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韵》《集韵》与唐诗声韵研究

2021-11-25 15:53吴淑玲韩成武
南都学坛 2021年3期
关键词:声韵合璧平声

吴淑玲, 韩成武

(河北大学 文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一、《诗韵合璧》宜谨慎使用

今人研究唐诗声韵,敲定字音,查询韵部,多依据清人汤文璐编著的《诗韵合璧》(上海书店出版社1982年版),王力先生《古代汉语》附录的《诗韵常用字表》就是依据《诗韵合璧》,“各韵所收的字排列次序根据《诗韵合璧》,《诗韵合璧》未收的字,则根据《广韵》《集韵》等推定它们在《诗韵》中的韵部,排在该韵的最后”[1]1670。 《诗韵合璧》依照《壬子新刊礼部韵略》一百零六韵(即平水韵)的体系编辑而成,而平水韵又能反映唐宋时期诗人作诗押韵的实际情况,看来是可以的。但是,《诗韵合璧》毕竟不是对《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的全文照搬,存在失误亦属难免,正如王力先生所说,它收的韵字不全。学者不可完全用它作为确定字声字韵的依据。正确的做法是查找前代韵书。陈彭年等编撰的《广韵》、丁度等人编撰的《集韵》,是北宋时期出现的两部韵书,距离唐人不远,可作为敲定字音字韵的依据。王力先生虽然在补足韵字上做了很多努力,但仍有遗失。且看以下例证。杜诗《散愁二首》其二:

闻道并州镇,尚书训士齐。

几时通蓟北,当日报关西。

恋阙丹心破,沾衣皓首啼。

老魂招不得,归路恐长迷。

这是一首五律,第二句的平仄声调应是平平仄仄平。第一字必须为平声,否则犯孤平。尚字,《诗韵合璧》归入去声二十三漾,如此,杜甫便犯了诗家大忌。事实如何呢?查《广韵》,可知尚字有平声、去声两种读音,分别归入下平声十阳韵(尚字下释文曰:“尚书,官名。”)[2]176和去声四十一漾韵(尚字下释文曰:“庶几,亦高尚,又饰也、曾也、加也、佐也。”)[2]426。此处“尚书”是官名,指的是王思礼、仇兆鳌《杜诗详注》引《旧唐书·肃宗纪》:“乾元二年七月,以兵部尚书、潞泌(“泌”应为“沁”)节度、霍国公王思礼兼太原尹,充北京留守。”又引思礼本传:“光弼徙河阳,思礼代为河东节度,用法严整,人不敢犯。”[3]清楚地解释了“尚书训士齐”的意思。那么此句未犯孤平是可以确定的了。唐诗中不乏这样的诗句,都不能以犯孤平视之,如:“河尹恩荣旧,尚书宠赠新”(岑参五律《故河南尹岐国公赠工部尚书苏公挽歌二首》其一)、“身齐吏部还多醉,心顾尚书自有期”(韩翃七律《送郑员外(郑时在熊尚书幕府)》)、“闻寻周处士,知伴庾尚书”(杨巨源五排《郊居秋日酬奚赞府见寄》)亦明确显示“尚”字为平声。王力先生《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第四册附录二《诗韵常用字表》,只把尚字归入去声二十三漾[1]334。没有依据《广韵》把它补进平声韵部。还有五律《玉腕骝》也是这种情况。诗云:

闻说荆南马,尚书玉腕骝。

胡虏三年入,乾坤一战收。

举鞭如有问,欲伴习池游。

诗题下原注:“江陵节度卫公马也。”说玉腕骝是江陵节度卫伯玉的骏马。卫伯玉是否官居尚书,诸家注本无注。笔者查阅《旧唐书·卫伯玉传》,始知记述分明:“广德元年冬,吐蕃寇京师,乘舆幸陕。以伯玉有干略,可当重寄,乃拜江陵尹、兼御史大夫,充荆南节度观察等使。寻加检校工部尚书,封城阳郡王。”[4]尚书既是官名,则“尚”字便是平声,“尚书玉腕骝”便是“平平仄仄平”,是标准的五言律句。

