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长淮(蚌埠)特委领导下的青年学生运动探微

2021-11-25 12:54施光欣
蚌埠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特委蚌埠革命

施光欣,曹 勇

(1.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2.安徽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指出:“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1]重视对历史特别是自身历史的学习研究和经验的总结运用,善于从历史发展规律中探寻前进方向和正确道路,是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能够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作为全国文明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蚌埠拥有丰厚的红色资源,为开展“四史”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地方素材。讲好蚌埠红色故事,要充分发挥本土红色资源的重要作用,彰显“四史”教育的蚌埠特色,不断开辟红色基因铸魂、红色思想育人、红色根脉赓续的新局面。

1 蚌埠地区红色资源的重要呈现

学界对于“红色资源”的基本概念界定有多种表达,其中被引用较多的是学者张颢的观点,他认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实践中以及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主要由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构成,具有政治引导、文化传承、道德示范、意识形态、教育教学、历史镜鉴等功能[2]。

蚌埠红色资源分布广泛、内涵丰富、数量众多,凝结着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展现了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也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把握。蚌埠红色资源的物质层面主要包括革命遗址、文物、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历史文献、文艺作品等物质形态,如龙亢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淮河铁路桥建桥烈士纪念碑、蚌埠市革命历史陈列馆等。蚌埠红色资源的精神层面则主要是对物质形态的内容进行抽象和升华而提炼出来的崇高的精神品质,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凝聚起来的坚定信念、勇于胜利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凝聚起来的自力更生、团结协作的治淮精神;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凝聚起来的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一以贯之的“禹风厚德,孕沙成珠,务实开放,创业争先”的城市精神等。这些宝贵资源中孕育了红色基因,积淀成红色传统,是蚌埠地区持续深入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载体。

从1930年10月到1932年9月,中共长淮(蚌埠)特委在皖东北地区采用隐蔽的方式恢复和发展了党组织,培育和发展了团组织和群众组织,举办了多期小型短期训练班,培养了一批青年学生党团骨干,领导青年学生开展了不屈不挠的革命运动,构成了皖东北地区早期党组织发展史的一幅壮丽画卷。作为蚌埠地区红色资源的重要呈现,中共长淮(蚌埠)特委领导下的青年学生运动,承载着催人奋进的红色基因和红色传统,是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动素材。

2 中共长淮(蚌埠)特委领导青年学生运动的历史缘由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青年工作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3]中共长淮(蚌埠)特委领导下的青年学生运动,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相应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是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2.1 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

大革命失败后,反革命的血雨腥风笼罩着长淮大地,皖东北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革命运动暂时陷入低潮。蚌埠既是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的北方门户,又是国民党反动派进攻鄂豫皖苏区的重要基地,因此,蚌埠自然而然成为党领导皖东北革命斗争的中心。1930年10月,为复兴皖东北地区的革命运动,中共江南省委决定在蚌埠建立长淮(蚌埠)特委,领导凤阳、定远、盱眙、泗县、五河、灵璧、怀远及凤台、寿县、颍上、阜阳等县党的工作(见图1,蚌埠隶属凤阳县)。1931年3月,由于安徽早期党组织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凤台、寿县、颍上、阜阳等县党的工作统一划归中共皖北中心县委领导。“特委组织机构和组织层级的创建,适应和满足了武装斗争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能担负起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4]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为了积蓄党的后备力量,中共长淮(蚌埠)特委坚持深入青年学生,进行宣传动员工作,许多青年学生由此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思想。青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迅速成长,走向觉悟,为青年学生运动的广泛开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和充足的力量。

图1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安徽北部地图

2.2 加强组织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皖东北地区党员和党组织的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隐蔽分散、多头领导、多渠道发展的状态。从1923年到1926年,中共小甸集特支、中共阜阳小组、中共泗县小组、中共蚌埠特支、中共宿县地委等早期皖东北党组织如雨后春笋,纷纷建立起来,皖东北革命翻开了崭新的篇章。中共长淮(蚌埠)特委高度重视党、团组织和群众组织的发展,灵活运用“拳术团”“读书班”“互济会”“兄弟会”等形式发展党员、建立组织。为加强对各县的领导,特委对凤阳县委进行了三次改组,并派人到盱眙、定远、灵璧、凤台等县指导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特委以党员和团员为核心,团结进步青年学生,在皖东北地区学校内成立学习小组、读书小组、“姊妹会”等不同形式的组织,把公开工作和秘密工作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斗争效果。至1932年9月,包括青年学生在内的长淮全区党员发展到580人,为皖东北革命斗争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满足青年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

