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守初心 继往开来谋新篇
——《南都学坛》创刊40周年回顾与总结

2021-11-25 15:18
南都学坛 2021年5期
关键词:南阳刊物期刊

李 法 恵

(南阳师范学院 期刊部,河南 南阳 473061)

喜逢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华诞,我们迎来了《南都学坛》创刊40周年。40年来,《南都学坛》编辑坚守初心,砥砺奋进,执行学术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坚持“学术至上,质量面前人人平等”的用稿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办刊方针,立足本地,面向国内外,突出刊物的地域性、学术性、专业性特色,刊发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稿件,为学校学科发展与建设、为南阳地方文化研究与建设、为社会主义三大文明繁荣与建设,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至今已编辑出版190期,发表学术论文近7000篇,尤其是“汉代文化研究”专栏,已出版178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汉代文化研究专家投稿,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40年辛勤耕耘,40年春华秋实,《南都学坛》以团结拼搏的编辑团队、特色鲜明的办刊理念、改革创新的管理模式、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铸就了40年的光辉篇章。

一、40载风雨兼程 铸就光辉篇章

《南都学坛》创刊于1981年,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创刊期,时间为1981—198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界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在有关专家的倡议和当时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认真筹备、精心组织,由著名作家姚雪垠题写刊名,带着编者、作者美好希望的《南阳师专学报》创刊号终于在1981年6月与读者见面了。这时期没有固定编辑,没有编辑部建制,没有办刊经验。当时学校教务处和科研处合署办公,编辑都是由这两部门的人兼任,大家一边学习编辑知识一边编稿。一直到1986年6月,刊物都没有刊号,基本上是不定期出版,内容也不固定,有时是社科版,有时是自科版,有时是综合版,大致每年出版2期或3期,属于内部印刷资料,1986年第1期开设“南阳汉代画像石研究”栏目。1986年秋,当时的校长李元昂在听取学报工作汇报时,明确提出办学报没有刊号不行,他亲自咨询省委宣传部的一位老朋友如何申办刊号。在他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1987年春,校党委正式下文成立学报编辑部,明确为正处级单位。从1987年第1期开始,根据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后将其祖籍和起兵之地南阳封为陪都即史称“南都”的历史事实,将刊物更名为《南都学坛》,分为社科(季刊)、自科(半年刊)两个版,各自独立出版,均申请了河南省内部刊号。此阶段,办刊宗旨不明确,人员不固定,办公条件简陋,铅字印刷,刊物学术质量、校对质量、印刷质量都有待提升。

第二阶段:发展期,时间为1989—2001年。经过2年的努力,《南都学坛》社科版1989年1期面向全国公开发行,成为当时全国师专学报中较早取得公开刊号的学报之一,刊名也恭请全国著名书法家启动先生重新题写,这是《南都学坛》由不正规出版走向正规出版的标志。同年第1期也将原来开设的“南阳汉代画像石研究”栏目改为“东汉文史研究”,拓展了南阳汉代画像石研究的范围。除了“东汉文史研究”栏目,还主办有“文学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栏目,把质量提升放在首位,逐步形成了学术性、师范性、地方性三大特色,促使学报整体质量逐年提高。1994年,由于种种原因,《南都学坛》(社科版)改为双月刊:自科版并入社科版,不再独立出版编期,与社科版连续出版编期,用社科刊号出版两期自科专号,1、2、4、5期为社科版,3、6期为自科版。1994年第5期又将“东汉文史研究”栏目拓展为“汉代文化研究”。这时期《南都学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服务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实践中,强化了办刊特色,即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报道校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方法、综合评述,为促进本校的教学科研服务。《南都学坛》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关注并取得一定成绩。1991年获省新闻出版局颁发的“河南省社科期刊栏目设置优秀奖”,1995年、2000年在河南省教委举行的首届、二届省高校学报三优评比中连续获“优秀学报一等奖”,2000年被河南省新闻出版局评为“一级期刊”,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首届 “全国百强学报”。此阶段,刊物明确了办刊宗旨,特色鲜明,新增了编辑人员,办公条件逐步改善,印刷也逐步由铅字印刷改为激光排版印刷,刊物学术质量、校对质量、印刷质量都有很大提升。

