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典轩
(黑龙江省八一农垦大学 黑龙江 大庆 163311)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中,逐步发展形成的基于对家族、地域、民族和祖国的深切热爱和认同。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下,数千年无数先辈为民族和国家的和平与发展而奋斗和奉献,近现代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而不断拼搏牺牲。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仍然需要以家国情怀凝聚每个个体的力量,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家国情怀是指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1]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家国情怀是每个个体爱家爱国,为家国付出的思想前提。
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中,家国同构思想得到了广泛认同,我国传统文化始终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思想,每个个体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自律自省,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和提高。而且这种完善和提高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个体能够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家庭是个体最初认知世界的主要窗口,个体的思想和性格的养成及全部的身心发展都受到家庭的深远影响。因此,个体在家庭集体的长期生活中逐渐培养出对家庭的深切归属感,进而愿意为了维护家庭的利益,促进家庭发展而做出努力。而且每个个体对其生活和成长的区域和环境同样具有深沉的依恋,这种依恋将转化为对于故土的责任和信心,体现出深刻的家国情怀。[3]
家国情怀是每个个体的仁爱、友善、互助的高度升华,是每个个体内化于心的深切情感认知。在家国情怀的支持下,每个个体愿意主动承担其作为家国群体中一员的责任和担当,愿意为了家国集体而付出和奉献。在家国情怀的支持下,个体之间能够基于共同的血缘、地缘等关系而互助互爱,形成社会的和谐发展。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当代大学生有了家国情怀的认同,但还存在缺乏主动培育家国情怀的意识、培育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当代大学生的课程都是根据专业方向及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具体需求设定的,虽然开设了思想政治理论通识课程,但是这些课程更多的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学习,缺乏作用于家国情怀的专业课程。虽然大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思想理论和哲学等,接触到一部分与家国情怀相关内容,但是这些学习内容缺乏培育家国情怀的针对性和目标性,也没有较为完善的培育体系。家国情怀培育内容的缺陷,造成家国情怀培育出现了培育路径上的障碍。
高校对于大学生文化水平和思想素质的培养,主要依靠课程教育,家国情怀的培育也同样依靠课程教育。但是这一种方式,既没有形成系统,也缺乏必要的考核,这种培育方式上的僵化滞后,造成了部分学生在家国情怀方面的学习并没有成长和进步,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思想相对缺乏,空有报国热情,却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激发。[4]
现阶段各个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大学生专业方向的考察和培养,在大学生的培育目标中缺乏对于家国情怀培育的目标,也没有建立专业的家国情怀培育的师资团队。很多高校都是以思想政治教师作为家国情怀培育的主力。这些教师缺乏对于家国情怀的专业研究,也无法形成培育家国情怀的专业技能,这造成了家国情怀培育硬件的缺乏,给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家国情怀的培育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培育内容,需要有专业的师资和课程。教师在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中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家国情怀的价值体现和发挥,需要有科学的思想意识和正确的发挥方式,应避免出现大学生对家国情怀理解和认识偏差和产生极端情绪,这不利于大学生本身和民族整体的发展;需要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正确发挥家国情怀的作用,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责任和担当,进而更加努力学习专业技能。
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当代大学生深受影响,思想观念产生了各种变化和偏差。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缺乏明确的方向,缺乏激发家国情怀的热情。各个高校对于物质文化建设的投入要高于精神文化的投入,很多精神文化活动流于形式,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展现出表面的繁荣,却缺乏实际意义和价值,没有有意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责任心和民族自豪感。面对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大学生如果缺乏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思想认识就有可能产生偏差,从而出现消极思想,影响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大学生无法从高校的学习和生活中深刻感受到家国情怀气息,这使得家国情怀的培育缺乏有利的环境,阻碍了家国情怀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5]高校应重视营造互助互爱、和谐友善的校园氛围,使大学生真正感受来自学校、教师和同学的深切人文关怀,进而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愿意为了家国集体而奉献和付出。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民族复兴和民族强大的重任。大学生有责任有担当,整个国家才有发展的动力和希望。高校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科学的培育方案培养出有能力、有担当的合格接班人。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报效祖国的热情和决心,使其家国情怀显化于外,建立为了祖国的强大和民族振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高校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完善当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使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拼搏的信念和理想。
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应不只是技能上的培养,还应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高校需要逐步完善家国情怀培育的内容,制定多元化的家国情怀培育方案。高校可以开设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专业课程,通过对家国情怀的剖析,使大学生深刻了解家国情怀。家国情怀的培育可以从我国家国情怀的历史沿革,对各时期发展的重要意义,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对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作用等角度进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使其在家国情怀的基础上树立报国理想,并显化于当代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家国情怀的培育内容需要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政策等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能够真正帮助大学生认清时事,认清自身在时代发展中的职责和担当。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内容的完善,是加强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基础,需要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培育需求的家国情怀培育内容。[6]
家国情怀的培育,虽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却不能把家国情怀教育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的培育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般通过理论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得以实现,而家国情怀的培育除了作为重要的学习和考核课程以外,与一般思想政治理论课相比,更加具象化,更加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当代大学生不缺爱国的热情,缺乏的是对他们家国情怀的正确引导。为此应该采取多元化、多角度的培育方式,实现家国情怀培育的学校指导、社会参与与家庭辅助相协调的培育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开展家国情怀的培育,通过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辅助家国情怀培育。各个专业课程教师也可以适当参与家国情怀的培育,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适当指出这个专业方向或者技术我国所取得的成就,还存在哪些差距和不足,进而有效激发大学生为了我国这个专业或者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努力的热情和决心。
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资讯相对发达,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了更多的信息。高校教师想要获得学生的认可,存在较大的难度。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教师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以获得学生的认可和信服。教师团队在进行家国情怀培育时,要有专业培育方案和培育技巧,培育过程和大学生的心理成长阶段契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此外,教师本身也要对家国情怀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高校教师要能够掌握时事动态,把家国情怀培育与国内外形势有机结合,实现家国情怀培育的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指导和作用于大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家国情怀培育的师资团队,需要站在当代大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大学生做朋友,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思想动态,根据大学生受到不同事件的影响而产生的不同意识,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培育,避免大学生缺失家国情怀或者出现极端家国情怀。各个高校可以通过学习和讨论,开发家国情怀培育项目,支持高校教师深入研究家国情怀培育,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使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不断完善。
高校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营造符合家国情怀培育需求的文化氛围。首先,高校需要明确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主导的文化发展方向,通过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营造适合家国情怀培育文化环境;其次,高校需要推动红色文化在大学校园的传播,以建党一百周年为契机,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扩大红色文化在大学校园的影响力,进而为家国情怀培育创造有利条件;再次,高校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精神,在高校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营造传统文化现代传承的文化氛围,使大学生喜爱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家国情怀;最后,高校要不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开展文化活动,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当代大学生基于对祖国的深切热爱,而树立为祖国发展而进取的远大目标。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使大学生更加积极向上,在学习和生活中友爱互助,感受人文关怀,在和谐的环境中,增强归属感和使命感,从而激发出强烈的家国情怀。
从传统文化的修齐治平思想,到近代无数先烈舍身救国,再到现阶段的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这些都是家国情怀的具体展现。家国情怀在我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近现代寻求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无数先烈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下奉献牺牲终于实现了今天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富强。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同样需要在家国情怀的指引下,担当使命和责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而不断拼搏。家国情怀的培育,使家国情怀深植于大学生的内心,其行为和理想受到家国情怀的影响而不断调整,继而不断进步。完善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培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国家和社会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