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晨
20 世纪80 年代,英语世界《庄子》研究出现了重要转折,他们开始认同《庄子》文本的哲学与学术价值。美国汉学家吴光明(Kuang-ming Wu)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他借助西方哲学传统中“游戏”(play)观念分析《庄子》的语言特色,解释庄子“游戏的世界哲学家”(1)原文为“World Philosopher at Play”。吴光明使用“Play”(游戏)同时表示西方的游戏观念和《庄子》的游戏性文本特征,但他认为《庄子》的“游戏”是“庄子四处游玩、闲逛,既深刻又戏谑”(2015 年8 月30 日吴光明发给笔者的邮件,原文如下:Chuang Tzu truly plays as he wanders to fool around, profound when frivolous)。“这种‘游戏’是中国的核心,西方没有出现”(2017 年3 月28 日邮件,原文如下:Such play is at China’s center, but nowhere in the West),“可以根据语境将其翻译为‘游戏’‘游玩’‘逍遥游’等等,这些含义在《庄子》中都能找到”(2018 年3 月15 日邮件,原文如下:“游戏游玩逍遥游,etc., as the context requires. Chuang Tzu means them all”)。笔者暂将《庄子》中的“play”翻译为“游戏”。形象,反驳当时英语世界“庄子思想不属于哲学”的论断。同时,他逐字翻译了《庄子》前三篇,以最直观的方式向英语世界呈现了《庄子》“说什么”,并借助西方哲学传统中的“意义”(meaning)、“反讽”(irony)和“游戏”等观念分析《庄子》中的故事,指出《庄子》语篇的连贯性,反驳当时西方“中国哲学碎片化”的论断。同时,吴光明在《庄子》的启发下,通过身体思维中的时间伦理、具体思维、故事思维与音乐思维,尝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思维体系,寻找中国哲学对世界的贡献。吴光明文化互动(2)吴光明认为他的研究属于“interculture”(文化互动),而非“cross-culture”(跨文化)。的视域和对庄子哲学的定位具有较强的先锋性和批判性,能够为国内外《庄子》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1933 年,吴光明出生于日本占领时期的中国台湾。他将自己的语言教育分为“日语阶段、中文阶段与英文阶段”(3)2017 年8 月2 日邮件,原文如下:“My education was neatly divided in Japanese period, Chinese period, and English period.”。其中,他“在小学学习了六年日语,中学学习了六年中文,(台南)神学院学习了七年英文”(4)2018 年3 月15 日邮件,原文如下:“I went to all Japanese primary school for 6 years for Japanese, then went to a middle school for 6 years for Mandarin Chinese, then went to a theological college for 7 years for British English.”,“能够阅读中文诗歌,阅读克尔凯郭尔(Søron Kierkegaard,1813—1855)的英文版《恐惧与颤栗》(Fear and Trembling),阅读日文版《夏目漱(石)全集》”(1)2015 年8 月30 日邮件,原文如下:“I read Chinese poetry in Chinese, Kierkegaard’s Fear and Trembling in English, and all 夏目漱(石)全集in Japanese.”。
1960 年,具备相应语言基础的吴光明奔赴美国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求学,仅用五年时间获得了耶鲁大学神学专业的本科、硕士学位、哲学博士学位,“这在耶鲁大学历史中尚属首次”(2)2017 年2 月7 日邮件,原文为中文。。吴光明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本硕时期专攻神学,但他没有将神学作为解决终极问题的最终答案。“关于终极问题,(我)所孜孜不倦追求的是‘是什么’和‘为什么’”(3)2017 年2 月8 日邮件,原文如下:“My constant pushes to the ultimate had been ‘what’ and ‘why.’”。这种质疑精神使他在博士学习期间转向西方哲学以寻求答案。