中国共产党通过五四运动充分认识到了青年学生的集体力量,青年学生与中国共产党结合成为不可遏止的社会潮流[5]。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较早获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一批党员,常常利用教师身份进行掩护,白天以课堂为革命舞台,宣传进步思想,传播革命道理,晚上则以夜读、识字、谈心等方式,传阅进步书籍,交流学习心得。党员教师和青年学生对社会压迫与人情冷暖的深切感受和强烈控诉,一起实现从教学同行到理想同志质的飞跃。中共长淮(蚌埠)特委建立以来,根据青年学生的觉悟程度,提出他们可以接受的革命要求和斗争形式。面对日益复杂的斗争形势,青年学生运动中骨干积极分子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质的变化,逐渐摆脱浪漫主义的革命想象,不惜冒着被开除学籍甚至流血牺牲的危险,义无反顾投身于皖东北革命斗争的历史洪流之中。

3 中共长淮(蚌埠)特委领导青年学生运动的发展概貌

在革命潮流突然逆转出现白色恐怖之时,皖东北地区的青年学生不避艰险,不辞劳苦,跟着中共长淮(蚌埠)特委及其领导的党、团组织,毅然走上土地革命战争的新征程,为皖东北革命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凤阳、怀远、蚌埠等地的青年学生运动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3.1 凤阳地区青年学生运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皖东北青年学生运动,最早开展于凤阳地区。1928年,安徽省立凤阳五师(五中)和三女师(三女中)就建立和发展了党、团组织,领导发动了多次罢课斗争。1930年秋,时任中共蚌埠特支和凤阳县委书记朱务平(见图2),多次动员和组织凤阳学生中的部分团员和赤色群众分别考入怀远、蚌埠等地中学,将公开斗争与秘密斗争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推动皖东北地区青年学生运动的积极开展。1931年冬,凤阳五中屡次发生军事教官辱骂同学事件,激起了学生们的无比愤慨。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学生互相串联,举行集体罢课。集体罢课持续一周有余,学校当局恼羞成怒,与国民党军警狼狈为奸,将带头的赵克海(赵汇川,见图3)等11名学生开除并押送离校。赵克海等到蚌埠向长淮(蚌埠)特委汇报后,特委书记朱务平本打算派他们前往导淮工地开展工人运动,但最终由于中共长淮(蚌埠)特委联络站遭受敌人破坏而失去联系,未能成行(见图4)。

图2 朱务平(1898-1932) 图3 赵汇川(1913-1996)

图4 中共长淮特委联络站旧址

3.2 怀远地区青年学生运动

1931年1月,怀远建立了中共长淮(蚌埠)特委直属领导的共青团特支,秘密发展团员,巧妙开展宣传,团结青年学生,启发思想觉悟,增强革命力量。中共长淮(蚌埠)特委结合怀远地区的具体实际,先后组织青年学生进行争取在义务教育师资养成所主办平民夜校经费、声讨县教育局长和县督学、反对教会强迫淮西中学学生做礼拜等多次有理、有利、有节的革命斗争活动。1931年5月1日,怀远各校学生一致罢课,公开举行国际劳动节纪念活动,张贴、散发中共长淮特委创办的《红旗报》和革命传单、标语,阐明“劳动创造世界”,号召各界人士把“五一”作为觉醒的节日。国民党县政府于次日安排保安团赶往各校围追堵截,迫使团特支的活动骨干随即转移。

3.3 蚌埠地区青年学生运动

1931年春,中共长淮(蚌埠)特委先后在省立蚌埠第二乡村师范、第七职业中学、江淮中学和淮河北岸的小蚌埠农村,分别建立发展团支部和团小组。1931年6月,为了落实革命斗争任务,加强各团支部和团小组沟通联系,中共长淮(蚌埠)特委特别建立长淮团特委。九一八事变后,江淮中学学生梅芳冬、高彩英、周崇极、孙尚铨等人决定弃笔从戎,即刻组织“义勇军援黑队”。

1931年11月22日,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17名江淮中学“义勇军援黑队”学生代表冲破阻力,乘车北上(见图5)。他们克服沿途的各种困难抵达北平,受到各界人士的热切慰问和张学良的亲自接见。但是最终在学校、家长、政府多方劝阻之下,他们不得不挥泪返蚌。与此同时,为配合北平学生南下请愿,部分第二乡村师范和第七职业中学学生在蚌埠火车站举行飞行集会活动,提出“反对进攻苏区红军,枪口一致对外”的口号,会后第二乡村师范遭到国民党军警的暴力搜查。

1932年5月30日,中共长淮特委为纪念“五卅”运动并庆祝皖西红军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以二乡师、七职中、江淮三校团员和进步学生为骨干,在蚌埠西游戏场举行飞行集会活动。就在人们发表演讲、散发传单、宣传抗日救国之时,国民党军警突然包围游戏场,飞行集会活动被迫中止。

