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159)
新媒体是以互联网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对互联网高科技的运用,在各类智能设备如手机、电脑、智能穿戴设备上运用微信、微博、微视、网游、论坛等程序促进信息不断传播。在信息时代,信息的开放性较以往强大了很多;学生能够通过不同方式、不同途径接收信息,而这些信息的出现也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极大影响。因此,高校政治工作需要不断创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对新媒体的利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正在不断增加,学生的观念也逐渐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新媒体的特点是:信息传播相对自由,了解信息渠道多样,信息掌握即时,信息可以实现交互,等等。在新媒体大力发展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要重视新媒体的运用,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及正向引导作用。
在传统思政教育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较少,教师大多依据教材教学。由于教师对新媒体认识不足,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无法保证。
传统媒体主要通过对舆论的引导使人们获取正能量信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来源的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感降低,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影响力也随之降低。
新媒体时代信息呈现碎片化,会影响学生理性思维及独立思考能力形成。形形色色的信息中包含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学生有时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一些学生长期沉迷在虚拟世界里,缺乏与人沟通,逐渐丧失了社交能力,与社会脱节。学生经常接触一些与主流媒体信息相悖的信息,其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也会受到影响。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树立“新媒体+思政”理念,建立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提高新媒体的运用比重。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才能确保高校思政教育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教师要创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自身社会责任感。要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广大学生形成积极科学的价值观念,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并且形成思想自觉。新媒体背景下,精准明确地定位高校师生读者需求,是新时期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推动知识服务的基础,其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是拓展图书馆馆藏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智能信息处理及大数据挖掘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助推数字图书馆从隐性和显性两种角度采集高校读者的基础数据,以深挖高校读者服务需求并建立分析模型。高校读者需求有两大特征,即层次性和变化性。底层服务需求对上层服务需求而言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必须把高校读者知识需求加以细分。数字化高校图书馆开展精准服务,必须了解服务需求的真实层次,对高校读者需求及层次加以辨别与区分。一方面,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变化的特征,及时采集师生数据,由此搭建师生实时兴趣需求模型,实时记录师生需求并增强数据的准确度[1];另一方面,图书馆需要借助大数据技术打造数字图书馆联盟用户信息共享平台,建立高校师生信息数据交换标准化流程,推动师生信息联盟共享和流转,强有力地保障师生思想政治资源服务的连续性及完整性。此外,借助互联网媒介,以微课矩阵构建思政教育精品课程,展示有现实性及人民性的思政教育作品。整合数字图书馆和思政教育微课程,增强精品课程资源在新媒体的传播。
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效力及媒介作用,利用新媒体挖掘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与媒介及其他个体的沟通互动。思政教育工作要有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借助互联网技术将学生学习生活活动由传统的实体形式转变成云端形式,运用大数据技术深度分析新媒体平台的各类云端数据,激励学生自发传播,扩大思政教育辐射范围。
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与新媒体结合,促进思政教育工作质量的提升。首先,教师要加强媒体意识,能够熟练使用新媒体,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教师需要认知新媒体的实际作用,在工作中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媒体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提升自身能力,促进大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在新媒体上多与正面内容接触。需要注意的是,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培育多元能力,这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夯实基础,时刻学习。从新媒体视角看,思政教育理念和方法需要适度转变,要求内容活泼、接地气,这是新一代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必要素养。在新媒体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不同平台的媒介特征和信息传播规律,以更接地气的方式传播信息,这样才能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全面提升自身职业素养。
新媒体成为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平台,面向大众具有普适性,但是在商业模式探索过程中,新媒体平台给受众的利用空间并不均等,这是因为流量数据成为影响新媒体商业价值的核心尺度。基层受众会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甚至丧失新媒体语境的话语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捕捉各个领域的热点,既要客观意识到当前新媒体平台特有的商业化逻辑,也应对“品位区隔”及“身份对立”保持充分关注,防止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话语连续性断裂[2]。
建立在新媒体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考虑不同学生群体的差异,如专业特点及兴趣偏好;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长尾效应,避免被新媒体平台头部流量所绑架。由此可见,在新媒体场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衍生出来的教育模式必须关注社会公共效益。新媒体语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熟练掌握并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如摄影、摄像、录制及编辑等,这是新时代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运用社交媒体及影像媒介的相关知识,创作能够引发学生共鸣的作品。数字技术的成熟与应用,驱动媒介的深层次发展,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掌握传统媒体的工作技能,也要熟悉并熟练运用多媒体平台工作技术。在全新的网络舆论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适应全媒体采编流程,实现全平台供稿,即要掌握并熟练应用数字化工作技巧、跨平台编辑及信息推送能力,参与全新的跨媒体业务,例如社交发布运营及移动直播等,并及时对阅读量、互动量等进行分析,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只有真正掌握和驾驭多媒体平台采编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价值。同时,应该基于教育视角打破二元对立区隔,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产要依赖于现实文化生活题材的加工与提炼,其场景展示、对话形式等都需要复现大学生的真实情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鲜活度。在新时代,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凸显学生主体性、均等性及普适性,科学利用新媒体媒介,才能更好地增强其文化自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师要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文化气氛,使学生能够通过新媒体渠道多了解一些贴近生活现实的内容;教师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加强对学生鉴别信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自行屏蔽负面信息,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强调,强化网络文明建设,培育和发展线上网络文化。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是其成长与发展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受利益驱使,新媒体领域出现了诸多不和谐的文化现象,例如“祖安文化”“饭圈”等;这类网络道德失范现象严重冲击着文明、纯洁的网络空间。以大学生为例,网络环境给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及行为规范带来了深远影响。而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知识的创造者,需要把握知识产权的构成结构及内涵,这是保证社会拥有持续创造力的基础。个体也逐渐成为信息接收与传播的中心,在相应节点中同时扮演着生产者、传播者、获取者的角色。因此,网络德育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信息责任意识,即不制造、不传播负面信息,也能够增强大学生识别、制止负面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另外,网络德育教育能够让大学生树立尊重他人权利的意识,建立对社会权利的敬畏之心。大学生还能够在网络德育中形成网络礼仪规范,实现现实世界礼仪规范在虚拟世界的延伸与强化,这样才能最终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抑制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产生。因此,思想教育工作人员需要关注网络文明建设,与网监等部门一同为大学生创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大力治理网络欺凌及暴力行为,例如恶意举报、辱骂谩骂及人身攻击等。还应联合网监、教育等部门严格审核相关的文化艺术类产品,例如网络读物、App及网站等,为学生发展保驾护航。各地应结合当地的革命资源开展红色主题活动,将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教育氛围。
在新媒体环境下,教育工作者既要看到新媒体的不足,更要加强对新媒体优势的利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