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珊 杨子勋
摘 要:黑龙江省拥有大量的俄式建筑物,其建筑风格突出,色彩浓郁。在中国画中可以运用重彩来表现此题材。高浓度色彩的表现能够使此类绘画风格明显,将题材和绘画方式高度结合的同时体现出中国画对题材接纳程度之高。此类绘画视觉冲击力强,更能吸引观赏者的注意力,促进黑龙江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于后疫情时代的旅游经济复苏。因此,以黑龙江省俄式建筑为重点考察对象,对黑龙江省俄式建筑文化元素融入中国画创作进行研究。
关键词:黑龙江省;文旅活动;中国画
基金项目:本文系佳木斯大学2020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黑龙江省俄罗斯族文旅项目为题材的中国画创作语言研究”(2020D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黑龙江俄式建筑物的特色
现在黑龙江省具有代表性的俄式风格建筑主要集中在哈尔滨中央大街,在这条用鹅卵石铺成的百年大街上有很多不同风格的俄式建筑,例如万国洋行旧址等。
对古俄式建筑艺术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拜占庭艺术形式。拜占庭建筑的高大穹顶,是其特色。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君士坦丁利普斯修道院是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之一,其中两座教堂都是以帆拱支撑的穹顶为中心的四柱十字式布局。除了中央穹顶之外,原本在圣坛、入口以及横厅的两侧还分别建筑了小穹顶,呈现出四个小穹顶簇拥着中央较大穹顶的布局,这是最典型的拜占庭教堂特征。在外观上,用白石和红砖交替砌筑的墙体很有装饰感。这种构造方式起初大概是因为石材的匮乏,在本应使用石材的地方不得不使用砖块替代。但随后人们就发现其中蕴含着美感,于是这一构造方式就成了一种追求,在君士坦丁堡和希腊地区都很流行,后来还流传到了西欧。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的拜占庭式建筑,也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拜占庭式建筑。圣·索菲亚翻译过来就是神圣、智慧的意思。整座为庭式建筑,中央一座主体建筑有个标准的大穹顶,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洋葱头式穹顶,统率着四翼大小不同的帐篷顶,形成主从式的布局。同样具有代表性的俄式建筑还有位于哈尔滨市革新街和士课街交叉口处的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现为黑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其为俄式巴洛克建筑风格,墙体是红砖构造,屋顶为洋葱头穹顶设计,整体建筑色彩浓烈,视觉冲击力强。通过对圣·索菲亚大教堂与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的建筑造型的分析,可以从中发现黑龙江省俄式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颜色浓郁上,红色占比大,在建筑造型上常用弧线这种富有弹性的线条进行构造,屋顶则大多为洋葱头穹顶。
因为俄式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受到欧式建筑风格的影响,所以黑龙江省的俄式建筑的风格多种多样,例如有俄式拜占庭建筑风格、俄式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俄式巴洛克建筑风格等。其中在黑龙江省的俄式拜占庭建筑风格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俄式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等已经成为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
二、以黑龙江省俄式建筑为题材的中国画创作可行性
这些黑龙江省的俄式风格建筑如今已经成为这座城市不可分割的明信片,不少游客都前来欣赏观摩,感叹其色彩的丰富、造型之独特。这种具有鲜明特点的建筑物给观者带来巨大的视觉冲击力,这些建筑物顶部的洋葱头穹顶也让人记忆深刻,就如内蒙古那广阔无垠的草原一般具有代表性,引人联想。因此,以此为题材进行中国画创作既要具有一定的写实性也要有自我的主观处理。通过对黑龙江省的俄式风格建筑的观察与记录,可以发现这些建筑有着丰富的色彩,这一特点适合以中国画中重彩的技法来进行表现。
“重彩”一词来源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书中说:“……吴中之鳔胶,东阿之牛胶,漆姑汁炼煎,并为重彩……”从中可见“重彩”一詞在中国存在的历史之悠久。隋唐时期的艺术创作以重彩画为主,随着宋元时期文人画的兴起,传统重彩画慢慢被忽视。20世纪,潘絜兹倡导工笔重彩画的复兴,并创建北京工笔重彩画会。现在的重彩画上追唐宋重彩画的辉煌,又突破了工笔重彩画的原有模式。在中国当代画坛中,蒋采苹多年研究重彩画,在画作创作上主张重彩画应用天然矿物色,提出画好一张画有四个要素,一是立意构思,二是构图,三是技法,四是画材。蒋采苹笔下作品工笔重彩人物画构图严谨,色彩明丽,设色浓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