当时,分析哲学在西方占主导地位,却也无法解决神学中出现的问题。于是,他转向了欧洲大陆哲学,“起初,我在耶鲁学西方哲学学得很不舒服。和我意气相投的只有克尔凯郭尔、田立克(Paul Tillich,1886—1965)和梅洛 – 庞蒂 (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等存在主义学者和现象学学家。”(4)Kuang-ming Wu, Story-Thinking: Cultural Meditations. NY: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11, p. 297.这些西方哲学家都立于分析哲学的对立面,反对系统化、精密化,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1965 年,吴光明以题为《存在相对主义》(“Existential Relativism”)的论文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标志他从神学至欧洲大陆哲学的学术转向。这篇论文指出,认知相对主义提出标准的相对性,情境相对主义提出了评判观点的标准,而存在相对主义认为只有经过批判性对话,对虚假的否定后,才能得到真正的标准。他对“何为标准”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这正是《庄子》的重要议题之一。
吴光明早在读博期间,就对《庄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异国作为一个文化他者,对存在于血液中的母文化尤其敏感。”(5)2012 年11 月13 日邮件,原文如下:“Due to being a cultural alien in foreign land, I am particularly susceptible to the mother culture running in my blood.”因此,当他无法满足于欧洲大陆哲学时(6)2015 年8 月30 日邮件,原文如下:“I love Whitehead and Merleau-Ponty for their literary fights, coherent clear; I hate their technicalities.”(我喜欢怀特海和梅洛 – 庞蒂连贯、清晰的文学争论,但不喜欢他们的技术性。),开始阅读中国经典,很快便“被庄子吸引,沉迷于他欢乐的思想、他的‘四处逍遥’、他的故事讲述、他的玩笑与领悟、他那不成体系的系统”(7)2015 年8 月30 日 邮 件,原 文 如 下:“Then I was attracted to Chuang Tzu’s jovial thinking, ever ‘goofing around’ , telling stories, joking and discerning, systematic without system.”。与《庄子》的相遇使吴光明的人生发生了改变。他将自己称为“庄子的知心人”(8)2012 年10 月28 日邮件,原文为中文。,在生活中践行庄子哲学,“他(庄子)是我生命的维他命,是我的活力”,“我阅读庄子,是为了活出他的样子”(9)见吴光明的《全球文化互动:共存的世界罗曼史》手稿,原文如下:“He is my life’s vitamin, my vigor... I read Chuang Tzu to live him, in me.”。他对《庄子》的评价也极高:“全部的中国思潮结晶于庄书哲思,全部的中国哲学传统,皆不外乎庄子一连串的注解。”(10)吴光明:《庄子》,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88 年,第3 页。
博士毕业后,吴光明先在耶鲁大学哲学系担任了两年的讲师。1968 年至1992 年间,他在威斯康星大学奥什科什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Oshkosh)哲学系授课,并于1972 年评为讲席教授(Chair Professor)(11)在美国,讲席教授是高于一般教授(professor)之上的一个头衔。。尽管吴光明接受过系统的西方哲学与神学的学术训练,却在任教后转向以《庄子》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当时,“西方大学本能地察觉到中国思想与西方哲学有所不同,没有将中国学研究设置在哲学系下”。(12)2015 年8 月30 日邮件,原文如下:“Western universities intuitively sense China’s thinking as different from Western philosophy, so they put Chinese studies elsewhere.”同时,哲学系是美国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倘若在美国哲学系研究中国哲学,就必须使用现代美国哲学常用的方法、态度,关注美国哲学常常关心的问题”(1)郭晨:《儒释道之契合——访美国汉学家任博克教授(下)》,《光明日报》2014 年3 月23 日第8 版。。
