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新时代文艺思想 做好基层院团工作

2021-11-25 22:50
黄梅戏艺术 2021年2期
关键词:人民性黄梅戏剧团

□ 陈 立

作为一名基层的文艺工作者,我认为文艺工作最重要的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戏曲作为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家园,应该把“人民性”放在第一位,把创作的落脚点和服务的对象聚焦到广大人民群众,这也是戏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所在。

理论界认为,世界戏剧发展史上有三个最有影响的剧种。一是古希腊的“悲剧”,二是古印度的“梵剧”,三是中国的“戏曲”。相较而言,前两种比中国“戏曲”诞生久远,诞生背景也不同。古希腊的“悲剧”起源于当时的贵族用来祭祀鬼神的歌舞,古印度的“梵剧”起源于宗教,戏曲最初的表现形态,则是先秦的乐舞。从中国戏曲的发展来看,戏曲从一开始就是大众的艺术,是一种广场艺术。具体来说,参演者和观众都是普通老百姓,甚至两者之间没有界限,演员就是观众,观众也是演员。汉代的“百戏”是戏曲的前身,实际上就是今天的杂技,演出地点在勾栏瓦肆,或者是广场,受众对象是老百姓。宋元之后,南戏和金院本的出现,使中国戏曲开始走向专业化,但观看演出的对象一直未变,都是广大的劳动者和生活在底层的人民群众。清代以后,随着京剧诞生、兴盛和全国数百个地方剧种的兴起,戏曲的功能更加明显——满足观众和市场的需求。虽然有些剧种被朝廷和少数权势和金钱阶层所专有,但也是昙花一现。这说明,只有那些以受众为广大劳动者的剧种,才能迅速崛起并持久发展,其中黄梅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及所辖各县的乡野之中,在短短的100多年间发展繁荣为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大戏,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奇迹。如果充分地了解黄梅戏发展的轨迹,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黄梅戏发展迅猛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黄梅戏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人民性”。这个“人民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黄梅戏是一批生活和挣扎在清代中晚期最底层饱受压迫的老百姓演给同样处境的广大老百姓的一曲“心灵慰歌”,容易激发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欢迎;二是黄梅戏表现的内容从“二小戏”“三小戏”到“本戏”,一直走的是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创作路子,从目前保留下来的三十六本大戏和七十二本小戏来看,绝大多数是当时的“现代戏”,如小戏中的“打猪草”“闹花灯”“砂子岗”,大戏中的“张朝宗告漕”“李益卖女”“小辞店”“乌金记”等,都是当时老百姓苦难的生存状态和黑暗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也就是说,黄梅戏表达了老百姓的心声;三是黄梅戏演出的地点,在1926年进城前,黄梅戏演出的足迹主要是在广大农村,1926年之后,一方面继续服务农村群众,另一方面,则取得了广大市民的欢迎和支持。尤其是商业文明的熏陶,使戏曲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很快成为主流文化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和黄梅戏一样,全国其他地方剧种几乎走着同样的发展轨迹。因此,从中国戏曲的发展史来看,只有坚持“人民性”,才能实现戏曲的发展和壮大。

今天,虽然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各种新的艺术、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新的审美形式层出不穷,但从望江县黄梅戏剧团的演出实践来看,我们更能深刻地体会习近平同志重点强调的“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含义。望江县黄梅戏剧团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黄梅戏最重要的一种“声腔”——“龙腔”就诞生在这里。黄梅戏著名表演艺术家龙昆玉先生为剧团赢得不小的声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剧团有过短暂的辉煌时期。但很快在电影电视的双重挤压下,演出急剧滑坡,剧团陷入困境。当时的国有剧团都有一个惯性思维,就是当其他行业都纷纷到市场试水,探索市场经济的时候,仍然躺在“计划经济”的摇篮里,“不找市场找市长(或县长)”。我们剧团也有过这种“阵痛”,但我们没有等“计划”施舍,而是坚定地走“为人民服务”的路子,到人民群众中去找价值感,到市场中去找存在感,直奔“南戏”的发源地,也是市场经济的发源地——温州!

可以自豪地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温州闯市场的国有剧团只有我们望江县剧团,其余都是刚刚嗅到市场气息的民营剧团。但也不怕丢丑地说,我们和他们相比毫无优势。第一,因为长期习惯把自己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文化部门,以服从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为职责,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我们所演出剧目的并不是广大观众所喜欢的;二是我们盲目闯进温州,对温州的民风民俗缺乏了解,在演出时和观众缺少沟通,难以引起观众的共鸣;三是面对连夜转场,露天演出,有本能的怕苦怕累思想。在困难面前,思想政治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我们组织全体演员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组织他们观摩和体验民营剧团演员的演出和生活,大家深受教育,同时也认识到,在广大观众面前,没有高人一等的演员,只有观众喜爱的演员。只要我们心中有观众,市场就不会薄待我们。我们重新调整了思路,赶排了大量观众喜爱的剧目,端正了演出态度,并且在演出中做到互动。很快,我们严肃的台风、规范的表演、热情的演出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和欢迎。为此,我们在这里一演就是10多年,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最受喜爱的剧团”。如今,我们到温州演出少了,但当地老百姓始终记着我们,尤其是逢年过节,仍邀请我们过去演出。

在温州演出,不仅让我们团接受了市场经济洗礼,锻炼了一支吃苦耐劳的队伍,同时,也让我们感觉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培养了一批黄梅戏新人。这为剧团在新时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05年,剧团改革,一大批剧团由于老演员退休,几乎瘫痪,但我们团定向培养的演员正好顶上来,目前他们都是团里的演出骨干,像何东、王文华、童玲红、甘淑燕、董海琴等。

因为要切实完成本县“文化惠民”和“送戏进校园”演出任务,这些年,我们虽然把演出市场的重点放到了本县县城及广大乡村,但我们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初衷没有变,我们践行的文艺“人民性”的宗旨不但没变,反而进一步加强。通过不断创作服务时代服务基层服务中心工作的节目,做好党和政府和老百姓“沟通的桥梁”;服务于“扶贫攻坚”这一国策,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来讴歌在“扶贫攻坚”战役中涌现的好的做法经验和先进个人;利用到村演出机会,宣传和倡导文明风范,为新农村建设出力。如今,我们剧团演到哪红到哪,群众由衷地夸我们是“老百姓的剧团”。

新时代文艺思想是我们基层文艺工作者的行动指南。回顾我们团的演出实践,使我们对新时代文艺思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们将不断地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猜你喜欢
人民性黄梅戏剧团
“回归人民”与“走向城市”:山西城乡两栖戏曲剧团生态模式初探
新编黄梅戏《鸭儿嫂》舞美设计
黄梅戏《白蛇传》选段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户思社副会长会见日本新制作座剧团一行
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价值探索
始终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
英国 布里斯托尔老域剧团
民营扬剧团再登高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