第三阶段:提升期,2002年至今。2000年南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与南阳教育学院合并升格为本科院校,2002年《南都学坛》编辑部与《南阳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合并,设立南阳师范学院期刊部,原《南阳教育学院学报》更名为《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南都学坛》保持原名。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南都学坛》变更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刊发文章以文史哲为主,双月刊;调整部分栏目设置,保留原来的“汉代文化研究”“历史学研究”“红楼梦研究”“文学研究”栏目,新增“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法律学研究”“经济学研究”栏目,删去原来的“教育教学研究”栏目,取消自然科学版专号。2005年重新设计了封面,用南阳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的讲经图、汉阙、耕牛图等做背景,凸显南阳地域文化特色及编辑在学术园地辛勤耕耘的工作性质。两刊合并后,《南都学坛》乘着学校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不断提升的东风,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使刊物取得了快速提升。各栏目在主办过程中,也不断优化组合,逐渐固定为:“汉代文化研究”“历史学研究”“文学研究”“法学研究”“政治与社会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其中“汉代文化研究”栏目形成了明显学术研究优势。此阶段,刊物管理规范,吸引了大批名家投稿,质量大幅提升,编辑实力雄厚,办公条件优越,印刷质量好,在业内获得普遍好评。

至今《南都学坛》已连续五届被评为“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连续八届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2003年再次被中国知网评为“执行中国学术期刊编排规范优秀期刊”,2004年、2011年,河南省委高校工委、河南省教育厅组织全省高校学报评估,在获奖的10家“河南省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学报”中居第四名,2012—2014年连续入选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2011年获河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河南省社科期刊二十佳提名奖”, 2014年获河南省新闻出版局颁发“河南省二十佳社会科学期刊奖”,2019年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2017年入选“《中国学术期刊评价报告(武大版)(2015—2016)》RCCSE核心期刊扩展版B+”,在全国627家期刊中排名255位,在全省同类期刊中排名第7位,2020年再次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2017—2020版)”,由2017年的B+类,上升到2020年的A-类,在全国同类期刊中排名116位,在全省同类期刊中排名第4位。《南都学坛》发文被转摘率也长期稳居全国师大(包括师院)学报前茅,已经连续19年位居全国师范学院学报第一。根据中国知网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南都学坛》影响力指数CI值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617家期刊中排名,已由2017年的236位上升到2019年的130位。《南都学坛》是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201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扩展期刊”。期刊部2019年也被河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委员会评为“女职工先进集体”,同时还被学校授予“优秀基层先进党组织”。

俱往矣,峥嵘岁月稠。当初辛勤筹办《南都学坛》的第一任主编杨梦丽教授、为《南都学坛》公开发行立下汗马功劳的第二任主编王志尧编审,都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第三任主编——为《南都学坛》发展出谋划策不懈打拼的刘太祥编审已退休,作为第四任主编的我也退居二线。走笔至此,想起1986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学报编辑部,从一个懵懂的21岁青年,与诸位主编坐在一个大办公室,谈论如何申请刊物公开发行、如何办特色栏目、如何提高印刷质量、如何申请引进编辑新人等,特别是与诸位主编骑着自行车,从城市的西南角到位于当时城市东北角的南阳市红旗印刷厂校对,印刷厂工人们动作熟练地捡取铅字排版,全都历历在目。诸位主编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真抓实干、待人谦和、关心下属,值得我辈敬仰!他们都在编辑岗位干了几十年,直到退休,他们热爱编辑工作,把这份枯燥的工作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来做,没有他们,就没有《南都学坛》的今天!杨梦丽主编工作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恰当运用、王志尧主编工作中倡导的腿勤、手勤、眼勤、嘴勤工作法,刘太祥主编抓工作抓主要矛盾的做法,都使我辈受益终身,无论工作条件有多差、困难有多大,他们从不退缩。值此《南都学坛》创刊40年之际,特向曾经为《南都学坛》做出无私奉献的诸位老领导表示崇高的敬意!是你们为《南都学坛》健康成长搭建了一个向上的阶梯!

