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 妍
思想价值是文艺作品的灵魂,繁荣文艺创作,就要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由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原创的大型现代脱贫攻坚黄梅戏《鸭儿嫂》从真实再现脱贫故事、融汇地方戏曲特色、内容形式完美结合等几个方面都做出了新的尝试,主要表现在:
《鸭儿嫂》讲述了农村女性张满秀在国家产业扶贫政策的带动下,勤劳致富,进而带领全村摆脱贫困的故事。以往扶贫戏,基本都是一个扶贫干部和几个贫困户的故事,而《鸭儿嫂》把扶贫干部“柳书记”等角色弱化,让脱贫户“张满秀”成为了主角,彰显了人民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张满秀嫁到鸭儿村十六年,刚来那几年误用饲料使麻鸭失了品性毁了招牌,张满秀一家和小六子一家一夜陷入了贫困。六子爸身染重病失了性命,母亲日夜流泪哭瞎了眼睛,六子老婆出走又挨一闷棍,几次创业又失手祸不单行,在国家产业扶贫的带动下,张满秀通过养鸭子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并发扬“人帮我我帮人”的传统美德,帮助小六子一家养鸭脱贫。
《鸭儿嫂》题材取自于真人真事,一改以往扶贫戏宏大的主题叙事,从平凡小人物切入,善于捕捉生活细节。戏中的张满秀,人物原型来源于潜山市天柱山镇河西村村民陈文英、望江县赛口镇村民卢秀娥等众多原型人物,将这些原型身上的优秀品质都集中在鸭儿嫂张满秀身上,使人物立体丰满,经久耐读。“脱贫不只是柳书记他们的事,把日子过好,是我们自己在享福啊!”“我受过穷,知道苦的滋味,小六子家可怜喏,我就忍不住想要去帮他……”这些朴实无华的台词,体现了平凡小人物身上的真善美。
黄梅戏《鸭儿嫂》还深入挖掘脱贫攻坚进程中的奋斗意义。该戏的核心事件是“帮小六子养鸭脱贫”,从主人公张满秀自导自演“逼”小六子养鸭,到不遗余力手把手“教”小六子养鸭,到不顾风言风语“帮”小六子护鸭,再到自揭自丑“救”小六子的问题鸭,最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化了小六子,帮助小六子在沉沦中奋起,把“要我脱贫”转化成“我要脱贫”。戏中“诚信”“人情”“劳动致富”“人民至上”等各种情节元素交织,用淳朴的台词、真实的表演,书写了脱贫攻坚路上人性的温暖、善良、真诚,把邻里之间的互帮互助与新时代的农村振兴紧密联系起来,艺术性地反映出脱贫攻坚浪潮的壮阔情景。不仅如此,戏中美丽的江南水乡的缩影、鸭儿村村舍景观的不断变化、村民寻求致富之路的精神风貌无一不在叙述着中国发展乡村经济,进行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乡村的新风貌,展现了劳动者努力奋斗奔小康的时代缩影,也真实体现了艺术创作的思想精湛。
黄梅戏《鸭儿嫂》以真实事件为基础,融汇地方戏曲特色,运用艺术的形式,创造性地塑造和表现了一个性格鲜明、形象饱满、内涵丰富的脱贫主人公,突破了以往脱贫攻坚戏的人物塑造,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真正做到了艺术精湛。
黄梅戏《鸭儿嫂》中塑造的主人公张满秀是个直率爽朗、雷厉风行、敢说敢当的农村妇女。她是在田野里成长的,是“野”性子,却又不失率真、耿直。观众看到的“鸭儿嫂”,嬉笑怒骂间都是其真实性格使然。刚出场的张满秀一头精神的短发,水红色的四粒扣外套,干练地把袖子挽成了七分袖,麻布灰色的裤子,黑色的布鞋,认准了“只要手脚勤,沙里能淘金,安贫非正道,想富要打拼”,生动地展现了脱贫户的干劲,但又不单纯地展现干劲,而是用多元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一个立体的脱贫主人公,树立起了真善美的品格标杆。
得知小六子破罐子破摔,张满秀和柳书记领着锣鼓队咚咚哐哐来到六子家,表面上是接奶奶去敬老院,暗地里逼小六子去创业养麻鸭,“要是孝子,就不该指望天上掉馅饼,让老娘年年吃低保,月月把钱筹,日日苦在心,就应该随娘心把门户顶,就该让娘抬头做人挺直腰,就不该打牌酗酒昏昏沉沉,一朝蛇咬,一生怕绳,只认命苦,不求翻身,破罐破摔,坐享其成,愧对老娘亲,枉落孝子名。”开场,张满秀就自导自演,以“送奶奶去敬老院”为由,“逼”了小六子一把,把田野里成长起来的“野”劲演绎得魅力十足,跟以往扶贫戏里的女性形象大相径庭。
正如台词中说的,“六子向来性子倔,就像那闷头驴子吃大麦,这张卷怎样才能让他接,不知道用何方补他心头缺”。那个在养鸭场杨场长口里“老鸭孵小鸡 —— 白忙活”,在老母亲口里“捧杯喝闷酒,每夜归来不是三更即五更”的六子,指着村里帮自己修新屋子,指着村里供自家缸里有粮,柜里有衣,伢有学上,时常还有人上门送礼。这样不求上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六子,张满秀没有放弃,她说,“吃不得苦就享不得福,不能站在河边喊口渴,鸭儿村的人哪能不养鸭呢”。小六子说,“我没养过鸭子”,张满秀就说,“我当师傅你当徒弟,我带着你”,小六子说,“这养鸭子还要搭鸭棚,我又没有钱”,柳书记就说,“我给你跑扶贫贷款,派工给你搭好鸭棚”,小六子说,“这养鸭子出了问题我赔不起”,张满秀拍胸脯保证“天塌下来地接着,出了问题我负责”。正是张满秀的执着,实现了奶奶心里“儿子把门户顶,是个出头的人”的愿望,让小六子在迷途中奋起,从“伸手就给,张嘴就喂”转变为“我要奋起,我要脱贫”。
