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奋斗精神培育高素质创业工匠的意蕴及价值

2021-11-25 17:17姚丹丹唐菁玲
现代交际 2021年14期
关键词:高素质工匠精神

姚丹丹 唐菁玲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长沙 410208)

中国历来重视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培育,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会议、庆典等重要讲话中高频提到“奋斗”一词。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学生“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2019年5月4日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学子们“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奋斗不只是响亮的口号,而是要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见精神。”[1]

由于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国际上对奋斗精神的诠释更趋向于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意义与作用与奋斗精神异曲同工,都是立足岗位的职业精神培养,亚力克·福奇(Alee foege)认为,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产品的精雕细琢”[2]。秋山利辉的三十条匠人须知中认为“匠人精神”是一种“思想的深度”“是淬炼心境,养成自己,唤醒每个人的一流精神”。[3]

从用奋斗精神培育高素质创业工匠的使命入手,通过定义奋斗精神、创业工匠的概念,并充分挖掘用奋斗精神培育高素质创业工匠的意蕴及价值所在。

一、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中华儿女奋斗史,中国人民将奋斗精神融入个体发展和民族崛起的历程中,今天,“奋斗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进程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

1.有奋斗精神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如今,我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前进了一大步,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来说,物质回报不再是他们追求的唯一目标,他们经常会把实现自我价值、干自己喜欢的事挂在嘴边,却又缺少坚定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在脱离原生家庭踏入社会后,当鲜少经历艰难困苦的大学生独自面临各种实际困难时,很多人不能积极面对,四成大学生在毕业三年内转换过工作的就业数据,能够说明很多问题。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归属感和幸福感很弱,很容易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中消解着奋斗信念;在自我期望和社会认可之间的偏差中消耗着奋斗动力;在个人能力和社会需求的不匹配中稀释奋斗意识。反观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生活虽然匮乏,劳动人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却非常强,强大的理想和信念支撑人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2.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奋斗”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奋力格斗,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对“新时代”内涵的解读中提道:“放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上看,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人们通过“工作”这一载体实现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工作是为了活着”,还是“活着是为了更好地工作”,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直接影响我们的工作方式。前者“工作”只是人们的一种谋生手段,如果干得少,得到的多,就会越开心,反之,则觉得自己吃了亏,长此以往,人们的奋斗精神将逐渐迷失,变得越来越平庸,成为被淘汰者;而后者,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前途当成既定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奋斗,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企业用人标准已经从“肯干”“忠诚”等转为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是否“能为企业高效解决问题”,因此,“奋斗者”不但要具备“勤奋”“努力”还要兼具“创造性”,“创造性”已经成为奋斗者的基本属性,中国40年来的改革开放,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无数奋斗者正在共同缔造着新时代。

3.奋斗精神最具有传承性

从毛泽东“团结全党,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到习近平勉励青年学子“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奋斗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并一直流传下去。致力于改变中国乡村面貌,大学生村官秦玥飞、“大国工匠年度人物”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高级技工陈行行等杰出青年代表,他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艰苦创业,锐意创新,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不断传承“奋斗精神”,实现个人价值。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奋斗精神,并非是让学生去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要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从榜样中吸取正能量,从小事做起,从能做的事做起,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到最好,以此来培养踏实的工作作风,为以后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中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奋斗精神是贯穿中华民族最优良的传统,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代奋斗精神是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的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是艰难险阻时的进取精神,是勇于创新的创业精神。培养大学生奋斗精神是传承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在缔造新时代的同时,成就大学生个人的幸福人生。

二、创业工匠

“工匠”在《辞海》中的解释为,“具有工艺专长的人”。薛栋从“尚技”和“崇德”两方面描述了我国“技德兼备”的匠人形象[4],余运德认为,中国传统工匠精神是“态度维度”上专心致志的心态、“质量维度”上一丝不苟追求、“技术维度”上精益求精的作风和“道德维度”上爱岗敬业的品质。[5]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工匠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导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发,未来世界的政治格局、经济形势、科技实力都将面临重新洗牌,“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等新型人才标准的内涵在不断改变,拥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思维”的人才优势凸显。在人人都可以成为“创业者”的理念之下,创业的经济属性慢慢弱化,而其社会属性被日益强化,学者们开始研究如何通过系统的创新与创业课程拓展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创业工匠”应运而生。

EricRise在《精益创业》一书中提出“精益创造”的概念,其中“精益”一词英文表述为lean,解释为“简洁精干”的意思,“精益创造”理论同样适用于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工匠精神”在延续“专心致志的心态”“技术上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外,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因此,高素质创业工匠的培养要以创业课堂为基础,通过优化专业理论实践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变学生原有的管理思维模式为创新思维模式,从原来把学生培养成具有某一技能“能工巧匠”,变成培养具有“创新素质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的创业教育是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普适性教育,如果单纯只从“创办企业”角度把创业课变成另外一种模式的管理课,显然是有缺陷的。2018年,Martin Lackeus提出创业融入(Infusing)教育的三个视角:一是创造新企业,即“开办新企业”,定位于适合少数创业精英的学习;二是创造新事业,是适合大众群体的创业精神和创业思维的素质教育;三是创造新价值,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对大众创业能力提升的教育。在这个理论框架下,高校的创业教育已经从研究“创业行为”演变成如何“创造价值”,中国高校创业教育正在积极向对全体学生素质和能力提升上转变。因此,“创业工匠”可以释义为:有创新能力,擅长将各种机会、资源、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来创造价值和谋求发展,且具有高尚人格并将创业作为毕生奋斗目标的创业者。

