所以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与数千年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传承密不可分。一方面,作为思想指南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在近百年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中的推动作用,尽管党对传统文化正确态度的确立也经历了曲折和磨难;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滋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得以形成并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就此而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多学科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关照之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思考

张国志认为,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的社会哲学思潮,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足,并生根发芽,这绝不是偶然的文化事件和历史事件,它们彼此之间肯定有着契合之处[14]。田克勤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当代转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不断丰富与方法论指导密切相关,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的滋养下持续汲取民族精神的精华[15]。陈艺伟则简要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主要问题,梳理了两者相互作用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旨在还原近五年来学界对这个课题的研究现状,对不同的问题归类比较分析,发现其中的进展以及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16]。

2.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

周秀红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儒家文化的汲取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二是富民惠民的经济思想;三是“和”文化传统;四是儒家的辩证思维与实践方法[17]。戢斗勇认为,中国传统儒学思想精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有显著的呈现,比如“中国梦”的目标与儒家爱国主义传统,“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与儒家民本传统,反腐保廉举措与儒家清廉文化传统,“共产党人的心学”与儒家心学传统,生态文明思想与儒家“民胞物与”思想,“人类共同体”理念与儒家和平主义传统,等等[18]。秦宁波认为,马克思主义及唯物史观传入中国,为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提供了认知国情并寻求民族解放道路的科学方法。作为唯物史观重要构成维度的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构建无产阶级文化体系的重要基础。因此,以科学的态度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准确认知,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剔除传统文化糟粕、创新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重要准则[19]。

(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路径及其话语体系转换展开探究

1.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方法论问题

邓伯军等提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方法论逻辑层次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在发展逻辑所决定,这就是以哲学方法论主导的普遍性原则、科学方法论为呈现的逻辑性原则以及由学科性质所决定的特殊性原则。上述诸原则形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重大时代命题[20]。张爱华等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建构有以下三条基本路径:其一,作为根本指导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其二,以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治理中的根本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三,以人民群众为话语体系建构的本体[21]。卢凯、卢国琪等则提出,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强化理论自信、增强理论自觉是根本。只有以不断创新的态度着力构建中国化话语理论体系,提升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现实问题,才能有效推进“中国模式”话语体系的建构,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22]。刘超等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凸显了传播具有显著民族性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以及由此而不断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化的理论、观点和情感,呈现出与时俱进的鲜明的包容性、开放性以及规范性和稳定性[23]。

2.分析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变迁规律

王梅清提出,应该及时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变迁中的思维规律,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这是21世纪新时期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之需和逻辑必然[24]。解春霞认为,理解和把握构建具有中国鲜明民族性特征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核心在于,形成凸显由实践、理论、制度等创新融为一体的全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集合体。这种话语集合体不仅对内能够有效汇聚民智和民力,增强中国特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及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而且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也能够有效对外讲述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增强中国声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力,提高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影响力和议程设置能力[25]。李红梅等认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历经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革命”和“建设”两大话语体系,并以其思想内容的继承性、表达方式的大众性、根本旨趣的实践性和终极价值的人民性等独特的中国风格,不仅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有机结合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而且为中国不断改革创新引领航向[26]。

3.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表达叙事方式进行研究和探析

程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在上层建筑领域的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确立的社会历史进程做了较为详细的阐释。他指出,抗日战争时期,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叙事的提出、传播与认同,中国共产党主流意识形态也逐步得以构建和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共产国际策略的转变为此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创造性重大命题在全党范围内的提出,以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中共主流意识形态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7]。鲁品越认为,在构建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存在着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以所谓“纯学术研究”为名,实则在客观上脱离中国实际国情和传统;第二,将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独立的学科”单纯地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28]。赵士发着重探讨了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问题:一是要从理论上回答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中国如何摆脱“挨骂”的问题;二是要从理论上回答何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如何构建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当代中国话语体系对中国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有何重要作用与意义等问题[29]。卢国琪认为,纵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实际国情与理论相结合创造出层出不穷的话语体系,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话语体系、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话语体系、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话语体系、“三个世界”理论的话语体系、“两次飞跃”论的话语体系、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话语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话语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话语体系、科学发展观的话语体系[30]。

4.对习近平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研究

一是从特色和风格角度探讨习近平对构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做出的重大贡献。庞晓利对习近平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和传播中的历史性贡献进行了阐释,认为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主要体现在以实践发展为基础,始终坚持创新的自觉,既突出中华民族特色,又体现时代精神。构建当代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发展,习近平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并极具个性特色,表现在他使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活用历史典故与诗文、以情感人、倡导“短、实、新”的文风等方面[31]。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梦的关系进行探讨。胡伯项、李江波等阐述了中国梦是以传统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本土文化和以马克思主义为主体的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文化成果,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带领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围绕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两个主题,以改革开放为激发动力,不断迈向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从哲学层面看,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它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32]。

