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倩倩
(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始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背景下坚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意义。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渠道,为新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列宁认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即最高限度的通俗化。新形势下,单纯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大众中的覆盖面及渗透程度不等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这一进程离不开对理论的认同,增强理论的熟练运用程度。准确把握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是统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全面学习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实现理论来源人民的同时也造福人民。马克思主义深刻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这就决定了理论能够从根本上被人民群众所认可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以科学理论的思想武器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关注人民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的伟大历程。理论追求与价值使命的契合始终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推进的主线,科学理论的引领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另一方面,以生动活泼的表现方式推进大众化。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1]思想观点的反映与表达通过语言来实现,它也是大众接受理论的直接中介。语言的生动活泼并不意味着理论的内容可以被随意篡改,而是将原本抽象的高深理论具体化,结合人民群众实际解决百姓现实问题,展示源于生活,紧跟时代,不拘一格的话语风格。马克思主义依托当今新媒体等传播载体,被赋予了时尚气息和“个性化”表现形式,将理论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百姓话语,是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一步。
作为信息化的产物,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独特优势的同时,其长远发展必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
1.传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信息化时代下,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发展,克服了传统媒介信息滞后、形式内容单一、时效性不强等弊端。信息交流的便捷与信息获取的多样化,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与生活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使前沿理论能够在更加契合受众兴趣与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精准传播。全球生产力的发展极大激发了新的消费和生产需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马克思主义的前沿理论知识能够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动画等多样化形式在大众中广为传播。受众群体在全方位感官的调动下,受到立体活泼的宣传氛围影响,能够潜移默化地增强理论认同,保持政治定力。其中微信、微博为典型代表,成为受众面最为广泛,是具影响力的新型舆论阵地之一。以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较多通过纸质文字的方式,与当下丰富生动的视听传播相比,存在理论研究趣味性不足、视野狭窄等多种弊端。此外,新媒体能够突破空间限制,具有海量存储信息的特点,通过搭建网站数据库等平台,能图文并茂地呈现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易被广大人民所接受。
2.双向互动,激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热情
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单一化灌输模式,能够有效实现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交互性是区别于传统媒介的典型特征,信息的接收不再局限于传播者,受众可以自行选择提取关键信息,并且可以随时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的反馈。新时代下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介质,广大人民群众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交互性,向传播平台反馈自身的理解与感悟,进行理论的线上学习与交流,塑造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做到对传播过程中的主动融入。这一过程能够传递时代最强音,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认知,形成情感认同,激发全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热情,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体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思想成果通过网络等自媒体手段,以通俗易懂,声情并茂的形式被人们接受,继而广大受众者的积极反馈交流形成强大的意识形态认同感,以期实现将共产主义的伟大信念外化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2]
3.满足多样化需求,实现理论传播精准化
崇尚个性是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满足受众群体的个性化需求是顺应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受众群体的广泛性意味着理论需求、理解、接受方面的差异性,实现先进理论的精准传播,千篇一律的传播方式与话语表达形式必然达不到理想状态,这就要求在综合考虑各类受众群体个性化需求的基础上,多层次、有类别地传递信息,创新传播渠道,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与魅力渗透到各个阶层。大数据为当今信息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对海量信息的收集分析,满足对多元主体的认知需求,是当今新媒体发展的主要方向。大数据技术为深入准确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受众需求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受众主体的多样性意味着需求个体的差异性,新媒体下的先进理论的传播能够将推广式教育与个性化指导结合起来,全面洞悉不同受众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内容及形式的接收程度,从而深入了解当下思想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明确改进方向。新形势下,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观教育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的基础上,新媒体若能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理论学习的吸引力,实现理论传播精准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我国的一项根本制度,不论何时,坚持马克思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凝心聚力、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迫切需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交流契机,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受主流舆论的影响。[3]我国新媒体的生存环境错综复杂,尤其网络的虚拟性使各种先进、落后的文化相互交织,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层出不穷。由于虚假信息的广泛存在,群众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频繁受到误导,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正在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威胁。因此,新媒体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要想达到新的高度,确保运营规范化的同时,必须顺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形成线上线下“同心圆”,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生态环境。具体来说,应当明令禁止网络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低俗化传播和恶意曲解,坚决抵制负面“大众化”,确保新媒体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有序推进。
历史证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发展过程较大程度上会受到舆论导向的制约。多元媒体能否正确发声,影响着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判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作为认识工具,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探索提供长期的方法论指导,始终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科学引领。媒体智能化带来的获取优势愈发凸显,这种变化也加剧了大众思想的信仰危机。有效抵制媒体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言论,确保理论上的正本清源与守正创新,是积极稳妥推进新媒体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所在。一方面,主流媒体应当以高度的政治和理论自觉,宣扬好党的声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舆论高地,坚决筑牢意识形态的“防火墙”。在理论宣传的过程中,坚定政治自信,既要防范化解马克思主义传播可能面临的各项风险挑战,也要注重对理论传播方式的革新,增添话语表达方式的新元素。另一方面,新媒体要切实关心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赢得舆论导向的信服力与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是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用听得懂、易接受的话语体系宣扬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要义,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难题,实现理论与群众实际深度融合,才能不断扩大巩固新媒体的群众基础。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势不可挡,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关键在于人的发展。智能化技术能否实现生产力的创造性转变,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才队伍建设。此外,理论传播的影响力及实际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特定人才的保障。在新时代媒体界领域内,打造一支高质量的马克思主义宣传队伍是掌握舆论主动权、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迫切需要。一是大力培养跨学科人才。为了确保理论传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应当进一步规范并提升媒体行业领域的准入门槛。专业队伍匹配专业人才,理论宣传的大众化不仅依赖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更需要积极吸纳新闻传播学、统计学、社会学、心理学相关人才到行业队伍中来。发挥不同学科人才的整合效能,有效提升理论传播认同感。二是加强对全部媒体工作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媒体的舆论导向能否正确弘扬主旋律,从业人员的整体政治修养是关键。为了保证人才队伍的优质高效,要定期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线上或线下学习,提供理论学习或交流的契机,确保媒体工作者在应对复杂的思想问题时,能够保持自身的政治定力。三是积极引导现有媒体人发挥写作优势,注重内容的实际价值。加强对现有媒体人的主流价值观教育,使其在奔走实践中提取切实可靠的新闻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建立健全现有媒体人员考核考评、奖励激励等机制。
新形势下,立体化、全方位的现代传播体系在创新理论宣传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人工智能时代,报纸、网站、客户端等充分聚合理论学习资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持。线上线下共同发力,社会多元主体的齐抓共管将为新媒体环境下理论的精准传播开辟新思路、新方向。[4]一是企业积极响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革新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媒体流程优化,转型升级。例如,凭借数据算法对个体进行偏好分析的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便于为下一步的理论精准传播提供参考。二是政府加大政策支持的同时,建立健全舆论监督制度。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研究媒体创新理论宣传的相关扶持政策,注入社会资金,积极打造高质量网络主流媒介平台,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正义之风。进一步提升政府的监督和管理水平,坚决守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三是受众群体自身保持政治定力,主动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只有提升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矛盾和问题时保持正确方向。
在媒体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时代,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是主流媒体担使命、有作为的职责所在。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体要求和战略意义,积极稳妥地以新技术和优质内容为突破口和主抓手,占领舆论主导权,保证理论的正本清源是新媒体行业转型升级的新方向。媒体齐发声,讲好中国故事、滋养时代新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特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