再看“慷慨”的“慷”字,《诗韵合璧》将它归入上声二十二养韵[5]334,无论是上平声三江韵还是下平声七阳韵,都没有收入它。难道唐宋时期它没有平声读音吗?这又如何解释诸多唐代诗人把它押入平声韵的诗中呢?且看王昌龄《秋山寄陈谠言》:

岩间寒事早,众山木已黄。

北风何萧萧,兹夕露为霜。

感激未能寐,中宵时慨慷。

黄虫初悲鸣,玄鸟去我梁。

独卧时易晚,离群情更伤。

思君若不及,鸿雁今南翔。

诗中“中宵时慨慷”的“慷”字,与黄、霜、梁、伤、翔等平水韵下平声七阳韵字相押。再如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

热海亘铁门,火山赫金方。

白草磨天涯,湖沙莽茫茫。

夫子佐戎幕,其锋利如霜。

中岁学兵符,不能守文章。

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

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

孟夏边候迟,胡国草木长。

马疾过飞鸟,天穷超夕阳。

都护新出师,五月发军装。

甲兵二百万,错落黄金光。

扬旗拂昆仑,伐鼓震蒲昌。

太白引官军,天威临大荒。

西望云似蛇,戎夷知丧亡。

浑驱大宛马,系取楼兰王。

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

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赤亭多飘风,鼓怒不可当。

有时无人行,沙石乱飘扬。

夜静天萧条,鬼哭夹道傍。

地上多髑髅,皆是古战场。

置酒高馆夕,边城月苍苍。

军中宰肥牛,堂上罗羽觞。

红泪金烛盘,娇歌艳新妆。

望君仰青冥,短翮难可翔。

苍然西郊道,握手何慨慷。

诗中“握手何慨慷”的慷字,与平水韵下平声七阳韵众多的韵字相押。又如贾至《闲居秋怀,寄阳翟陆赞府、封丘高少府》:

今日霖雨霁,飒然高馆凉。

秋风吹二毛,烈士加慨慷。

忆昔皇运初,众宾俱龙骧。

解巾佐幕府,脱剑升明堂。

郁郁被庆云,昭昭翼太阳。

信矣草创时,泰阶速贤良。

一言顿遭逢,片善蒙恩光。

我生属圣明,感激窃自强。

崎岖郡邑权,连骞翰墨场。

天朝富英髦,多士如珪璋。

盛才溢下位,蹇步徒猖狂。

闭门对群书,几案在我旁。

枕席相远游,聊欲浮沧浪。

八月白露降,玄蝉号枯桑。

舣舟临清川,迢递愁思长。

我有同怀友,各在天一方。

离披不相见,浩荡隔两乡。

平生霞外期,宿昔共行藏。

岂无蓬莱树,岁晏空苍苍。

同样,诗中“烈士加慨慷”的慷字,与平水韵下平声七阳韵众多的韵字相押。又如韩愈《卢郎中云夫寄示送盘谷子诗两章,歌以和之》:

昔寻李愿向盘谷,正见高崖巨壁争开张。

是时新晴天井溢,谁把长剑倚太行。

冲风吹破落天外,飞雨白日洒洛阳。

东蹈燕川食旷野,有馈木蕨芽满筐。

马头溪深不可厉,借车载过水入箱。

平沙绿浪榜方口,雁鸭飞起穿垂杨。

穷探极览颇恣横,物外日月本不忙。

归来辛苦欲谁为,坐令再往之计堕眇芒。

闭门长安三日雪,推书扑笔歌慨慷。

旁无壮士遣属和,远忆卢老诗颠狂。

开缄忽睹送归作,字向纸上皆轩昂。

又知李侯竟不顾,方冬独入崔嵬藏。

我今进退几时决,十年蠢蠢随朝行。

家请官供不报答,何异雀鼠偷太仓。

行抽手版付丞相,不等弹劾还耕桑。

同样,诗中“推书扑笔歌慨慷”的慷字,与平水韵下平声七阳韵众多的韵字相押。限于篇幅,不再更多举例。如何看待这个现象?一位诗人将其押平声韵的长篇诗作塞入一个上声韵字,是不可能的。何况,上引诸诗的作者都是唐代开宗立派的著名诗人,说他们作诗出韵更于情理不通。这个现象只能说明“慷”字是平仄两读字,它既属于平水韵上声二十二养韵,也属于平水韵下平声七阳韵;也说明《诗韵合璧》的编著者不够严谨。