三是从治国理政视角探讨习近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贡献。李昆明认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内容博大精深、体系科学完整、特色鲜明突出、思想深邃宏阔,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从变动的世界格局中观察问题和精准判断时代发展大势的高超战略视野,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及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置的价值选择,呈现出中华民族对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刻思考及如何与全人类一起更好走向未来的历史自觉,更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如何立足新的时代方位,在紧紧抓住事关牛鼻子关键问题上迎难而上、破解各种障碍、推动全面发展的辩证方法[33]。

5.对如何构建具有新时代鲜明民族特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术话语体系进行探究与思考

第一,如何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宋俭认为,从学理上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必须区别什么是“土乡土味”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对具有民族风格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进行科学而系统的探究,同时还要区分在实践中如何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以及在学术上如何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研究。这就要求在立足于中国国情实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以“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话语体系为核心构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同时,在体现以中国特色为内核的学术话语体系基础上,还要根据不同受众特点与世界性话语体系进行有效对话与衔接,从而达到在国际舆论场上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目的。简单地讲,就是要做到既立足于“中国实际”和“中国立场”,又要善于“世界表达”[34]。

第二,从反思角度探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的建构。王巍提出,必须明确拓展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话语体系的前提是对“苏联话语”和“西方话语”进行批判性“扬弃”;这种拓展创新的重要根基则是以中国化的语言风格和中国语境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创新进行全新的语义阐释;而拓展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的核心则在于对中国共产党人寻求现代化进程中积累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与规律进行理论上的提炼与升华。只有讲好大众话、中国话和现实话,才能真正合理地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根植于中国现实发展的深厚土壤之中,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话语体系[35]。

6.对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数据库和语料库进行探讨

关于此方面研究的一个代表性成果是徐光春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大辞典》。该词典以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为理论逻辑起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随着不同国情、不同时代而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的历史轨迹,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列宁主义,以及在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过程中实现的三大理论飞跃,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浩瀚繁多,涵括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三大重要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该辞典不仅对相关基本原理、主要观点和重要论断进行了详细阐释,而且对涉及的相关时代背景、重要理论代表性人物及其思想流派进行了溯源分析。作为一部专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式辞典,该著作重点反映不同时代背景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完善发展的时代特征。不仅如此,该词典还突出向受众介绍并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突出反映出来的显著的新时代使命、特征和意义,从而也增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不断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点[36]。邓伯军认为,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权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大数据的处理和运用。如何运用大数据技术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语料库、数据库,从而占据由大数据技术推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主导权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37]。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研究成果提供的启发及存在的不足

(一)相关研究成果为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发

现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从整体性视角探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发展,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路径、话语体系转换等方面展开研究和阐述,也有对习近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精准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所作一系列重要讲话和历史性判断,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的历史性贡献以及对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话语体系的思考。这些研究成果丰硕,特点比较明显。

1.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整体研究成果丰硕、理论体系完整

第一,从史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展开分析论证,理论基础扎实。这些成果既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理论逻辑演进的总结,也有对近年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还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形态演进的内在逻辑的探究。总体上看,这些成果从不同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发展进程和历史演变规律进行了梳理和探究,研究对象目的明确,是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研究最为系统、成熟、完整的一个领域。

第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从概念内涵角度进行辨析,较为科学准确。如韩庆祥等所写的文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论》[4]、曹泳鑫的文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5]即是如此。他们认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必须从基本概念入手,在准确把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丰富拓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理论才有可能。

第三,提倡从问题意识着手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理论自觉性。已有研究成果中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存在的共性或个性问题所进行的开创性探讨令人印象深刻,还有一些成果从反思的视角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路径,另有一些成果则从方法论角度分别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探究。这些成果强调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无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探讨的不断创新大有裨益。

第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这些成果从不同侧面分析论证了习近平对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丰富和拓展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阐述逻辑结构严谨,提出的一些观点具有较强的启发性意义,为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能够与时俱进的本质问题。

2.对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滋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成绩显著

