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利用多元化教学手段解决学生阅读理解的困惑

2021-11-25 22:38殷禾茹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16期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阅读理解初中语文

殷禾茹

摘 要: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际、教学要求以及教学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难以平衡,阅读教学改革举步维艰,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较为薄弱。在此情况下,加快调整阅读教学方式以打破教学僵局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初中学生阅读理解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明确教学调整方向,并探讨多元化教学具体实施策略,以期构建以学生为核心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理解 多元化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16.007

新《课标》指出,语文阅读作为以学生自觉性为基础的个性化学习活动,需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以及评价的能力。其中,阅读理解是语文的基础素养之一。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尊重学生差异性的个性化阅读成为必然趋势,推动阅读教学由单方知识传输走向学生、教师以及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阅读教学要求日趋灵活化、多元化。

一、初中语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必要性

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能力之一,其影响不仅限于语文学科,还是各个学科的学习基础。教师必须着力培养初中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第一,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然要求。阅读是学生培育文学素养、开阔视野、丰富文学积累的有效途径,而阅读理解能力是帮助学生达到高效学习目标的基础条件。在强大的阅读理解能力加持之下,学生不仅能够提升阅读效率,而且能够跳脱咬文嚼字的表象化阅读,转而畅游文学知识海洋,享受阅读的乐趣,将阅读内容转化为自我意志,形成语言感知、知识认知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支持。阅读理解能力不仅是语文素养,更是必要的学习工具。学生在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时,可以更高效地吸收知识。

二、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困惑及成因

1.欠缺语感,思维禁锢

现阶段,初中学生对于字词解析、背诵等知识性模块的学习较为游刃有余,但是由于思维能力薄弱、语感较差、文化积累不足,面对开放性的阅读理解问题往往难以招架,甚至存在畏难心理。初中生在语文阅读理解中遇到困难,究其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从学生自身因素而言,他们阅读习惯不当,欠缺积累意识。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有时候有着浮躁的学习态度,走马观花式阅读成为此阶段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阅读过程流于形式,难以形成深度的情感体验及思维冲击,导致学生虽然阅卷无数,阅读理解能力却止步不前。第二,从教学因素而言,背书式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创造能力。在当前中考机制的背景之下,师生承受较为残酷的中考竞争。因此,在功利性教学观念影响之下,教师为了扩大课堂知识容量,成为阅读教学的唯一把控者,学生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模式化的阅读教学方式更是禁锢了学生思维,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欠缺技巧,启而不发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而言,阅读方法与技巧是实现高效、高质阅读的基础。但是目前初中学生欠缺科学的阅读方法,对于文本内涵解析能力不足,阅读过程犹如囫囵吞枣,难以捕捉有效信息,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仍然停留于文本表象,弱化了阅读感知力,导致阅读认知与理解不够精准。学生难以适应素质教育新时期的语文阅读考核要求,对其语文学习产生重大消极影响。

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学生受到结果式語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影响。具体而言,在应试教育观念中,初中语文阅读是中考考点,教师试图通过强化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效果却不尽人意,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使师生深陷理论知识泥沼无法自拔。虽然在新课改加持之下,教师尝试转变阅读教学方式,但是重理论轻思维的观念并未得到有效转变,教学改革犹如隔靴搔痒,启而不发,教而不达成为常态,阅读理解教学效果每况愈下。

三、多元化教学引领学生走出阅读理解困惑的策略

1.注重阅读拓展,增强阅读语感

语言感知力是提升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而扩大阅读广度与深度是建立语言感知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调动学生的阅读主动性,注重语文阅读拓展。

第一,以教材主题为中心实施阅读拓展。面对庞大的阅读资源,繁杂的阅读种类,教师可以立足学生兴趣及教学需求,组织丰富的阅读活动,提升学生阅读数量与质量。以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此单元以人物刻画为阅读主题,包含《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等多篇文章,教师在完成教材基础阅读前提下,为学生推荐相关主题的文章,既可以实现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加深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感知力,又能丰富学生的视野,促进语感的形成。第二,注重阅读跟踪及反馈。高效的课外阅读并非是让教师放任对学生的管理,而是及时对学生阅读情况进行跟进,给予针对性的点拨。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课外阅读分享课,让学生对近期的阅读情况进行总结与汇报,便于教师发现学生阅读存在的问题,保证阅读拓展的有效性。

2.以启发式阅读,培养思维能力

教师应构建启发式阅读课堂教学,将阅读主体归还给学生,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促使学生能够应对日趋灵活、开放的阅读理解难题。

以《苏州园林》阅读教学为例,此篇文章为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代表作,极具探究及学习价值。首先,教师展示苏州园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苏州园林的特征。这既可以对课文描述对象建立初步认知,便于理解文章内容,又为建立认知冲突埋下伏笔。其次,教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文初读,了解苏州园林的地位,以作者视角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前自己关于苏州园林的描述与作者的描写进行对比,形成认知冲突,加深对于作者写作手法的理解。最后,教师在问题引导下完成课文的精读。教师可以设置如下问题:谈一谈文章结构有何特点?分享你的读后感知?借助问题链条为学生提供阅读思考方向,促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阅读。同时,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师生、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思维互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立足文本特性,传递阅读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体裁涉及记叙文、散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多种形式,不同体裁的文本阅读方式有所差异。教师根据阅读文本特性,向学生传递相对应的高效阅读方式,对于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首先,对于散文、记叙文等体裁而言,如朱自清的《春》《荷塘月色》等,适用于感悟阅读法,即在阅读过程中融入自我生活感悟、知识认知以及情感体验,通过阅读交流形成共情之感,增强学生的阅读代入感,实现对文章深层内涵的理解。其次,针对议论文、说明文等体裁而言,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法。将持有不同观点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群文对比阅读,促使学生形成辩证思维。教师亦可以将相同观点的文章放在一起,组织群文阅读,如将《桃花源记》与《礼记》相结合,深化学生对于写作手法或观点表达的理解。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保持质疑精神,实现与文本的平等对话,促使学生以自我视角审视阅读文本内容,赋予阅读无限可能性。

4.实施强化训练,达到教考制衡

虽然盲目的以考为纲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并不可取,但是应试机制尚存,师生面临较为残酷的中考竞争是不争的事实,单纯的重本轻纲则难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解题能力。在此大背景之下,教师应合理的平衡教与考、教与学以及学与考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及解题能力的全面提升。

以《社戏》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置整体感知、细节剖析以及文学鉴赏三个教学环节。首先,教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概括文章故事梗概,梳理文章结构层次,完成对于阅读内容的整体感知。其次,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文章细读,教师可以对阅读时间进行限制,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找出问题答案并用简洁有效的话语表述出来,以锻炼学生快速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以及精准表达能力。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写作手法、写作用意、语言特色以及深层内涵等进行赏析与解读,促使学生跳脱文本束缚,实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促进文学素养的提升。以由浅入深的阅读教学引导方式,有效的平衡各方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总之,阅读是初中语文不可或缺的教育环节,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然而,受到学生兴趣、阅读习惯以及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尽人意。因此,教师应立足教育新观念,重新审视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多元化发展,带领学生走出阅读理解困惑,以全新姿态应对各项挑战。

参考文献:

[1] 林庆江《基于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問题及对策》,《才智》2019年第17期。

[2] 陈劼、严瑞《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西部素质教育》2020年第8期。

猜你喜欢
多元化教学阅读理解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论多元化舞蹈教育及其方法
刍议初中物理概念的多元化教学策略
浅谈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让化学课堂教学起化学反应
新高考改革下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