二、发挥多种优势 办好特色栏目

全国学术刊物有1万多家,仅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就有900余家会员单位,就河南省来说社科学报也有50多家。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办出自己的特色是办刊人的执念,特别是作为地方师范学院主办的刊物,如何在全省乃至全国刊物中占有一席之地,没有切实可行的办刊思路是不可能达到预期效果的。我们既没有名牌院校的办刊实力,也没有名牌院校的办刊资源,怎样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办刊优势,是大家一直思考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创刊之初,编辑部就确定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栏目设置理念。为了办出特色,充分挖掘南阳的地域文化优势,《南都学坛》设置了“南阳汉代画像石研究”“南阳作家作品研究”“南阳地方春秋”“南阳名人谱”几个富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栏目。经过一段时间的出版探索后,我们发现这些栏目虽然都很有地方特色,但是,局限性太大,从学术角度看不利于对外交流合作,也不容易吸纳全国各地作者的稿件,存在一些明显问题,诸如稿源不足、研究范围小、作者群体薄弱等,栏目的可持续性不强。要想形成自己的品牌,办好特色栏目,必须从本校实际情况出发,取长补短,发挥局部优势,以局部优势带动刊物整体质量的提高,而不能是面面俱到。随后经过论证陆续将“南阳作家作品研究”“南阳地方春秋”“南阳名人谱”这几个栏目去掉,这样保证刊物可以吸纳更广泛领域专家学者的稿件,保留了“南阳汉代画像石研究”,后来将其更名为“东汉文史研究”,再更名为“汉代文化研究”,都是为了扩大研究范围,保证栏目可持续发展。该栏目至今已创办36年,名家名作荟萃,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连续出版178期,吸引了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的汉代文化研究学者投稿,已成为全国汉代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学术阵地。著名的秦汉史专家卜宪群、王子今、朱绍侯、高敏、宋杰、宋超、黄留珠、黄朴民、孙家洲等,都曾为该栏目撰稿,特别是秦汉史研究会原会长王子今先生为该栏目撰写了40余篇文章,给予本栏目极大的支持。该栏目刊发的文章内容丰富,涉及汉代政治、思想、民俗、艺术、经济、法律、文学等诸多领域,许多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南都学坛》创刊30周年的时候,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就曾发来贺电称“汉代文化研究”栏目“极大地推动了秦汉史研究的深入,活跃了秦汉史研究的氛围。贵刊在汉代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比较优势,已经成为秦汉史研究的重要阵地,深得海内外学者赞誉”。《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都曾发文称赞该栏目。王子今先生也称赞该栏目为“盛产汉代文化研究‘金彩玉璞’的丰收园圃”。该栏目已连续六次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优秀社科栏目”。

设置“汉代文化研究”栏目利用了四个优势:一是地域资源优势。南阳在汉朝时作为光武帝刘秀的故乡号称“南都”,刘秀身边的28宿大多也都是南阳人,皇亲国戚不可胜数。李白在《南都赋》中,曾盛赞南阳人才辈出、山川壮美、商贾云集。南阳现遗存有丰富的汉代历史文化资源,出土的汉画像石、汉画砖、陶狗等很有代表性,被称为“南阳三绝”,建有全国最大规模的汉代画像石馆;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智圣诸葛亮被称为“南阳三杰”。这些都为“汉代文化研究”栏目的开设提供了用之不竭的活水源泉。二是学科优势。汉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汉代文化是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内容博大精深,既有多元性、包容性,又有和谐性、创造性,既坚守本土文化的特征,又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为己所用,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和核心。研究汉代文化就是挖掘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讲述我们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根源所在。汉代文化研究内容广泛,需要阐述论证的问题很多,有着广阔的研究前景。三是人才优势。南阳师范学院设有汉代文化研究院,它是河南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承办过数次国际及国内汉代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研究院人才济济,研究实力雄厚,他们关注汉代学术研究,积极投身于汉代文化研究之中,出版有汉代文化研究专著近20部。另外,中国秦汉史学会有500多名专家,每一任会长都曾为该栏目供稿,在他们的带动下,会员们纷纷为该栏目写稿,保证了该栏目“有米”下锅。四是责编优势。长期以来,该栏目就是《南都学坛》原主编刘太祥编审亲自责编,他本身就是全国秦汉史研究会会员、著名秦汉史研究专家。他经常参加全国秦汉史学术研讨会,与秦汉史专家学术交流密切;他的专业素养能够保证此栏目的学术水平。