吴光明身处哲学系,也从哲学的角度研究《庄子》。不同的是,他没有用西方哲学审视《庄子》,没有用西方哲学观念套用《庄子》,而是从中西哲学对话的角度,解释庄子哲学与西方哲学看似相同、实则迥异的特征。1982 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庄学著作《庄子:游戏的世界哲学家》(Chuang Tzu: World Philosopher at Play)(2)Kuang-ming Wu, Chuang Tzu: World Philosopher at Play. NY: Crossroad Pub. Co., 1982.。这本历时五年完成的著作是他中西“文化互动的初步尝试”(3)2012 年10 月18 日邮件,原文如下:“It’s my clumsy attempt at interculture.”,为他在美国高校哲学系研究中国哲学提供了合法性。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初,吴光明的研究重心集中于《庄子》文本研究,此间还出版了译释《庄子》的著作《作为伙伴的蝴蝶:〈庄子〉前三篇解读》(The Butterfly as Companion: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of the Chuang Tzu)(4)Kuang-ming Wu, The Butterfly as Companion: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of the Chuang Tzu.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另在中国台湾出版了中文专著《庄子》。前者很快在美国畅销并不断再版,后者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
1992 年至1996 年间,吴光明兼任中国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回归到中国文化之中。2008 年,他被聘为美国丹佛大学(University of Denver)哲学系兼职教授,此后定居丹佛,从事《庄子》、中西文化比较与文化互动研究至今。
吴光明著述颇丰,目前已出版了13 本专著,发表了上百篇论文,内容较为广泛,涉及《庄子》翻译与阐释、中国文化思维研究、文化互动研究与宗教批判等,但他最为著名的是《庄子》专题研究及由此引发的中国文化思维研究。他认为庄子“是中国的生命力,中国离不开庄子”(5)2017 年8 月2 日邮件,原文如下:“He is vitality of China. China is dead without him.”。因此,他的其他研究也都受到了《庄子》的启发,常以《庄子》代表中国。以下就吴光明《庄子》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具体阐述。
此著书名中蕴含了三个关键词:“世界哲学”“哲学家”“游戏”。当时,英语学界对“古代中国是否存在哲学”有较大争议。吴光明从“世界哲学”的角度解释了中国哲学的地位。“世界哲学”有两种理解方式:所有哲学体系的总称和关于世界或人生的哲学。首先,“庄子思想是真正的世界哲学,不是西方哲学”(6)2015 年8 月30 日邮件,原文如下:“Chuang Tzu’s thinking is truly world philosophy, not Western philosophy.”,“西方‘哲学’是分析性的、逻辑性的,中国的智慧是历史的、谨慎的、音乐的……这种‘智慧’就是‘世界哲学’”;(7)2017 年3 月21 日邮件,原文如下:“Western ‘philosophy’ is analytically logical. Chinese wisdom is historical, prudent, musical. I insist that ‘wisdom’ should be ‘world philosophy. ’其次,“西方哲学不是鲜活的、关于人生的思考”(8)2015 年8 月30 日邮件,原文如下:“Western philosophy is not life-thinking.”,而庄子“关注的是人生中普遍、根本的问题”,“是真正的世界哲学家”。(9)Chuang Tzu: World Philosopher at Play, p. 22.