查阅《广韵》《集韵》,情况与《诗韵合璧》不同。《广韵》下平声十一唐韵里收入“慷”的异体字“忼”,注曰:“又(荡韵),苦朗切。”[2]182又在上声三十七荡韵里收入“慷”字,注曰:“慷慨竭诚也,苦朗切。”慷字下又加异体字“忼”[2]315。这说明“慷”与“忼”是同一字,分别列入平声韵和上声韵。《集韵》则将“慷”“忼”并列归入(平声三)十一唐韵,注曰:“慷,慨叹也,或作忼。”[6]223又将“忼慷”并列归入(上声下)三十七荡韵[6]419。《诗韵合璧》的编著者大约是忽略了“忼”是“慷”的异体字,把“忼”字遗落了,因而没有在七阳韵里做出显示。王力先生虽然表示要根据《广韵》《集韵》把《诗韵合璧》未收的字做补充,却仍然只把“慷”字归入上声二十二养韵,未能兼顾这个字的平声韵部。

综上所述,给唐诗敲定字声字韵,应慎重使用《诗韵合璧》。

二、唐诗声韵的认知应以《集韵》为主要依据

同为北宋时期出现的《广韵》和《集韵》两部韵书,时间先后有异,编撰各有优长。《广韵》是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等人奉诏,根据前代《切韵》《唐韵》等韵书修订而成。《集韵》则是丁度等人奉诏重修《广韵》,于仁宗宝元二年(1039)完稿。盖因《广韵》行世之后,有宋祁等人上疏批评其多用旧文。所谓“多用旧文”,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因袭旧有的韵书过多,根据语言实际和创作实际而增补的文字太少。编书宗旨显然已被丁度等人领会,在《集韵》中出现改观。最为突出的一点,是《集韵》扩大了个体汉字的韵部,《广韵》中某些汉字只有一个韵部者,到《集韵》增加到两个,甚至更多,例如“渐”字,《广韵》只归入平上两个韵部,《集韵》则扩大到平上去入七个韵部。这可谓后出转精,如今我们调查唐诗的声韵,应以《集韵》为主,参考《广韵》,以便能够获得准确的结论。

又如“宁”字,《广韵》只归入下平声十五青韵,“宁”字下面注曰:“安也。《说文》曰愿词也。亦州名……奴丁切。”[2]197《集韵》将这个字归入两个韵部:一个是(平声四)十五青韵,“宁”字下面注曰“囊丁切。《说文》愿词也。又州名”;另一个是(去声下)四十六径韵,“宁”字下面注曰“乃定切。《说文》所愿也。又邑名,亦姓”[7]。《集韵》比《广韵》增加了去声韵部,而且注释了去声“宁”的三层词义。

为了证明《集韵》继承的内容和增加的内容具有可信性,为了证明它可以作为考订唐诗声韵的依据,需要举证唐诗作为凭据。又考虑到篇幅限制,不引全诗。针对前面说到的“宁”字,作为平声者,例如:“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五律《从军行》)“宁”字即是平声;“倘入非熊兆,宁思玄豹情”(李峤五律《雾》)“宁”字即是平声。作为去声者,例如:“林西微月色,思与宁家同”(张籍五律《宿广德寺寄从舅》)结句“宁”字即是去声;“依刘未是咏,访戴宁忘诸”(齐己五排《荆渚病中,因思匡庐》)“宁”字即是去声(“忘”字,《广韵》下平声十阳韵)。

又如“纫”字,《广韵》将其归入上平声十七真韵,《集韵》将其归入两个韵部:一个是(平声二)十七真韵;另一个是(去声上)二十二稕韵。其作为平声者,例如:“而予愿乞天孙巧,五色纫针补衮衣”(唐彦谦七绝《七夕》)“纫”字即是平声;“野杏浑休植,幽兰不复纫”(元稹五排《代曲江老人百韵》)“纫”字即是平声。其作为去声者,例如:“向月轻轮甲,迎风重纫条”(张祜五律《箜篌》)“纫”字即是去声,仅找这一例,《全唐诗》这个字很少见。