“竹篙一举鸭成队,头鸭跑,群鸭追,呦嗬,呦嗬……”小六子终于跟着张满秀养起了鸭子,但水香“三缺一”的召唤,让好了还没两天的小六子一下子失了魂。一天,大风掀翻了六子家的鸭棚,张满秀冒险放出领头鸭,拼命护住了小六子家的鸭子,落的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张满秀跟男人拉扯不清,有的说张满秀养鸭刚脱贫,身上还有债没有还清,就拍着胸口去管别的养鸭户爱逞能。但张满秀却说“六子家一天不脱贫,全村脱贫不落一户的任务怎么能完成。”受感动的杨场长也终于明白了,“到鸭儿村投资办场,发展大麻鸭产业,是圆了老班长的梦,而扶贫帮困让老百姓收益,才是班长最大的心愿。”张满秀不顾风言风语,帮人帮到底,有责任感、正义感,这种善,感动了乡里乡亲。
水香求富心急,卖起了催肥精,小六子经不起诱惑误入歧途,当张满秀得知小六子给鸭子喂了催肥精使得鸭子早熟后,坚决要求小六子追回问题鸭,然而老奶奶的哭求和小六子的名誉又让她隐忍了下来。东窗事发,面对舆论压力,张满秀在人情关和诚信关之间辗转反侧,备受煎熬。可一想到十六年前,正是因为误用了饲料,鸭儿村砸了牌子,坏了品质,脱了贫还要返贫的。于是,她毅然决然地带领大家追回问题鸭。从犹豫不决到意志坚定的转变过程,把典型人物的人性之美燃爆到极点,逐步树立起鸭儿嫂至善至美的品格标杆。这些闪光点没有贴标签式地塑造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一件件细微的小事,让张满秀这个人物一步步走进观众内心,“真”的自然,“善”的淳朴,“美”的动人,让鸭儿嫂这个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平常普通的形象在观众心里活起来,成功塑造了一个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脱贫主人公。
“一丈竹竿三尺绸哎,赶鸭下滩头哟,小小木盆逐浪走,风也悠悠,水也悠悠……”全戏在欢快活泼的唱腔中拉开帷幕。配合大屏幕优美的水乡风光,水草、石板、木屋等古朴的徽派建筑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展现了美丽乡村的大好风光。开场,舞台以鸭儿村的村貌为景,上场口是徽派建筑典型的代表 —— 马头墙,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产生一种“万马奔腾”的动感视觉,也隐喻着整个鸭儿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生气勃勃,兴旺发达。舞台中央也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 —— 镂空花窗做的村牌和宣传栏。通常布景中单纯的高墙放在舞台中央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而《鸭儿嫂》舞台上用镂空花窗做的鸭儿村的村牌,配上一只栩栩如生的麻花鸭的图案,呈现出清新淡雅,主次分明,艺术感十足的视觉效果。再加上村牌使用的是朱红色,体现着庄重感的同时也预示着红红火火。
舞台背景是淡蓝的江南水乡风景,粉墙黛瓦配合着大屏中水巷驳岸上那种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自然景观,轻巧简洁,虚实有致,色彩淡雅,临河贴水,空间感十足,让观众感受到了新时代新农村的优美景致。全剧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呈现出了情景交融的视听艺术,成为了一部制作精良的地方脱贫戏。
《鸭儿嫂》是一部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村脱贫戏,是献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美的赞歌,一曲“人帮我我帮人”的故事,唱出了人民群众把“党的恩情世世代代记心怀”的心声。全剧以“小切口、小人物”反映“大情怀、大主题”,生动展现了安庆地区“脱贫攻坚”的丰硕成果,将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作为创作标准,传递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为繁荣地方戏曲文艺创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使其与同类型脱贫攻坚题材作品相比,显示出独特的魅力,体现了地方戏曲的社会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