第二个关键词是“哲学家”。当时,英语学界对“《庄子》是否属于哲学”有较大争议。吴光明在书的《前奏》(Prelude)中指出中国从古至今存在“将庄子视为老子的评注者”和“将庄子归为禅宗大师”等九个误解,“多数西方评注者消化了太多中国对庄子的理解”(10)Ibid., p. 2, p. 22.,也将其视为评注家,而非哲学家。芮沃寿(Arthur Wright,1913—1976)暗示“庄子仅有思想,而没有哲学”,而吴光明则认为他“假定唯有西方认知理性配得上‘哲学’的名号”(11)Ibid., p. 10.。吴光明的观点现在听来有些习以为常,但在当时的美国学界显得十分大胆,是对当时美国哲学界盛行的西方中心论的反驳,这使他在英语世界崭露头脚,并以此在西方哲学系站稳脚跟。
第三个关键词是“游戏”。吴光明使用“play”同时表示西方的游戏观念和《庄子》的游戏特征,但他认为《庄子》的“游戏”与生活相关,而“西方的分析性思维与生活剥离”,“更强调游戏者”,“因此西方没有游戏”(1)2017 年3 月27 日邮件,原文如下:“ ‘Play’ is central in Chinese thinking, alone. ‘Homo ludens’ is peripheral in the West ;2017 年3 月27 日邮件:“The West separates analytical thinking from living; the West does not play.”。他指出“庄子的‘游戏’是中国对于所有精深的‘思维’做出的贡献”(2)2018 年1 月19 日邮件,原文如下:“‘Play’ performed by Chuang Tzu is what China contributes to ‘thinking’all-comprehensive.”,并在书的《序曲》(“Overture”)中详细分析了庄子“游戏”的具体表现方式:唤起的间接性(evocative indirection)。首先,他从“卮言”的角度提出“庄子在具有唤起性的交流中,通过反讽与隐喻、戏谑与严肃的合流变得强有力”;(3)Chuang Tzu: World Philosopher at Play, p. 31.其次,他以“天籁”为基础,从“音乐阐释”的角度提出这种唤起性是“完形的、模糊的、具有共同暗示性的”,而“无法唤起读者的话语是失败的”(4)Ibid., p. 48.。最后,他从“机心”“人心”“忘”的角度,提出“人类的理性是对世界体验的感知,并不机械。这种感知是整体的、自纠的,与他物相互联系的”(5)Ibid., p. 31.。
此书的编排使用了西方的音乐结构,极具特色。吴光明爱好音乐,尤其是西洋古典乐。同时,他认为“音乐特别适合传达游戏的逍遥人生”(6)Ibid., p. 24.,庄子就使用了音乐性的间接法,能让读者转变常规的思维方式,召唤人们回归到生活本身。因此,吴光明按照西方音乐形式设置书的章节。《前奏》与《序曲》后,他通过三个《咏歌》从本体论、认识论及社会性三个维度对《庄子》中非“是”之“是”(没有“是”的世界)、“无为之为”(没有“为”的自我)、“无治之治”(彼此间无“为”的社交)进行了进一步的哲学阐释。这种本体的不确定性、真理的非真理性、无治之治的自然性能够打破西方分析哲学的语境,展示《庄子》哲学的当代价值。
倘若说《庄子:游戏的世界哲学家》使吴光明在英语学界崭露头脚,那么他的第二本关于《庄子》翻译与阐释的专著《作为伙伴的蝴蝶:〈庄子〉前三篇解读》则使其大放异彩。
《庄子》英文译本层出不穷,但吴光明仅选译了前三章。他给出的一个理由是“这暗示《庄子》的任意部分都具有自身的内部连贯性,三轮连贯的不同描述足以刺激读者跳出文本,继续阅读”(7)The Butterfly as Companion, pp. ix—xv.。此处的“任意部分”实质是指书中的故事。西方哲学注重系统性、连贯性。因此,西方学者常以“碎片化”诟病中国哲学。吴光明指出《庄子》只是由“碎片化的故事”(story-fragments)构成,这些故事“相互勾连、相互映照,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8)Ibid., p. 309.同时,他将“故事”和“故事讲述”视为诗意的代表、正“道”的象征。而《庄子》讲述故事的方式能为读者“展示现实世界的悖论性”(9)Ibid., p. 69.,激发读者对自我、对世界进一步深刻的反思。