在《中国画教学研究论集》中,蒋采苹针对中国重彩画的发展提出了中国重彩画是以色彩为主的画种,需要向西方和其他以色彩为主的民族绘画借鉴,如色彩学、颜料学及画材学等,在吸收借鉴了其他绘画技法并加以主观的对色彩的审美喜好后,能让中国重彩画吸收新鲜血液不断发展。中国画对外来艺术的改变都表明,中国画在不断吸收新鲜元素的同时融入自己本民族绘画的特点,从而使中国画不断传承和发展。因此,中国画的发展可以从立意构图、技法材料上寻求创新,在创作的观念上未尝不可从现代的人文生活中取景,贴近当代人的审美角度,这样或许能创作出不同的中国画。
如今中国重彩画发展迅速,题材丰富,技法也多种多样。郭继英在绘画创作中选择的工具不拘泥于毛笔,而是将刮刀、排刷,甚至喷壶、水粉笔等运用到作品创作中,在作品中还运用叠色法,把较薄的石色用板刷涂于画面中,经过沉淀调匀分横竖多次平刷后,画面上附有多层颜料。因为上层颜料较薄使之底层的颜料透露出来,上下两层颜料通过颜色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这是郭继英的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在颜色上,郭继英常常将上下两层颜色进行对比。例如在郭继英的作品《又见草原》中,画面背景大面积为暗红色,画面的中心绘制了四匹骏马,画面颜色艳丽浓厚。马匹的设色在于颜色的互补关系,其中红色与青色互补,蓝色与黄色互补。在这些互补色的作用之下,颜色给人在观感上留下饱和度高、色彩浓烈的感受。这种颜色互补的关系还进一步增强了画面的对比效果,营造出重彩的视觉效果,让画面更为突出。这样的绘画方式使画面中所表现的物体不仅格外突出显眼,同时还具有一定的厚重感,让观者在观赏画面作品时能从中感受到画作所具有的质感和独特的美感。并且通过这种绘画技法所打造出来的斑驳质感,使画面营造出一股浓厚的历史氛围感。
这种绘画技法对于建筑题材的作品创作具有极大的参考性,让颜料在多层叠加后,经过洗刷表层的颜色将底层颜料显现出来,增加颜色的对比。这种画面处理手段可以运用到对建筑物墙壁的绘制上。通过洗刷出来的颜料肌理效果具有随机性,不刻板的色彩呈现反而在画面写实处理上更贴近现实。同时,肌理的处理不只有这一种通过颜料叠加的处理办法,还有一种是将蛤粉刷于画面中需要呈现肌理效果的颜色之上,待蛤粉晾干后揉搓纸张,画面会随着纸张形态的改变形成斑驳的肌理。这种肌理效果不仅丰富了画面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画面的氛围感,体现出建筑物的历史感。
因此,将黑龙江省的俄式风格建筑用中国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时候,要注意俄式风格建筑的特点。首先要抓住造型特点,分析并捕捉其色彩特点,从颜色上表现俄式风格的建筑外表。其色彩艳丽这一特点可用矿石材料或者国画颜料的累积,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矿物颜料的应用一般是作画的时候加白明胶来调和绘制,白明胶能增加矿物颜料的附着力并且对材料的色彩没有大的影响,而骨胶易脆所以不适合于后续绘画的保存。调制胶液的时候需加入七十度左右的水把块状的白明胶化开,化成胶水后与粉质状的颜料混合均匀。如果混合不均匀则颜料容易从画纸上脱落。除了矿物颜料的重彩绘画方法,还可以用国画颜料不断薄涂多层、反复渲染,直到色彩累积到需要的程度。在这些材料技法上,可以将西方色彩理论的色相对比、冷暖对比、補色对比、色彩纯度对比等手法应用在画面中,更好地呈现画面的重彩效果。例如,在画圣·索菲亚大教堂时,可以在造型上尽量贴近现实中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形象,在设色方面则可以在自我主观的处理之下,提高清水红砖颜色与洋葱头穹顶颜色的饱和度,增强颜色之间的对比。在高饱和度的色彩对比下,画面的色彩效果明显,形成独特的画面语言,成为此系列画作的标志性符号。让俄式风格建筑色彩浓烈、造型富有变化的特点展现在画面中,将中国画中的重彩技法与俄式建筑元素相结合,是中国画与俄式风格建筑的融合,是中国画不断融入新元素的表现。同时,这也是中国画从传统到当代过渡的体现,是吸收西方元素的表现。
俄式建筑元素融入中国画创作研究是将黑龙江省俄式风格建筑元素进行采集与归纳,将黑龙江省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再发掘,不断地从这片广阔的黑土地中去发现其中蕴含的经典文化要素,是经典元素融入中国画创作的理念构思,再现本土文化资源的文化价值。以中国画的表现方式对黑龙江省文化进行二次创作,使黑龙江省独具特色的俄式建筑元素得以更好传播,从而让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了解到这片养育了无数人口的土地所蕴含的文化魅力,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知晓其过去的历史,让即将在这片土地上成长的人们从中汲取更有价值的文化。因此,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来对黑龙江省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进行再利用再发掘,创建属于黑龙江独特的文化艺术。另外,推进黑龙江文化的传播,吸引艺术家前来写生,吸引游客前来观赏,这也有利于后疫情时代旅游经济的复苏。因此,俄式风格建筑元素融入中国画创作中,其作品能表现出新的绘画语言,创造独具特色的绘画风格,是中国画题材包容性之广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许莹.色彩的力量[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5.
[2]肖辉辉.郭继英重彩画的材料技法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20.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
通讯作者:杨子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