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产业高速发展背景下的IC人才培养研究

2021-11-25 22:04陈杰崔启威郑忆
职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技工教育产教融合

陈杰 崔启威 郑忆

关键词:产教融合 技工教育 IC人才

集成电路产业是泛半导体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信息产业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地位。

IC为integrated circuit的缩写,中文意思是集成电路,IC人才包括IC设计、晶圆制造、晶圆测试、IC封装测试、IC组装及其配套产业链中各个环节不同岗位的专门化人才。

当前,集成电路产业正面临着重大机遇与挑战,IC人才的储备对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将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从而向企业输出高质量人才,是技工院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海宁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皮革、经编、家纺“老三篇”是海宁市的传统支柱型产业,然而随着经济与技术的发展,“老三篇”陷入了发展困局,且此种产业布局已不适合海宁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因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势在必行。

基于此,海宁市委、市政府决定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与高端设备产业“新三篇”,并谋划泛半导体、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的“战略三篇”。由此可见,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在海宁市经济发展的谋篇布局中具有重要意义。

海宁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产值已于2019年突破百亿元大关,发展势头良好,但同时也存在着产业链短、产业体量小、产品附加值与规模效益低、集约化优势欠缺等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高质量人才的缺乏。

《海宁市关于加快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8-2022)》指出,海宁市要打造省“集成电路专业设备和半导体器件产业基地”,抢占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制高点,力争到2022年,集成电路相关行业规模以上产值达到200亿元。然而,海宁市预计“十四五”期间每年的用工缺口均在2000人以上。

为此,海宁市政府在海宁技师学院下新设了集成电路技术学校,与海宁市经济开发区、集成电路产教融合联盟及企业联合成立产业学院,实现人才、技术、场地等各方资源共建、共享、共用,以此培养对口人才。

通过调研,学校归纳出集成电路人才缺乏的主要原因:一是开设集成电路技术专业的学校较少,师资队伍薄弱,人才培养路径的可借鉴经验少;二是因集成电路产业链庞大,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难度大;三是人才培养目标大多定位于集成电路的设计,产教融合深度、广度不够,应用型人才相对短缺;四是尚未形成可行的人才评价体系。

二、培养IC人才的重要意义

泛半导体产业已成为海宁市的重点培育产业,集成电路关键装备和材料领域是泛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集成电路相关产业已提升至核心产业地位。因此,培育IC人才可切实解决泛半导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产业技工型人才缺乏的问题,对海宁市新经济要素的发展将起到强劲的推动作用。

第一,这是实现海宁市新型产业布局和破解经济发展困局的必然要求。海宁市“新三篇”和“战略三篇”的发展都离不开集成电路产业的支持,而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高技能人才的供给。IC人才就是针对集成电路产业培育的专门性人才,因而此举符合海宁市产业发展大局的需要。

第二,高质量IC人才将助推相关企业做大做强,从长远来看,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态势。海宁市集成电路产业目前正处于发展前期,大规模的企业布局和完整的产业链都尚未形成。集成电路产业的用工岗位缺口目前主要集中于IC设计、IC封装测试、IC组装等,IC人才所需掌握的技能與这些岗位的要求相匹配,因而能有效解决企业用工短缺的难题,帮助企业抓住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机遇期。

第三,IC人才能通过提供智力支持等方式提升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当前,用户对集成电路相关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IC人才能通过有效推动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方式,帮助企业突破技能升级的瓶颈,打造出符合市场要求的高质量产品。

综上所述,在海宁市经济结构转型之际,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紧缺,为适应本地需求,学校积极探索IC人才培养路径,并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三课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三课融合”的IC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融合”是基于产教融合理念、针对集成电路技术专业教学所实行的具体操作实践,分为课岗融合(上课与岗位群)、课产融合(上课与生产实际)、课证融合(上课与考证及评价)。

(一)课岗融合

实行课岗融合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提出课程标准与企业岗位的技能标准相对应、课程内容与实际操作的内容相对接,课程环境与企业岗位的实践环境相适应三个实践原则。

学校对本地企业开展调研,邀请企业专家剖析各自企业各岗位的技能需求点,找出各类岗位的技能需求共性,将集成电路产业的岗位技能确定为基本理论、通用能力及专用能力三个维度,据此制订出校内课程标准,精准掌握企业需求。

通过校企共建培训模块开展协同育人,提供个性化学习动态资源。学生在校完成基本理论与通用能力训练后,分批分点在不同企业中完成专用能力的实践学习,完成课程内容与实际操作内容的对接,强化技能教学效果。

实行模块化项目式工学一体化教学,营造课程环境与企业生产岗位的同位性。基于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复杂性,为有效突破“创新链”育人瓶颈,学校积极与科研院所展开合作,共同打造人才培育共同体。

(二)课产融合

课产融合即上课与生产相结合的简称,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把课堂建在车间,把车间建成课堂。

根据区域内的企业定位制订学生的生产岗位与生产内容,学校构建出了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似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快速完成从学生到准职业人身份的角色转换。

在挑选合作企业时,学校先对行业协会和政府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岗位人才需求情况报告进行分析,再由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组成一支评估团队,对企业在集成电路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展开调研。

结合学校对集成电路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与目标定位,对企业是否适合开展工学一体化教学、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标准是否匹配、课程内容与企业产品技术要求是否匹配、企业是否具有与学校合作开展技能自主鉴定的条件等方面开展综合评估,最终确定企业名单,保障课产融合的高效性。

同时,学校深入挖掘典型工作任务,不断进行教学任务改革与再开发,实行练产合一的培育方式。

(三)课证融合

课证融合分三方面融合,即上课内容与鉴定内容的融合、上课过程与鉴定过程的融合、生产岗位与鉴定工種的融合。而单纯的校内鉴定较为片面且认可度有待提高,学生最终是否适应岗位需求还需得到企业认可。因此,为提升技能鉴定的科学性,学校建立了行业(产业)协会性质的认定机构。

学校引入第三方(行业协会、企业等)开展学习成果的评估与鉴定,目前已与台湾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施耐德电气等合作,将符合行业认可的单晶片能力认证中心引入校内,建设了考评基地。

实施协会、学校、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学校培训教师成为协会的考评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组成考评组,将企业项目作为考评内容,针对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情况、课程内容的学习情况、考评内容的完成情况等展开多元评价,判断学生掌握岗位技能的情况,合格学生颁发企业岗位能力证书及人社部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与此同时,学校、行业协会及企业三方共同针对项目进行定期评估,对实践项目的结构、功能、环境匹配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进行系统的价值研判,确保企业项目的科学性,从而保障“三课融合”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结语

学校深刻理解“专业链、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合一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为政府、行业、企业服务,因而“三课融合”育人模式的创建深深扎根于海宁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及企业用人需求。

如前文所述,学校将此考量贯穿于培养路径、考核方式、政行企校联合培养机制等方面,提升了IC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三课融合”的IC人才培养模式,为技工院校解决集成电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培养目标不明、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也为提升专业教师的科教、产教、创教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2019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9.

[2]王龙兴.2019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状况分析[J].集成电路应用,2020(2).

(作者单位:海宁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技工教育产教融合
新时期关于技工教育发展趋势分析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欲成 “大家”, 先为 “小匠”
智能手机在技工教育中的研究与应用
浅谈在市场导向机制下如何做好校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