书的标题有两个关键词:“蝴蝶”与“伙伴”。首先,此处强调了蝴蝶与庄子的平等关系。蝴蝶是庄子的伙伴,不是庄子的注解。吴光明在书的第一章《最初的思考》中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此书(《作为伙伴的蝴蝶》)是蝴蝶以日志方式(对读者)发起的诗意邀请”(10)Ibid., p. 1.,点明文本的敞开性与读者的参与性,而“伙伴保留了庄子所有撩人的模糊之处,他尝试用批判性的敏感,传递庄子的言语对我们视为理所应当的生活所起的震撼影响”(1)The Butterfly as Companion, p. 13.;其次,这种伙伴关系“能使我们在阅读同一文本时,产生不同的解释”(2)2015 年8 月30 日邮件,原文如下:“Companionship mutually provokes to produc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ame text.”。他通过《庄子》中“与路边头骨的对话”,提出读者只有不断地阅读文本、体验生活,不断地重新进入文本,才能获得文本新的意义,这也是伙伴的价值。这种观点再次强调庄子哲学是一种生活哲学,只有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生活相结合,才能不断体会《庄子》的意义。此外,伙伴关系促成了文本的诗意性。吴光明认为诗意与诗感无关,能够刺激读者思想的语言才称得上诗意,而《庄子》“思想具有诗意的推动力”,“所以全书都是诗意的”(3)The Butterfly as Companion, p. 26.。
第一章《最初的思考》结束后,第二、三、四章是《庄子》前三章的原文、译文以及吴光明对文本的深度阐发。首先,他附上郭象版《庄子》繁体竖版原文,按照原文的顺序标列序号、行对行地翻译。为使不懂中文的读者通过英文感受原文,他用黑体表示字对字的翻译,细体表示原文没出现的翻译。譬如,因汉语没有时态的变体,他将表示译文中的时态标志设为细体——“志怪者也”中的“志”被翻译为“recording”。这种近乎苛刻的翻译方法在《庄子》英译史中尚属首次。随后,他选译了超过50 名中国、日本及西方学者的评注并附于译文之后,然后通过文本细读,用三至四小节的《沉思篇》,阐发原文语句中蕴含的哲学、文学与文化意义。他分析了《庄子》各章中出现的故事,指明这些故事之间具有关联性的主旨,最终使《庄子》的前三章在故事层面构成了意义的环状结构,解释了《庄子》文本的连贯性。
最后,吴光明从意义、反讽和游戏的角度,在《结语》处总结了《庄子》的意涵:1.《庄子》文本的意义在于读者的创造,“读者不断发现庄子语言的唤起性与创造性时,庄子便使读者成为创造性的自我”(4)Ibid., p. 370.;2.反讽即反惯常逻辑,“首先我们必须反逻辑”,然后“开始失去自己的逻辑”(5)Ibid., p. 375.;3.“主观地发现意义,客观地用反讽进行表达就是逍遥与游戏于世”(6)Ibid., p. 377.。“《庄子》的‘伙伴’(本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生中的意义、反讽与游戏”(7)Ibid., p. 363.。
吴光明曾提及:“我被西方逻辑的刻板震惊了,我对它所带来的伤痛大喊着‘来看另一种思维’!这种思维是激进的中国人庄子的‘游戏’和‘梦中的伙伴’。”(8)吴光明的个人简历,原文如下:“To the pain of being shocked by the West’s logical rigor, I shouted back, ‘Here is another ‘thinking’! That alternative thinking is ‘play’ and ‘dreaming companionship’ of Chuang Tzu the radical Chinese.”于是,他出版了《庄子:游戏的世界哲学家》与《作为伙伴的蝴蝶》。1988年,吴光明应邀撰写的中文著作《庄子》在台北出版,他整合了这两本英文著作的内容,介绍了中西方学者对《庄子》的误解,《庄子》的诗意性、唤起性、音乐性,分析了《逍遥游》与《齐物论》。因其与英文专著内容的重合,此处不再详细介绍。
吴光明的《庄子》英文专著呈现出以下特征:
第一,他使用了“中文化”的英文进行学术书写,尝试为哲学文本赋予文学特色。他将这种写作手法称之为“用英文书写中文、吟唱中文”,即“用中文的语法组织英文,使其诗化”,因此显得“和通常的英文‘不太一样’”。(9)2017 年5 月23 日邮件,原文如下:“I write Chinese in English to sing Chinese... Notice my English writing is all in Chinese grammar to structure it into poetry... My English writing was ‘out of line’ with usual English.”
