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记忆:今昔师资力量与家校关系的对比

2021-11-25 06:56王尧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家校农村

前言: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迅猛发展,成绩显著,四川农村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国初期,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是今天难以想象的,今天农村教育面貌的改善,也是曾经想象不到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结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虽然现在我国推行了农村教育优惠政策,如“两免一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户籍制度的改革等,但是如何让这些惠农的教育制度和政策真正地发挥作用,是教育研究界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从教育学的角度讲,受教育者才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只有面向受教育者才能实现教育目的;从教育史的角度讲,受教育者是教育历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走向受教育者才能真实再现教育历史活动的真实图景。本文从受教育者的视角出发,以口述史为依托,追寻20世纪50年代的四川省南充市的教育发展状况,并且选择部分方面与现今的教育进行对比,表达笔者本人的思考和看法。采用口述历史的方法,是为了使普通农村的受教育者参与到教育史的创作中,希望通过他们对自己个人教育经历的叙述以及对教育对他们的影响的讲述,折射出共和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轨迹。

一、口述者介绍

口述者王希(化名)于1944年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市的一个小镇。家中兄弟姊妹共四人,排行老三,是家中受教育水平最高的人。大哥小学五年级辍学外出打工;因家里经济条件约束,二哥于初一辍学,幺妹只读了小学。王希在校成绩优异,1951年入学小学,1962年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老师,在镇上从事初中物理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旧中国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而且带有浓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色彩。1949年新中国刚成立时,新中国的教育事业百废待兴,全国约有5.5亿人,文盲率高达80%。口述者的受教育时间刚好处于建国初期,且从小学到高中,教育经历比较完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建国初期当地的教育发展历程和特点。

二、师资力量今昔对比

纵观现在的教育水平和师资力量,与建国初期简直差异甚大。根据口述者的描述,当时的小学老师仅初中文化水平,或者部队转业的文化干部来教小学,甚至还有高小(5、6年级)毕业后进修半年速成就可以进小学任教。初中老师是高中文化水平,或者专科。直到高中,才有各地的大学生来教书。

读小学的时候,当时老师是各地调来的,解放初期大家都没啥文化,凡是初中毕业就可以去小学教书了,还有的老师是部队转业的文化干部。小学的语文课就是用四川话讲古典故事,寓言故事那些,数学就是教乘法口诀。不过那个时候的老师教得还可以,很认真负责。那个时候教师晚上拿着话筒连声广播,宣传知识。为了响应“扫盲”的政策,还要办夜课班,给那些贫下中农上课,教他们认字。

当时初中的老师有些是高中学历,有些是专科。我那个时候也是高中学历教的初中。初中的语文课老师就用普通话了,这个时候就开始学拼音了,小学是不学拼音的。

高中的老师就是大学生了,有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当时教我们化学的老师最厉害了,大家喊他“廖博士”。班主任是教物理的,教得也很好,而且那个时候很重视高三,初二的要帮助高三,把初二的老师调来辅导高三的,初二的学生还要给高三的学生洗衣服。

当时的师资力量确实薄弱,教师也比较缺乏。建国初期,认识字的人都很少,更别说找谁来教书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缩短教育周期,让小学毕业的学生,经过1到2年的培训,再回到小学教书,称之为“初师”。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教育的师资力量是比较薄弱的,教师的短缺现象是极为严重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大力发展中等师范教育,也就是“中师”,就是学生初中毕业以后,经过2-3年的师范专业的教育,就直接分配的中小学当老师。

三、家校关系今昔对比

家校关系在教育关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学生把家长和教师联系到了一起,学校生活占据了孩子们青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它们共同组成了一种特殊的关系“家校关系”。家校关系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古代社会的私塾办学,作为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注重纲常伦理。现代社会以公办学校为主,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和个性化,注重因材施教。可见,不同的社会背景,由私塾教育向职业教育的转变,身份、认知和参与度都截然不同,现在的家校关系延续了原有历史特征外,更呈现出其独有的特点,这也是家校矛盾产生的时代背景。现如今,家校矛盾成为一种或普遍的社会现象,而在五十年代,那时的人都非常尊重知识,也都很敬重老师,家长和老师的关系非常融洽。

那个时候家长对老师很尊敬。因为以前地方很小,老师住在学校附近,家长赶场都能遇到老师,所以家长对老师也比较熟悉,有的时候家里杀了猪还要给老师送点猪肉,还会送菜给老师,帮着老师担水、担煤炭等,在路上很远家长都会给老师打招呼。当时大家都比较重视文化,因为解放前都吃了没有文化的亏,所以家长都比较尊重老师,那个时候师生关系和家校关系都很融洽。

可见,当时的家校关系十分和谐、融洽,老师和学生关系好,家长和老师的关系也不错。因为建国后期,人民越能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在学校好好学习知识,改变家庭条件,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当然值得尊重。但现在,家校矛盾层出不穷,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变得紧张。近年来,家校矛盾在网上沸沸扬扬。虽然事件最终都能得到妥善处理,但所反映出来的家校关系仍然值得反思和讨论。在近二十多年的教育体制变迁背景影响下,教师与家长和社区的关系越来越褪去熟人社会关系这一关系层次,只剩下更显正式和职业性的教师与家长关系。家长与老师的距離越来越远,不再像以前抬头都能遇到那样亲热,这样一种思维得到固化:家长能够跟老师见面,大多数情况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犯了事被叫家长。所以家长很害怕见到老师,害怕被老师批评。

结语:

在中国农村生活和劳作的大多数人都是农民,但把农民作为一种职业,则是生活在农村的人们不得已的选择。在采访末尾,王希说对自己的受教育经历还是比较满意的,感谢自己当年选择了读书。回看身边没有选择读书,或者由于家庭原因没办法继续读书的同龄人,大多回到了家乡务农。在农村,受教育者如果不能通过接受教育真正离开农村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他们就只能沦为农民。教育成为了受教育者实现社会地位提升的唯一途径。在他看来,教育不仅提升了他的社会地位,还使他对新事物接受和学习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提高,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也更加清楚。

作者简介:

王尧(1998年11月),女,汉族,四川省南充市,学历:教育硕士在读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家校农村
谈如何有效的开展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家校携手,共促发展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常用的导入活动及其有效性分析
互动+沟通——基于信息技术的家校沟通新模式
浅析充分发挥受教育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与途径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