不仅“汉代文化研究”栏目精心创办,《南都学坛》其他栏目的选题也都是经过精心策划、反复论证的。不同时期创办的“红楼梦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法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社会研究”等栏目,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文学研究”栏目发表过杜书瀛、陆贵山、孟繁华、胡文彬、程光伟、张中良(笔名秦弓)、吴思敬、陈思广、仵从巨、周书文、袁良俊、韩成武、王珂、杜贵晨、张志和、吴淑玲、刁生虎、张立群等专家的文章;“历史研究”栏目发表过朱绍侯、晁福林、孙家洲、张涛、周书灿等专家的文章;“法学研究”栏目刊发过樊崇义、刘海年、赵秉志、严励、莫于川、冯晓青、康树华等专家的文章;“经济与管理研究”栏目刊发过陈勇勤、成德宁、陆岷峰、李恒等专家的文章;“政治与社会研究”栏目刊发过陈柳钦、王先俊、丁建定等专家的文章。这些专家的文章研究深入,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提升了《南都学坛》的学术声誉。在选稿过程中各个栏目,聚焦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亮点和创新点,围绕党中央的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稿件,注重刊发对现实问题有深入思考,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有深入研究,对改革开放和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借鉴价值的学术探讨文章。努力做到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唱响主旋律。比如近几年组织刊发的有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改革开放40年成果、著作权法、校园突发事件、政府与市场经济关系等研究的专题文章,都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展示了历史、文学、法律、经济、政治等领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坚持了中国道路、弘扬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

多年来,《南都学坛》还以培养本校教师科研能力、支持学校发展为己任,积极刊发校内老师的科研成果,服务本校教学科研,为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增砖添瓦。同时,《南都学坛》也注重培养学术新人,刊发了一大批后起之秀的创新之作,这一点为《南都学坛》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他们把《南都学坛》当作园地,喻为摇篮,通过《南都学坛》发表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更有许多作者从读研究生时起就在这里发稿,一直到晋升为博士研究生导师,仍是《南都学坛》忠实的作者和读者。目前,《南都学坛》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博士生导师、中青年专家学者、博士研究生为主体的作者群,他们为《南都学坛》的发展夯实了基础、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南都学坛》充满活力,永远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三、强化内部管理 提高刊物质量

质量是刊物发展的关键所在,如何提高质量也是学报工作的中心,任何特色失去了质量也就不成为特色。《南都学坛》非常重视刊物的内部管理,严格执行有关期刊出版的各项管理规定,努力提高刊物的政治质量、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质量。

(一)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岗位责任制,使编辑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制订了《南阳师范学院期刊部管理规定》《南阳师范学院期刊部关于学校师生发表论文专项规定》,“主编、副主编岗位职责”“责任编辑岗位职责”“主任、副主任岗位职责”“科长岗位职责”“资料员岗位职责”“审稿制度”“用稿制度”“财务制度”等规章制度,增强了编辑人员责任心,用制度规范管理,保证编辑出版工作正常有序进行。二是建立科学高效的编辑出版流程,实行“三审八校制”。三审即责编初审、副主编复审、主编终审,初审后如有稿件需要外审,则采用双向匿名审稿制,即内稿外审、外稿内审。三审或专家审稿未通过的稿件,责编不能提名采用,坚持在稿件面前人人平等的用稿原则,公正公平处理每一篇稿件,杜绝质量不高的稿件在本刊发表。八校顺序依次为:作者校对、编辑首次校对、编辑二次校对、编辑相互校对、外请专家校对、全体编辑首次统校、编辑三次校对、全体编辑二次统校。在这期间,还要用黑马校对软件校对一遍,校对次数远远超过规定的三校次数,努力将稿件差错率降到最低。在印刷上,为了进一步提高刊物印刷质量,我们克服南阳距离郑州较远的诸多不便,刊物长期由郑州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印刷厂排版印刷,保证了刊物的印刷质量。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近几年才转回南阳印刷,但还在郑州排版。三是建立奖惩制度。对编辑人员的行为规范、审稿时效、责编文章质量、工作量等都进行系统明确规定,体现了鼓励先进、多劳多得的原则。每年根据转摘率奖励编辑,奖勤罚懒,调动编辑积极性,凡是没完成任务的编辑在评先评优方面一票否决。建立高额奖励作者机制,吸引专家学者的优秀稿件,对优秀稿件实行“三优”政策:优先发表、优惠稿酬、优惠字数。四是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使学报在学术规范等编辑质量方面符合国家要求,达到国家颁布的标准。五是编后审读制度。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提高质量。在科学制度的保障下,各栏目在优质稿源和学术质量上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加强数字化出版建设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就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出重要阐述和指示,强调尽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实现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着力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基于此,《南都学坛》认真执行党中央战略部署,学习其他院校学报新媒体融合经验,根据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积极推动期刊新媒体融合向前发展,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南都学坛》除了和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万方数据、超星域平台等大型数据库进行合作外,还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武汉博看网等新兴数字平台建立了联系,并和中国知网联系,开通了腾云期刊全流程协同采编发系统,全面实施网络优先出版。《南都学坛》所创办的网站,访问量已达到98000多次,所刊登的《希腊神话的人文精神》《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知识产权法的利益平衡原则:法理学考察》等文章单篇下载量都将近4000次,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18年申请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由专人负责,定期推送每期刊发的学术文章,与作者、读者进行多形式交流互动,加快了期刊数字化建设步伐。

