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娜 马 兰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我国学者一直深入研究我国贫困治理问题,在贫困治理方式、策略、机制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背后蕴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经验、制度优势,对推动全球反贫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结合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梳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历程,总结经验。
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既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理论、实践、现实科学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推动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不断发展,能够确保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取得伟大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劳动和剩余价值理论,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立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实质,提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贫困产生的根源,摆脱贫困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发挥人民群众主体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为我国现行标准下实现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取得伟大胜利的秘诀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和反贫困治理本土化。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是与生俱来的,古今中外任何一场农民起义、工人革命无不包含着人们对摆脱贫穷的迫切、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将反贫困斗争上升到了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一样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1]1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应有之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反贫困斗争不是偶然的,是具有内在规律性、必然性的,是我国发展史、奋斗史的必要环节。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基于我国发展现实,灵活开展扶贫工作思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革命实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并采取了一系列土改政策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社会现实发生深刻变化,逐步实现了“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随着时代发展需要,不断理清工作思路,扩展内容与形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10,这意味着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三次起来”为节点,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历程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了“制度推动式”扶贫。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推翻封建统治,消灭封建土地私有制,才能彻底摆脱贫困、剥削和压迫。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分田地、轻徭薄赋,使广大劳苦农民在政治上获得了自由,在经济上分到了土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革命积极性,壮大了中国共产党队伍,为取得革命最终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民心支撑。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了“救济式扶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的伟大飞跃。面对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众多,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新民主主义时期反贫困政策,实施土地改革运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紧急救济计划和救助体系。以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入手,实行全国人民共担风险的传统式计划经济,有效抑制了贫富差距。经过1949年后社会发展,截至1978年中国人均寿命和生育率显著提升,人均GDP增长率为2.83%。[2]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了“发展式扶贫”“开发式扶贫”。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开始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扶贫开发工作。[3]坚持沿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共产党人制定的总体发展方向不动摇,创造性地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生产力。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市场上各类先进生产要素活力,不断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渐把相对集中的贫困地区作为防止“返贫”的主战场,推进扶贫攻坚任务持续纵向深入发展,促使扶贫开发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有效衔接。我国经济规模从1978年世界第11位到2010年跃居世界第2位,中国人民从温饱迈向全面小康。[4]
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了“精准式扶贫”。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贫困治理摆在治国理政工作的突出位置,提出精准扶贫方略,带领人民向贫困问题发起最后的攻坚战,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纳入全面反贫困斗争之中。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指导下,目前我国贫困人口基本实现“两不愁三保障”,长期困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吃水难、养老难、交通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贫困人口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极大满足。2020年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我国将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5]
2020年11月,随着贵州省最后一个贫困县成功“摘帽”,至此全国所有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我们仍应清晰地认识到,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长期性问题,我国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面临的相对贫困问题依然严峻。回顾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历程,可以从中总结出许多反贫困斗争经验,有助于推动我国反贫困斗争取得新成就。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激励共产党人奋勇向前、攻坚克难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反贫困斗争道路上克服艰难险阻,不断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将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信心、顽强奋斗,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6]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秉持这一初心使命,自觉投身于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和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长效机制之中,履行好中国共产党人应尽之责。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7]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的,并始终遵循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反贫困论述,在不同时期结合时代发展要求不断注重顶层设计、改进体制机制,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道路。运用好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凝聚反贫困共识。发挥好政府与市场“两只手”在反贫困中的作用,推进国际社会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好国际舞台,讲好中国减贫故事、传播好中国减贫声音,为我国反贫困工作营造良好的国内国际舆论氛围。
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始终聚焦人民,将贫困者既看作脱贫对象,又看作脱贫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足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消除贫困必须重视广大人民主体性创造性作用,依靠广大人民团结奋斗、不懈努力,最终实现广大人民共享改革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表明,真正的社会主义是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和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很早就意识到既要解决经济贫困,又要摆脱精神贫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强调要大力发展教育,增强贫困者自主脱贫能力。习近平在《摆脱贫困》一书中阐述了扶贫首先需要扶志、扶智,从思想观念入手,帮助贫苦人口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激发贫困者内生动力,变“要我做”为“我愿做”,特别是要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中国共产党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强调解决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时要妥善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要严格把控生态环境保护红线,既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又要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构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写入党章和宪法。主张通过环境保护发展经济,不断深化生态保护理念,提高人们多元化认识,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保障贫困地区人民身体健康。倡导广大党员干部将生态文明理念全方位融入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之中,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贫困地区保护生态环境与消除贫困统一。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确保贫困地区环境治理成效突出可见,坚定贫困者摆脱贫困信念。
农村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农民是我国发展的依靠,农业是我国发展的保障。我国贫困人口大部分在农村,妥善解决好农村地区、农村人口脱贫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任务。中国共产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乡村“五位一体”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持续深化农村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制度改革,完善支持农村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种植科学化、专业化、机械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高度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的艰难探索和取得的成就,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乡村振兴战略框架下,要进一步加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努力实现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摆脱贫困、获得美好生活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反贫困斗争,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为主要时间点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是一脉相承的,推动我国反贫困斗争逐步实现由点到面、由弱到强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在反贫困斗争中,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党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创新贫困治理理念、治理方式和治理机制,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反贫困斗争经验,为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巩固脱贫成果和防止“返贫”等问题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反贫困斗争与国际反贫困斗争是“同根同源”的,我们要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全球贫困治理展现“中国担当”,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