第二,他“使用西方哲学传统的形式,采用中国古典的评注文体”(10)Chuang Tzu: World Philosopher at Play, p. xi.。他的《庄子》著作有“破”有“立”,都反驳了当时西方的主流观点,并借助西方的哲学观念探讨《庄子》看似相同,实则迥异的特点。同时,他注重对《庄子》的文本细读,尝试通过分析原文本中出现的字、词、句,解释《庄子》思想,这种写作手法更接近中国古代的评注方式。
第三,除引用中英文文献外,他也援引日本学界已有的成果。如在《作为伙伴的蝴蝶》中,他参阅了赤塚忠(Kiyoshi Akatsuka,1913—1983)、福永光司(Mitsuji Fukunaga,1918—2001)、金谷 治(Osamu Kanaya,1920—2006)、 铃 木 修 次(Shuji Suzuki,1923—1989)等日本知名汉学家、哲学家的著作。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的中国学研究较为成熟,这使吴光明的研究材料更为翔实。
第四,他立足于《庄子》文本。首先,吴光明常用《庄子》中出现的观念进行篇章、段落的设置。如他在《天籁》与《庖丁解牛》的故事中看到庄子对音乐的重视,便在《庄子:游戏的世界哲学家》中使用音乐性的编排。其中,“‘咏歌’的原意为‘气’(air),是一种音乐(而非空气),暗指吹出、排出、合成的籁”(1)2012 年12 月11 日邮件,原文如下:“‘Aria’ is ‘air’ that is music (not 空气),alluding to 籁that pipes-out, airs out, tunes.”,就和《庄子》文本形成了对照;其次,他常用《庄子》解释《庄子》,通过《庄子》一个故事去解释另一个故事,由此形成故事之间的联系。最后,他借用但不套用西方观念,能在中西比较中找到《庄子》的特色。“他对《庄子》的偏爱则是他在中西比较时能够立足于《庄子》文本的原因之所在”(2)郭晨:《〈庄子〉内篇寓言故事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阐释》,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专业,2015 年,第58 页。,“我批评所有的学者,除了庄子。”(3)2018 年3 月5 日邮件,原文如下:“I critique all scholars but Chuang Tzu. ”
第五,他通过文化互动的视域进行《庄子》研究,这也是吴光明庄学研究最显著的特色。首先,他的每部著作都试图打破英语世界关于《庄子》的主流论断;其次,他常使用西方哲学中的观念分析《庄子》,探讨《庄子》思想与这些观念间的差异与联系;最后,他常将苏格拉底至克尔凯郭尔等多名西方哲学家与庄子进行细致的同异对比,尝试在中西对话中塑造庄子的哲学家形象。吴光明使用文化互动的视域的原因是:“只有像他者文化一样进行思考、实践、感受,才能真正理解他者文化。只有亲身与他者文化进行这种亲密接触,才会开始比较自身与他者文化,才能进行自然的比较。”(4)2015 年8 月28 日邮件,原文如下:“We must think and behave and feel in the way the other culture do, in order to really understand the other culture. Only after such intimate undergoing of other culture can we then compare two cultures, ours and theirs. Comparison comes out naturally. ”
20 世纪30 年代,分析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的主流,至今占据主导地位。吴光明将分析哲学视为西方哲学对世界的一大贡献,并在《庄子》研究中寻找中国哲学对于世界的贡献。20 世纪八九十年代,吴光明凭借两本反西方主流论调的《庄子》英文专著在海外学界引起了广泛关注。随后,庄子让他意识到“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五种独特贡献——身体思维中的时间伦理、具体思维、故事思维与音乐思维”(5)2017 年8 月2 日邮件,原文如下:“Chuang Tzu, who then awakened me to vivacity of profound China so lyrical, with its distinct five world-contributions, time logic in body-thinking, concrete thinking, story thinking and music thinking.”,被他统称为“中国文化思维”。“中国文化思维”中的“中国”更偏向于《庄子》,如吴光明所述,“从庄子的角度看待中国思维,更能体现中国思维的精深与活力”(6)2017 年8 月2 日邮件,原文如下:“Seeing Chinese thinking in the light of Chuang Tzu would reveal Chinese thinking as so alive and deep.”。其中,“思维不仅是大脑的活动,更是整个身体的活动。身体不仅是生理性存在,更是整个坚实的生命之所在……万物始于身体。因此身体思维(在所有中国文化思维中)被置于首位”(7)2015 年8 月31 日邮件,原文如下:“Thinking is an activity of the whole body, not just brain, and body is our whole concrete life, not just physical...”2017 年2 月10 日邮件:“Body thinking is put first because everything begins there.”。
