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OA 的学术英语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2021-11-25 22:50王檬檬
现代交际 2021年8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学术素养

王檬檬

(河北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 河北 保定 071002)

当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本科课程“含金量”的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为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带来新挑战。近年来,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鼓励因校制宜,设置学术英语课程群。学术英语课程是为学生今后在专业领域进行学术交流提供语言支撑的大学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与学术素养。新颁布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了此类课程的推进需求与重要意义。[1]大学英语教学范式正在从通用英语向学术英语转型。[2]

但现阶段学术英语教学理念与实践仍存在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大学生渴望用英语汲取和交流与自身学科专业相关的信息,而目前高校外语教学不能充分满足这一需求。[3]学术英语课程需要在课时普遍压缩的形势下升级改版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实践。本研究基于中国特色新教学理论“产出导向法”构建课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将《指南》中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和要求落到实处,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做出贡献。

一、基于POA 的教学模式构建

文秋芳团队开创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以下简称POA)经过从2007年至今大致五个阶段的发展,现已成为完备的理论体系。[4]POA已初步应用于通用英语教学、专业英语教学等。[5-6]基于POA的学术英语教学研究亦成为前沿关注点。总体说来,相关教学实践证明了POA理论的有效性。

本研究基于最新修订的POA理论体系进行教学模式构建。该体系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教学流程三部分组成。[7]教学理念凸显学习中心、学用一体、文化交流与关键能力。其中学习中心是把学生的学作为教学中心环节;学用一体是指获得新知的输入过程与知识应用于交际的产出过程相统一;文化交流是指将文化教育融于语言教育中;关键能力延续中学学段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最需要的能力。教学理念是“指南针”,决定着教学假设、教学流程的方向和教学行为的目标,准确把握理念,才能保障教学模式有据可依。

教学假设包括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以评为学四方面。输出驱动假设与输入促成假设紧密相连。POA主张让学习者先尝试产出,通过尝试意识到困难与不足之后,教师针对产出目标和“学困”提供相关输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成输出顺利完成。选择学习假设是根据产出目标的需要,从输入中只选择学生所需要的知识。以评为学指评价与教学有机结合,强化学生学习。

基于如上理念与假设的学术英语教学模式以一学期为一个教学周期,设计宏观教学目标与总产出项目;然后拆解教学总目标,设计中观教学目标与中级产出任务;最后以每节课为单元,设计微观教学目标与底层产出任务。三层目标与三层任务之间既有前后逻辑关系,又能各自相对独立。学生以小组形式合作完成不同层次任务,获得连续的评价反馈,实现不同层级产出目标,最终完成一学期教学流程,最后大目标达成。这是一个由多驱动—促成—评价循环渐进完成的教师主导、师生共建的过程。

二、基于POA 的学术英语教学实践

本研究首先进行校本需求分析。研究者所在高校为一所省属重点综合类院校,需求分析聚焦的问题是:本校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需求是什么?什么样的大学英语课程能满足学生需求?本研究从 2014 年 6 月初至 2014 年 12 月底,完成了对本校二、三年级本科不同专业的800余名学生半开放式问卷调查与针对访谈,确定了有学术英语课程需求的院系为生物专业,对其在二年级下学期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学术英语综合课程教学(前期为通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共计17教学周,51学时,每周3学时。同时明确了课程目标、授课内容、评估方式等细节。具体教学设计如下:

(一)课程目标与原则厘定

本课程目标设定为“获得在学术领域进行国际交流的语言能力和学术素养”。这一目标包括学术英语知识与技能、学术综合素养。知识与技能指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查阅文献、学术写作、口头陈述和学术讨论等能力;重在基于知识学习之后的技能操练,是语言工具性的体现。素养层面包括研究性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学术伦理规范意识、学科文化意识和积极情感特质等,是语言文化性的体现。语言能力是学术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学术素养是语言能力的升华和人文课程的意义所在。

本课程基于POA(2018版)构建教学模式,是因为POA有助于学术英语课程目标的有效落实。第一,POA关键能力说与课程提升大学生学术英语能力与学术素养相契合;第二,POA产出导向与课程关注学术成品相契合;第三,POA重视师生合作与课程强调团队式研学相契合。由此,课程实践遵循如下原则:第一,操练英语技能,培养学术素养;第二,以学术语言为载体,学术产出为导向;第三,整合教材内容,线上线下融合;第四,师生合作共建,评价促进学习。

(二)教学环节设计

产出任务设计:首先基于课程总目标,从学术英语知识、技能、素养三方面进行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解构,明确本学期产出项目为一篇结构完整、主题适切、语言恰当的学术小论文与基于此内容的五分钟口头汇报,进而依据课本章节和教学周数把此任务拆解为六项分产出任务,每项任务均对应相应知识、技能与素养目标,按照任务难度进行教学时长安排。分别是:

任务1:选题与写研究计划。(四教学周)

任务2:写文献综述与介绍部分。(四教学周)

任务3:写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部分。(三教学周)