图5 江淮中学“义勇军援黑队”在丰台站与各界送别人士合影

由此可见,在中共长淮(蚌埠)特委的坚强领导下,青年学生更加紧密团结,开启了皖东北地区革命斗争的新篇章。一方面,他们接受党的理论教育,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提高了自身的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他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架起了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继而和人民群众一道打击皖东北地区乃至更广大地区的腐朽黑暗势力。

4 中共长淮(蚌埠)特委领导青年学生运动的基本经验

中共长淮(蚌埠)特委领导下的青年学生运动,是皖东北地区早期党组织的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系统总结这一运动的基本经验,对深化皖东北地区早期党组织发展史研究和深入皖东北地区早期党组织发展史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4.1 有了党的领导,青年学生运动就有了先进的思想指引

先进思想是宣传、发动、指导、推进革命事业的先导。回顾近代抗争史,虽有追求民族独立、致力人民解放、维护国家主权、倡导民族平等的思想火花,仍然难以改变太平天国悲壮收场、洋务运动半途而废、改良运动昙花一现、辛亥革命无疾而终的失败结局。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以青年学生为主要代表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对皖东北地区青年学生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凤阳,省立五师、四中学生进行罢课游行,持续一月有余;在宿县,省立四农学生走上街头,游行示威,反对签订卖国和约;在怀远、五河等地,抵制日货运动轰轰烈烈,富有成效……[6]五四运动之所以取得初步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逐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将革命斗争推向深入。从五四运动开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青年学生运动不断从马克思主义中汲取丰富思想养分和强大精神力量,同时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在党的领导下,青年学生通过各种社会思潮比较和亲身革命实践,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中共长淮(蚌埠)特委领导下的青年学生运动,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的伟大创举和光辉典范。

4.2 有了党的领导,青年学生运动就有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决定着青年学生运动的根本性质和最终成败。在前进道路上,青年学生运动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风险挑战,必然要求在不同历史条件中找准方位、明晰方向。回顾近代抗争史,为民族独立无私奉献、为人民解放不懈奋斗,始终是贯穿近代中国青年学生运动的一条主线。洋务运动中的青年学生虽冲锋陷阵、浴血奋战,但旨在维护当时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改良运动中的青年学生虽积极热情、勇挑重担,但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反动势力尚寄予幻想;辛亥革命中的青年学生虽弃笔从戎、忘我牺牲,但并没有完全摧毁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从五四运动开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青年学生运动紧密结合具体实际,始终明确运动的主题和方向以及青年的使命和担当,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党的领导下,青年学生认识到无产阶级的巨大力量,明确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对象,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中共长淮(蚌埠)特委领导下的青年学生运动,就是始终坚持以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奋斗目标的伟大创举和光辉典范。

4.3 有了党的领导,青年学生运动就有了强大的力量支撑

历史上每一次群众运动,都必须以其所处时代的先进阶级及其代表为坚强领导,才能统一意志和行动,不断将革命事业推向前进、取得胜利。回顾近代抗争史,农民阶级止步不前,地主阶级旧梦幻灭,资产阶级难成善果。究其共同原因,都是缺乏领导、思想混乱、组织涣散。先进阶级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站在社会革命的前列、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阶级”[7]。先进阶级及其代表是崇高理想的秉承者和践行者,对青年学生运动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上的价值导向、组织上的有效动员、代表上的模范引领等三个层面。从五四运动开始,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青年学生运动高举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旗帜,为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新气象、新力量、新希望。新气象,就是在近代中国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力量,就是把青年学生推上了历史发展的广阔舞台;新希望,就是为党和人民事业提供了组织上、人力上、社会上的广大资源。在党的领导下,青年学生拥有了远见卓识的谋虑规划和有效力量的策动组织,活跃在思想变革和社会变革的最前沿,肩负起自己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中共长淮(蚌埠)特委领导下的青年学生运动,就是始终坚持以工人阶级及其代表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的伟大创举和光辉典范。

5 结论

红色资源是党和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见证着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四史”教育要深入到具体的历史时空环境中,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相互关系,实现历史与现实相互贯通。中共长淮(蚌埠)特委领导下的青年学生运动,既是一段历史见证,又是一种精神标签,因其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而在皖东北地区早期党组织发展史上熠熠生辉。在加强以中共党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过程中,重温中共长淮(蚌埠)特委领导下的青年学生运动,有助于从党的非凡历程中感悟初心使命、坚守信仰信念、树牢宗旨情怀,永葆对党的忠诚之心、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不断增强拥护核心、跟随核心、捍卫核心的政治自觉。

猜你喜欢
特委蚌埠革命
中共湘西特委创建初期的三次会议
小院系列之二
近现代蚌埠民族传统体育的流变研究
中国的出行革命
皖西北特委在巢县的隐蔽斗争
粉红革命
中共北江特委总交通站遗址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滕代远领导湘鄂赣边特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