又如“强”字,《广韵》将其归入下平声十阳韵,《集韵》将其归入两个韵部:一个是(平声三)十阳韵;另一个是(上声下)三十六养韵。其作为平声者,例如:“空醉山翁酒,遥怜似葛强”(杜甫五律《送十五弟侍御使蜀》)“强”字即是平声;“柱史才年四十强,须髯玄发美清扬”(钱起七律《送裴侍御使蜀》)“强”字即是平声。其作为上声者,例如:“兵戈犹拥蜀,赋敛强输秦”(杜甫《上白帝城二首》其一)“强”字即是上声(“拥”字,《广韵》上声二肿韵);“看花随节序,不敢强为容”(杜甫五律《庭草》)“强”即是上声。

又如“探”字,《广韵》将其归入下平声二十二覃韵,《集韵》将其归入两个韵部:一个是(平声四)二十四盐韵;另一个是(去声下)五十三勘韵。其作为平声者,例如:“石缝瓢探水,云根斧斫薪”(周贺五律《赠王道士》)“探”字即是平声;“离肠似线常忧断,世态如汤不可探”(徐铉七律《和江西萧少卿见寄二首》其一)“探”字即是平声。其作为去声者,例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七律《无题》)“探”字即是去声(“看”字,平仄两读,此处读平);“林泉恣探历,风景暂裴徊”(骆宾王五律《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四首》其三)“探”字即是去声。

又如“漫”字,《广韵》将其归入去声二十九换韵,《集韵》将其归入平声二十六桓韵、去声二十九换韵、去声三十谏韵。其作为平声者,例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七绝《逢入京使》)“漫漫”,即是平声;“八骏似龙人似虎,何愁飞过大漫天”(韩昭七律《从幸秦川过白卫献诗》)“漫”字即是平声。其作为去声者,例如:“天晴花气漫,地暖鸟音和”(张祜五律《题余杭县龙泉观》)“漫”字即是去声;“此处先生应不住,吾君南望漫劳形”(李洞七律《赋得送轩辕先生归罗浮山》)“漫”字即是去声。

又如“患”字,《广韵》将其归入去声三十谏韵,《集韵》则将其归入两个韵部:一个是(平声二)二十七删韵;另一个是(去声上)三十谏韵。其作为去声者,例如:“天然无此道,应免患穷通”(许棠五律《经八合坂》)“患”字即是去声;“从官竟何事,忧患已相催”(卢纶五律《将赴阌乡灞上留别钱起员外》)“患”字即是去声。其作为平声者,例如:“浊水菱叶肥,清水菱叶鲜…… 尽室相随从,所贵无忧患”(储光羲古体诗《采菱词》)“患”字则是平声;“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杜甫古体诗《彭衙行》)“患”字即是平声。

又如“皱”字,《广韵》将其归入去声四十九宥韵,《集韵》则将其归入两个韵部:一个是去声四十九宥韵;另一个是(平声四)十八尤韵。其作为去声者,例如:“闲花野草总争新,眉皱丝干独不匀”(顾云七绝《咏柳二首》其二)“皱”字即是去声;“九天王母皱蛾眉,惆怅无言倚桂枝”(曹唐七绝《小游仙诗九十八首》其九十三)“皱”字即是去声。其作为平声者,例如:“饥鼠掀菱壳,新蝉避栗皱”(贯休五律《湖头别墅三首》其一)“皱”字即是平声;“入村樵径引,尝果栗皱开”(杜甫五律《野望因过常少仙》)“皱”字即是平声。

又如“稍”字,《广韵》将其归入去声三十六效韵,《集韵》则将其归入三个韵部:一个是(平声三)五爻韵;另一个是(上声下)三十一巧韵;再一个是(去声下)三十六效韵。其作为平声者,例如:“类烟飞稍重,方雨散还轻”(李峤五律《雾》)“稍”字即是去声;“山暗云犹辨,潭幽月稍来”(赵冬曦《和尹懋秋夜游澭湖二首》其一)“稍”字即是去声。其作为平声者,例如:“莫道盆池作不成,藕稍初种已齐生”(韩愈七绝《盆池五首》其二)“稍”字即是平声;“鸟啄林稍果,鼯跳竹里苔”(喻凫五律《游云际寺》)“稍”字即是平声(跳,平仄两读,此处读平声)。