三、用奋斗精神培育高素质创业工匠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周明星、文苗认为,技能的传承是师傅将自己多年的实践通过课程编制的基本原则,在不同的工作场所通过情景教学传授给徒弟。[6]“尚技”和“崇德”是“创业工匠”的特质,被誉为“工人院士”“高铁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李万君,不但自己练就一身焊接绝活,更是在近30年的焊接生涯中,培训了400余名学员一次性通过国际焊工资格证的考试。李万君在谈起其成长过程时强调,成绩的取得来自入职初期“劳模”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并表示要把先进技术与劳模精神传承下去的决心。

用奋斗精神培育高素质创业工匠。首先,培养其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一是教师要用奋斗精神来完成“师培、师传、师授”,通过“身体力行”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二是要求高职学生要用奋斗精神完成严苛的“师训”,通过“教”与“学”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和精品意识,意识到只有专注于岗位工作本身,才能在岗位工作技能的不断提升中发现问题,勇于突破,不断改良,创业工匠的自我颠覆和迭代正是来源于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其次,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技能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要掌握规律的理论基础,还要在理论依据上不断实践,不断提升能力水平,其中“行”是指在实践中既要有行动又要有反思,行动为反思提供依据,反思能提升行动的效率。最后,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独生子女的优越性,部分大学生缺乏奉献精神,甚至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培养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从市场运行规则入手,让大学生懂得按劳分配不是简单的等价交换,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市场规律有机结合,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创造人生理想。

四、用奋斗精神培养高素质创业工匠的价值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第一次以政府文件的形式出现,至此,“培育工匠精神”成为国家需要和全民共识,用奋斗精神培育高素质创业工匠,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由于信息技术革命、产业升级和消费者需求倒逼,新业态对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已然成为弘扬和践行新要求的中坚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担负起了培育创业工匠的历史使命,奋斗精神也成为高素质创业工匠培养的重要精神引领。

1.有助于高素质创业工匠培养目标的确立

培养目标的确立是教育的顶层设计,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总纲领,它回答了“办什么样的教育和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要命题。因此,任何一个教育层次都要设定合适的教学定位,我国高职教育经历了40年的变迁,培养目标历经了“技术型”“实用型”“应用型”“高技能型”“技术技能型”五个阶段,目前正进入“工匠型”人才培养阶段。[7]高职教育教学目标的变革顺应了我国经济、科技、社会及教育本身的变化,是企业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应用型”“职业型”的高层次人才的摇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有很多简单重复操作性的工作将大概率被机器取代,高职教育目标如果继续单纯延续“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显然风险极大。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同济大学召开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年会上指出:“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目标创新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指标,用奋斗精神培育高素质创业工匠,目的在于确定现代高职学生培养观从量变到质变的重大转变,为其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未来行业素养方面提供新思路。”

2.有助于高素质创业工匠培养方案的实施

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的行动指南,为了实现新的培养目标,必须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同步创新,各高校纷纷依托行业、地域、区域及办学优势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2019年,教育部通过高职扩招100万,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普通高中、中职学生、退伍军人、再就业农民工、企业复训员工,使高职学生的来源更加复杂,他们在智力、经验、学习能力、学习时间、求学目的等个人特质上相差非常大,差异化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院校就此进行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如陈永昕在总结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组建高职电气类学生“教学班”差异化培养实践突出特点时说:“一是分阶段进行,即创业思维中的快行动、快失败、快改进的小步试错的办法;二是分层次,根据不同的背景细化成技术技能强化班和教学平行班,并根据考核结果实行滚动制,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三是以赛促学,提高技能竞赛水平。”[8]用奋斗精神培育高素质创业工匠是在对学生群体细分的基础上,出台相应的方案和措施,突出人才个性化培养目的。

3.有助于高素质创业工匠培养过程的推进

构建人才培养过程体系是高职院校内涵提升和人才质量保障的关键,《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强调:“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说明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是要增强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探索高素质创业工匠培养过程模式,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思想和高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重构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重新制定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从2016年开始,已经在深入推进产教、普职、理实、技术与文化、教育与生活、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六个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卓越的成果。目前,高职院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缺乏对学生在不同的学业阶段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标准和指导,对于教师自身发展和学生未来发展质量也缺乏合理的预期和评价指标,用奋斗精神培育高素质创业工匠是对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体现的反思与重构,有助于在全面贯彻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高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符合现代职教特征的评价标准。

4.有助于高素质创业工匠培养环境的建构

2017年,李克强总理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中做出“要进一步培育融合协同共享的双创生态环境”的重要批示,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创业教育者致力于研究“双创生态环境”的构建。刘燕飞认为,高职院校生态系统中存在创业教师团队不足、创业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创业教育支持制度矛盾等问题。[9]金欣倡导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下构建高职创业教育生态系统。[10]高素质创业工匠的培养要立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学生能力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活动是分不开对,人类的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进化的。用奋斗精神培养高素质创业工匠,有助于积极建构创业教育生态环境,分析学生、教师、管理者、企业、社会、政府、创业孵化和服务机构等教育主体因子,以及基础设施、创业实践平台、创业文化氛围和学校、创业园区、各级政府制定的创业政策法规等资源环境因子,并将各主体因子和环境因子分别定位在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产、消费、分解、影响四大组成部分之中,以“竞合共生”的方式存在于生态环境之中。

五、结语

用奋斗精神培育高素质创业工匠,是发展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高素质工匠精神
2022年山西将培训高素质农民6.6万人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快速有力,轻松自然,这才是高素质的低音效果 Krix(凯瑞斯) CYCLONIX 18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拿出精神
工匠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