任务4:写讨论与摘要部分。(三教学周)

任务5:会议投稿与成果汇报。(二教学周)

任务6:学术汇报。(一教学周)

同时,学生分成5人合作小组。

教学步骤设计:教学过程遵循教学原则和POA基本流程。每个分任务都进行一轮完整的“驱动—促成—评价”循环。在每个单循环中,“驱动”环节利用本专业文献和“中国大学生五分钟科研英语演讲大赛”获奖视频,让学生体会相应学术文本特征和学术报告风格,明晰产出活动的形式与意义,学生分组尝试完成任务,这部分利用线上学习网站完成。“促成”环节基于教师掌握的学生产出能力的薄弱环节,根据任务需要和缺口,分重点和分层次促成。教师针对学术论文的语言、结构、功能特征、需要遵循和规避的学术原则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材料和讲解,针对学术听说读写技能进行操练,重在指导学生在“做中学”。这一过程主要在课上进行,学生需要课下进行小组讨论、任务在线提交等,教师给予指导、检查与答疑;“评价”环节是根据学生小组从选题到成篇完成的各部分成品,依据评价表做小组互评、教师评价,教师实施补救性教学。这一过程主要通过线上学习网站进行。

六项任务共计六轮循环流程设计。此六轮循环也是一个整体,六合一即为总任务。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有效沟通与合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增进学生对学科学术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其专业素养随之得到提升。

(三)教学策略选择

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策略与方法的选择则依据课程目标,融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学习共同体原则,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的优势与特色灵活选择使用。教师适时讲解,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学生主动学习,通过合作进行自主建构与内化,实现师生、生生相互作用和共同成长。同时发挥评价的作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通过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的融合方式来实现评价对学习的反拨。

三、教学反馈与反思

本研究在对POA理论进行论证并预测其能实现校本学术英语课程目标的基础上,制订实施方案,将抽象的教学流程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设计。在课程实施前,课程团队通过请专家讲解、参加培训等,摸索设计教学方案,并对此进行推敲、修改,确保对理论的准确把握;在课堂实施中通过互相听课、收集学生反馈、咨询专家等方式进行反思、调整与优化设计。

收集和分析学生及观摩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评价数据、学生的小组产出成果,即时检验教学效果并进行调整。在第一阶段入门期即任务1实施期,学生对教学流程不甚清晰,有畏难情绪,教师因此适当调慢节奏,补充更多素材,帮助学生入门。在第二阶段发展期即任务2、3完成期,大部分学生表现越来越好,反馈越来越正面,但教师指导较多,讲授内容较多,要督促小组工作。在第三阶段巩固期即任务4、5完成期,学生轻车熟路,教师对教学流程的把控更灵活,此时教师只适时提供指导。在第四阶段验收期即任务6完成期,学生进行成品展示,通过组间评价、交流进行优化,此时教师更像一名观众,品评学生作品,进行教学反思。

最后,通过问卷、半结构式访谈、学生反思日志、课堂观摩记录、小组任务成品和期末终结性评价等,该研究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描述、学习收获反馈、教师教学评价、语言能力水平等维度进行综合研判。学生对教学方法表示认可,认为这种组织课堂的方法“更实用、更生动”,能激发学习动机。在对比以往大学英语课堂后,学生意识到这一教学方法“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结合实例,有相关的任务和作业,又有丰富有趣的学习材料”,能有的放矢地学习。绝大部分学生表示“收获很大”,体现在学术词汇与句式、学术英语技能、沟通与思维技巧等方面,有学习的获得感。同时,学生也会感觉到学习任务带来的压力,“因为每次课都有一个小任务要完成,上课不敢怠慢”,这正是课程挑战度的体现。

本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式学习与合作式学习,发展了学生基于专业内容的英语能力和学术技能,提高了学术素养。教学全过程以学术任务产出为驱动,学术知识输入为促成,教师主导,师生合作,线上线下学、练、思相融合。教师通过把较高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把较难的产出任务分解为前后关联的具体任务,依据学生专业和教学目标重组教学素材,融知识、技能与素养培养于教学实践中。这个过程也是教师理念与身份转换的过程。教师要做到对输入与输出的准确把握,产出任务要有难度,又要切实有用、可行;输入材料要有质有量、专业性又不能过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指导者又是学生同伴,重在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提供适宜的帮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求真求实、沟通合作、理性批判、坚持不懈等学术品格很难教出来,但能在每一项任务中隐性养成。因此,课程实践给教师与学生双方都带来获得感。

四、结语

教育部提出要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对大学英语教学来说,就是要把学生需要的东西真正传达给学生,切实提高教学质量,避免因循守旧,费时低效。基于POA的学术英语教学模式,能够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设计有“高阶性”和“创新性”的教学任务,将学术英语能力与学术素养目标有机融合,指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学习成果促全面成长。这样的课程设计重塑教与学、师与生、能力与素养的辩证关系,也是“金课”实践的有益探索。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学术素养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