目前,吴光明出版了一系列以身体思维、具体思维、故事思维、音乐思维为主旨的文章与专著,最著名的是出版于1997 年的《中国身体思维:一种文化的阐释》(On Chinese Body Thinking: A Cultural Hermeneutic)(1)Kuang-ming Wu, On Chinese Body Thinking: A Cultural Hermeneutic. Leiden: E. J. Brill, 1997.。此书梳理了中国直觉的、具体的身体思维,批判了梅洛 – 庞蒂等只意识到思维的身体性的西方思想家,首次从文化互动的角度阐释对中国的身体思维,指出中国“身体思维”与西方“非身体思维”的根本差异。美国汉学家南乐山(Robert C. Neville)在此书《序言》中提到,“此书之后,任何敏锐的哲学家都不会质疑这个事实:中国哲学已经与西方哲学传统在世界哲学的语境中平等对话”(2)Ibid., p. xv.。吴光明也凭此书获得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的杰出研究奖。
吴光明及其庄学研究在海外获得了较高评价。《庄子:游戏的世界哲学家》出版后,相关领域的学术期刊如《中国哲学》(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思想史》(Journal of History of Ideas)、《东西方哲学》(Philosophy East and West)及《宗教研究评论》(Religious Studies Review)等刊出了针对此著的学术书评。《作为伙伴的蝴蝶》这本“开拓性之作”(3)Paul Kjellberg, “Review: The Butterfly as Companion: Meditations on the First Three Chapters of the Chuang Tzu,”Philosophy East & West, 1993(1): 127.“展现了令人敬畏的学术机制,仅有像吴光明这样具备深厚的中西语言、文化背景的思想家才能做到”(4)The Butterfly as Companion, pp. xi—xii.。2008 年,《跨越中西文化,朝向世界哲学的融合:论吴光明思想文集》(China-West Interculture; Toward the Philosophy of World Integration: Essays on Wu Kuang-ming’s Thinking)(5)Jay Goulding, China-West Interculture: Toward the Philosophy of World Integration: Essays on Wu Kuang-ming’s Thinking. NY: Global Publishing, 2008.在美国出版,南乐山、欧阳剑(Jay Goulding)、黄勇(Huang Yong)等14 位学人从“道德”“德”“时间”“道家与梅洛 – 庞蒂的结合”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吴光明的哲学思想,展现了吴光明中西方哲学与文化互动研究的成果。同时,因吴光明不遗余力地对中国文化的推介,当代美国汉学家任博克(Brook A. Ziporyn)宣称:“长久以来,(我)都将他视为学者英雄”(6)Brook Ziporyn, “Response to WU Kuang-ming,” Dao, 2011(10): 419.。
吴光明已经获得英语学界的广泛认可,却仍笔耕不辍,于2019 年出版了第14 本著述《全球文化互动:共存的世界罗曼史》(Global Interculture: Cosmic Romance of Coexistence)(7)Kuang-ming Wu and Chen Guo, Global Interculture: Cosmic Romance of Coexistence. Houston: Studium Press LLC, 2019.。该书同样受到《庄子》的启发(8)2017 年7 月29 日邮件,原文如下:“My China-West inter-culture was launch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uang Tzu, as you know.”,通过文化互动的视域,向西方介绍中国、解释中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