又如“怆”字,《广韵》将其归入上声三十六养韵,去声四十一漾韵,《集韵》除了上述两韵,又编入(平声三)十阳韵。其作为去声者,例如:“如今憔悴荆枝尽,一讽来书一怆然”(杜牧七律《汴人舟行答张祜》)“怆”字即是去声;“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李忱七律《吊白居易》)“怆”字即是去声。其作为平声者,例如:“千万长河共使船,听君诗句倍怆然。春风野岸名花发,一道帆樯画柳烟”(齐己七绝《送人游雍京》)“怆”字则是平声。

又如“冥”字,《广韵》将其归入下平声十五青韵,《集韵》将其归入(平声四)十五青韵、(上声下)四十一迥韵、(去声下)四十六径韵等。其作为平声者,例如:“冥冥多苦雾,切切有悲风”(崔融五律《韦长史挽词》)“冥”字即是平声;“凤池隔绝三千里,蜗舍沈冥十五春”(白居易七律《得潮州杨相公继之书并诗,以此寄之》)“冥”字即是平声。其作为上声者,例如“翩翩青冥去,羡彼高飞鸿”(钱起五律《沭阳古渡作》)“冥”字即是上声;“因居话心地,川冥宿僧房”(刘得仁五律《秋晚与友人游青龙寺》)“冥”字即是上声。

诗例尚多,恕不一一列出。可以看出,在字声和字韵的把握上,《集韵》比《广韵》更为周到详尽,这为当时诗人作诗提供了许多方便,也为后人凭借此书认识唐诗声韵提供了门径。据丁度统计,《集韵》收字“五万三千五百二十五”,比《广韵》“新增二万七千三百三十一字”[8],则《广韵》收字应为26194,据余廼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原序》云:“计《广韵》收字,凡二万五千二十九(每音算一字)。”[2]15两书统计数字稍有差别,但都显示了《集韵》新增字数之巨大。韵书统计字数,是“每音算一字”,《集韵》新增的字数,除了增补《广韵》未收的汉字,多数是由于《集韵》扩展了字的韵部造成的。而《广韵》在字的注音释义上又有优长。如今我们把《集韵》与《广韵》结合使用,以《集韵》为主,参以《广韵》,能够准确快速地认识唐诗的字声字韵,从而深入地欣赏到唐诗的音乐美。

三、点校之误源于对韵书的漠视

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是当今社会一大思潮。学习古代文学离不开点校工作,无论点断文句,校正文字,都需要借助于韵书,韵书在古代是作诗的重要工具书。当诗歌不再配乐,其音乐美就靠字声的长短轻重等规律性组织以及字音在固定位置上循环震动,这就是韵书的意义所在。韵书在古代是为了作诗而存在,在当今的职能则是帮助人们正确阅读诗歌,欣赏古代诗歌的音乐美,当然也有指导诗歌创作的用处。

当今人们点校古代诗歌,离开韵书是行不通的,不借助这个工具就会出错。例如点断岑参这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这是一首歌行体诗作,押韵富有特征,采用三句为一个押韵单元,三句连押,三句一转韵,平韵与仄韵交替出现的方式。第一单元三个韵字“川”“边”“天”,《集韵》把“川”归入(平声三)二仙韵,把“边”“天”归入(平声三)一先韵,原注曰:先、仙二韵通用;第二单元三个韵字“吼”“斗”“走”,《集韵》把这三个字归入(上声下)四十五厚韵;第三单元三个韵字“肥”“飞”“师”,《集韵》把“肥”“飞”归入(平声一)八微韵,把“师”归入(平声一)六脂韵,属于邻韵相押;第四个押韵单元三个韵字“脱”“拨”“割”,《集韵》把“脱”“拨”归入入声十三末韵,把“割”归入(入声上)十二曷韵,原注曰:末、曷二韵通用;第五个押韵单元三个韵字“蒸”“冰” “凝”,《集韵》把这三个字归入(平声四)十六蒸韵;第六押韵单元三个韵字“慑”“接”“捷”,《集韵》把这三个字归入(入声下)二十九叶韵。押韵如此严整,读来抑扬顿挫,节奏分明。令人遗憾的是,有的著作对第一押韵单元的句子做出错误的点断,致使韵律受到影响。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第2卷,把它点断为:“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9]把“见”与“边”“天”相押是错误的,《集韵》把“见”字归入(去声下)三十二霰韵,与“边”“天”并非邻韵。在同一个押韵单元里让仄韵字与平韵字相押,等于没有押上韵,绝不是古人的做法。