第一,从哲学的某一个视角或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一个领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很多学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同角度尤其是从儒家文化的视域来论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有的对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儒家文化观展开研究,还有的从茶文化的“中和”哲学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中,对儒家文化特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呈现研究涉及较多。这些成果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所显露出的显著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性,分析相对严谨,结论可信,在某种程度上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丰富发展的理论逻辑合理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本质上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第二,还有一些学者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关系角度进行分析阐述,从而对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揭示。他们或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进行重新评估,或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等展开论述和探究,从而总结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二者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这些论证对如何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其中所发挥的独特功能具有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3.对习近平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新境界的研究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逻辑、方法以及习近平科学系统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研究成果虽然不是很多,但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成果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文本,从历史定位、科学内涵及其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等多角度全方位科学探究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开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新境界,并与改革开放进入啃硬骨头关键期党和国家需要攻坚克难的实际相结合,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工作中心以及由此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思想观点、重大战略部署、重大工作举措来确定研究方向,分别从方法论、路径和特色等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进行分析研究。这些研究从一个侧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点,尽管这些成果还存在着明显的理论探讨不足。

第二,从意识形态和史的角度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这些成果中既有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内核、构建原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叙事的形成与主流意识形态构建的深入探讨,也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表达史和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中国化转化等方面的详细分析,还有的从不同历史发展的时代主题等视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转换构建路径及话语体系转换逻辑等方面进行了很有意义的探索。

(二)已有研究成果可拓展的空间

国内现有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大多从某一个侧面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进行探讨,从跨学科的一体化、整体性视角进行研究的成果还不多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一是研究视角需要拓展新的空间。从现有文献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理论状况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考察探究,不仅成果较多而且基础厚实、体系完整。但是现有成果整体研究视野相对单一,理论研究切入点缺乏明显的创新。综合整个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研究现状看,研究理论切入点基本上千篇一律,都是从“因”出发,研究如何得出“果”,即几乎千篇一律从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奋斗历程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中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或话语体系形成的规律,而不是从已经被理论和实践证明的“果”出发,即从呈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传播话语体系出发,深入探究导致这种“果”的“因”的历史真实性和逻辑合理性究竟在哪里,从而再推导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建设和着力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进行系统研究有着巨大的空间。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大多局限于从某个单一学科领域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整体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路径的分析探讨。尽管有少部分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转换进行了探究,但是研究视野分散,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各自为政、相互脱节现象,缺乏环环相扣、全盘谋划、整体布局的理念,与本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理论合力不足,而且几乎没有从传播学视域出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如何发生变迁进行直接相关的研究。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缺乏跨学科整体性研究的现状。

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研究原创性和标志性理论建构有待进一步提高。现有成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研究数量不是太多,而且理论升华不够,对话语体系建设与构建话语权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清晰,导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针对性和现实实践性不强。需要指出的是,话语体系建设不同于话语权建设。话语是在特定权力语境下产生并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潜在的权力运用指向。就此而言,话语与权力二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逻辑关系,但话语不一定等同于权力。因此,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等同于话语权构建。因此,国内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如何转化为话语权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这一重要理论问题的研究仍然较为滞后,这是本课题研究尝试解答的一个核心议题。

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语料库建设尚处于空白状态。与其他学科领域相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数据库建设至今还没有见到成型的研究成果,多模态、多语种、多模块、多功能语料库建设尚处于空白状态,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现有成果只有极少涉及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语料库的思路和路径,但是没有具体的建设方案。这反映了新媒体时代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变迁研究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在媒介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应通过多模态、多功能数据库的创建,提升和优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建设和国际传播能力及模式。同时,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建设涉及传播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所以国内至今几乎没有从跨学科角度探讨创建马克思主义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数据库的研究成果。

五是缺乏传播学视域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变迁的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时间跨度大、涉及领域多、内容繁杂。尽管现有少数研究成果分别从时代变迁和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转换等进行了探讨分析,但总体上呈现笼统、粗糙的特点,没有从传播学视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研究。一是对历时性探讨梳理不足,或者有梳理没有对比;二是对共时性分析缺乏比较,学理性探讨不足。如果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话百年传播话语体系变迁进行历时性和共时性比较分析,就无法对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变迁的规律和基本特征进行科学归纳和准确把握。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反映的是经过百年实践检验过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百年发展的逻辑特征开展研究的重要目标,就是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这些“果”中探求是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什么样的原因、什么样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得出了这些“果”,并从这些“果”的形成过程中总结出反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本质性规律。这种本质性规律不仅仅是成功的经验,而且包括失败的教训。最为重要的是,这些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于深刻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播话语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地顺应时代发展脉搏,从而更好地凝聚民族精气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启发和借鉴。概言之,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形成发展的逻辑特征,从中概括出在新的历史时代中国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局以及因应这种变化构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魄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话语体系,对于当前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具有重大现实指导意义。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形成发展的内在逻辑规律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对不同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与其它伪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本质区别和鉴定。

猜你喜欢
时代化中国化话语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画与理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