(三)加强编辑人员素质建设

编辑是期刊内容的把关人,如果不具备一双慧眼,就不容易在良莠混杂的来稿中把优质稿件挑选出来。这就要求编辑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有过硬的业务本领,熟悉本专业研究动态,了解学术前沿,能够慧眼识珠,具有在大量的来稿中准确找到高水平稿件的能力;二是编辑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在审稿、编稿过程中,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坚决把握好稿件的政治质量。期刊部历来重视编辑的业务能力提升,将管阵地、抓质量、强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提升编辑素质。要求编辑人员每年都必须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完成规定的课时;同时每周三下午组织编辑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研讨;经常派编辑人员参加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学习最新编辑技能。通过这些措施,使编辑人员的业务素质特别是鉴别稿件优劣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尤其是新来的编辑很快就熟悉了编辑流程,形成了一支强有力的编辑队伍。近几年,一名编辑在全国高校学报文科研究会组织的编校大赛中获二等奖,多人获省编校质量大赛奖。2000年至今《南都学坛》先后有4名编辑被评上编审,2名编辑被评上副编审。编辑们团结协作,尽职尽责,敬业爱岗,为刊物的发展不计名利得失,默默奉献。

(四)加强对外宣传和交流

各个栏目的责编经常与专家学者进行联系,寄送刊物,约请撰稿。刊物出版后,也及时向各知名高等院校图书馆赠阅,进一步扩大刊物的影响。编辑部领导还亲自带领编辑多次到北京、上海等文摘编辑部联络工作,推介我们的刊物,提高刊物的学术反响。还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光明日报》《文摘报》《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上做宣传,提高刊物知名度,并多次派编辑到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约稿,加强与专家学者的联系。

四、坚持守正创新 担当任务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9日在给《文史哲》编辑部的回信中说:“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这是对我们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编辑工作人员提出的殷切期望,从五个侧面说明了打造高水平学术期刊需要奋斗的目标和任务。首先,要守初心,就是要求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切实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一方面要爱岗敬业,切实担当起编辑的职责,认真组稿审稿校稿;另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略,在审稿、编稿过程中,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坚决把握好稿件的政治质量关。其次,引领创新,就是要资政育人、传承文明、解疑释惑,引导和推动学术研究向前发展。再次,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学术期刊的重要任务就是发布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没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刊物,刊发高质量的创新性稿件是期刊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和展示出来,不断推动传统文化转化、创新和发展,积极打造高水平的学术传播平台,让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四海,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复次,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就是要尊重作者,尊重人才,善于发现和培养优秀科研人才,使他们发表更多高质量的成果,出版更多高水平的文章,为推动学术创新、科技进步、文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最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就是不仅要把我们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对外传播,同时也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的文化,实现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为在新时代增强四个自信提供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

2021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中宣发〔2021〕17号),文件从出版能力建设、优化布局结构、加快融合发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优化发展环境、加强指导扶持六个方面,对推动当前学术期刊繁荣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在提升学术引领能力、提升编辑策划与把关能力、提升出版服务能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目标,这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期刊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回顾过去我们有许多遗憾,但展望未来仍满怀信心。《南都学坛》的成长几乎与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同步,成绩的取得既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硕果,也是几代编辑辛勤耕耘的效果!还是广大作者、读者、同行支持的结果!更是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关心关注的成果!新时代,新征程,新班子,新气象,我相信,在新一届期刊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南都学坛》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再铸辉煌!

猜你喜欢
南阳刊物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刊物贺词
南阳:高质量开展人大工作评议
期刊审稿进度表
南阳人大“四有”监督的实践与探索
读者论坛等
期待您的加入
《南阳解放纪念碑》失误严重
编后絮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