近日在“古诗文网”上看到一首杜甫诗《夏日李公见访》:

远林暑气薄,公子过我游。

贫居类村坞,僻近城南楼。

旁舍颇淳朴,所须亦易求。

隔屋唤西家,借问有酒否?

墙头过浊醪,展席俯长流。

清风左右至,客意已惊秋。

巢多众鸟喧,叶密鸣蝉稠。

苦遭此物聒,孰谓吾庐幽?

水花晚色净,庶足充淹留。

预恐樽中尽,更起为君谋。

此诗的韵字,《集韵》收录在(平声四)十八尤韵、十九侯韵、二十幽韵,原注曰:此三韵部通用。一气读来,清幽顺畅,但是读到“借问有酒否”时,如同绊了一跤。这个绊脚的石头就是“否”字。《集韵》把它归入上声四十四有韵[10]。《广韵》相同。总之,“否”字是上声字,把上声字拿来与平声字相押,当然会失去协调。不知“古诗文网站”依据的哪家版本,就笔者所见的几家权威注本,如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钱谦益《钱注杜诗》、浦起龙《读杜心解》等,皆为“借问有酒不”。“不”字,《广韵》将其归入平、上、去、入四个韵部,《集韵》相同。总之,它有平声读音。《广韵》将其归入的平声韵部是下平声十八尤,“不”字下面注曰:“甫鸠切。”[2]208大致是“否”的平声读音。 这样的声音才能与“游”“楼”“求”等相谐。值得称许的是《诗韵合璧》下平声十一尤韵,将“不”字收入其中。但不知为何王力先生所整理的《诗韵常用字表》,于下平声十一尤韵却将“不”字排除在外了[1]1675。除了刚才说的“不”字没有入十一尤韵,还有“取”字也没有入二十五有韵。这个“取”字出现在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诗云:

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

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

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

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

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

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

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

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

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

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

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

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

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

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

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诗中“盘中为吾取”,“取”字今读音与诗中其他韵字不谐,但在古代却很谐调。《广韵》将其归入两个韵部:一个是上声九麌韵,“取”字下面注“收也,受也,七庾切”[2]264;另一个是上声四十五厚韵,“取”字承上注曰“仓苟切”[2]327。可知,“取”字是有两种读音的,前者七庾切,韵母是庾,声调是上声;后者仓苟切,韵母是苟,声调是上声。后者的声音与“柳”“酒”“有”等韵字相谐。《诗韵合璧》也将“取”字归入两个韵部:一个是上声七麌韵,“取”字下面注曰“收也,受也,有韵同”[5]287;另一个是上声二十五有韵,“取”字下注曰“此苟切,索也”[5]346。两本韵书都提示了后者的韵母和声调为“苟”。王力先生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他把“取”字从上声二十五有韵剔除,仅把它归入上声七麌韵。这样一来,会给读者造成读音上的误解。杜诗韵字中还有个“酎”字(见《九日寄岑参》“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也被丢掉了。这个字,《广韵》归入去声四十九宥韵,“酎”字下注曰“三重酿酒”[2]435,《诗韵合璧》将这个字归入去声二十六宥韵[5]454,王力先生整理的“诗韵常用字表”之去声二十六宥里没有这个字。王力先生的失误,使我们越发感觉到诗韵的复杂,由此也越发感觉到熟悉韵书的必要。

猜你喜欢
声韵合璧平声
港珠澳大桥夜览
贺《红叶微刊》上线
读写“合璧”
大小合璧,微宏互彰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声韵格律之美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中国诗歌声韵演变发展略
揣一本词典走天涯
合璧电子:匠心孕育竞争力
“因声求气”:桐城派对声韵美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