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卓娅
(湖北大学楚才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勇立潮头,引领航向,承担使命,带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不懈奋斗,紧扣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以时代发展规律为依据,着重解决不同时期的重点问题。中国共产党善于把握世情国情党情,回应人民和时代的现实诉求,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精细化,明确了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使命并发挥核心引领作用。要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必须回到历史发展的具体情境之下,追随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曲折艰难的历史足迹,综合考量时代要求下中国共产党具体使命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成立将近一百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梳理历代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完成时代使命的脉络,从生动的实践中总结历史经验,对中国共产党实现新时代的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变化和社会问题发酵引发对社会制度的反思;十月革命的胜利促使西方无产阶级和东方被压迫民族不再归于沉寂。此时中国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五四运动的爆发标志反帝爱国斗争序幕的拉开;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在世情国情的现实要求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成为民族解放斗争的领导核心,率领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成为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要着重解决的迫切问题。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承担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本遵循,在革命斗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国内外形势、中国社会基本情况和革命所面临问题的认识:“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加紧对中国的侵略,企图进一步宰割中国;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矛盾和争夺更加激烈。”[1]74党的领导班子谙习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紧扣中国的主要矛盾对症下药,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1]79
在明确的奋斗目标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赢得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国民党统治并解放全中国,最终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阶段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砥砺奋进,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历史使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完全不同的历史使命。1949年到1956年,是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革命在全国胜利以后,党的一个根本任务是要稳步地促进相互联系的两个转变,一是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一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2]182提出这一根本任务的现实依据是什么呢?首先,从经济基础来看,长期的战争分裂使工农业等经济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的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成为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因素。其次,从阶级状况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还存在着官僚资产阶级残余、地主阶级等敌对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阻碍作用不可忽视。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一方面致力于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完成全国土地革命的历史任务;一方面推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在短短六年时间内,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厘清了国内阶级成分,工业化建设得到初步发展,成功实现社会性质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这一时期的历史使命顺利完成。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这一时期的历史使命。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后,社会主义政权性质得以确立。早在1954年,周恩来就提出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构想,1957年,毛泽东多次提到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2]675。中国共产党在这一阶段的历史使命围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展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一五”“二五”计划的顺利推进中如火如荼地开展,极大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工业落后的面貌,国民经济体系逐步形成,生物医学、航空航天、军事国防等领域科学技术取得巨大突破。在社会主义十年曲折探索后,中国共产党深刻剖析了出现严重内乱的原因,澄清了党内存在的“左”倾冒进思想,重申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何处去的问题作了多方探讨和精辟阐述,为改革开放的推进提供了基本的思想准备和原则遵循。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能割裂来看,两个阶段有机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改革开放前的建设实践为后来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物质技术支撑和骨干人才队伍,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生产力发展,在通信工程、互联网、生物医疗、科学技术等领域取得巨大突破,市场经济体制不断释放活力,同时不断推动民主法治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区域联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在“中国道路”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使命任务也取得阶段性的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犹如一根红线贯穿近代以来中国救亡图强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这一命题明确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与光荣使命,既是对近百年来中华儿女奋勇拼搏、砥砺前行的深切回应,又是对中华民族光明未来的希冀与期许。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长期的复杂而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与执政水平的巨大考验。自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紧紧围绕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并取得丰硕成果: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中高速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趋近、部分科技成果居于世界前列、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社会和谐稳定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攀升、对党的信任和信心不断增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维度逐渐全面化、系统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规范化、制度化,改革开放格局不断均衡化、协同化。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前瞻性向导与行动性落实相辅相成、相互呼应,推动中国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
为了推动党在新时代历史使命的实现,2017年10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在全党上下开展,以“四个迫切需要”强调开展此次教育活动的重大意义,体现了党对中国所处历史方位的精准判断与科学决策。这一教育活动敦促全党始终对世情国情党情保持清醒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为全体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防线,踏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主题教育活动得到扎实深入的开展与落实,为新时代实现党的历史使命起到极为有益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是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证实的真理,也是我们党成功完成阶段性历史使命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自1848年诞生以来,因其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始终站在时代最前沿指导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事业,为各国的革命改革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并在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思想、学说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后对中国的革命现状和社会思潮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早期党内仍存在本本主义、照搬苏联模式等错误倾向。毛泽东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消除了种种错误思想,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得以确立。毛泽东思想在科学总结中国社会变革规律和政治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指导中国完成反帝反封、夺取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等历史使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进行了探索性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理论思想广泛应用于“中国道路”的探索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经济创建与发展、执政党建设、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引作用,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一系列成就提供了制胜法宝。正是因为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强大自信,才让我们党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没有迷失方向,明确了举什么旗、走什么道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经受住了国际国内挑战和困难的考验,解决了进入新世纪中国如何发展的难题。
进入新时代以后,要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样需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的理论旗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智慧结晶。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我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将改革进行到底成为中国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通过扎实的调研和实践探索回应这一时代之问,精准扶贫、反腐倡廉、生态文明建设等一系列举措的出台与实施,无不是基于总书记调研访谈的实践活动。在对中国发展方位精准判断的基础上,新思想从多个角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布局与指导,成为中国共产党实现历史使命必须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发动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程,始终密切关注并回应人民的现实诉求。人民群众如“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鸭”,是社会运行状况的首要“感知器”,可以对社会现状做出客观反映,同时以其现实需求为导向,其行为往往具有变革、改良的现实意义,甚至预示着历史的发展趋势。如20世纪70年代初,农民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深切感知到集体农业带来的生产积极性低下等弊端,首先在安徽凤阳小岗村提出“包产到户,自负盈亏”,在解决自身温饱以外,也为改革开放之初的农村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典范。这一创造性举措得到党中央的肯定与回应,广泛试点并在全国推广,成为我国农村现行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更多的人民利益得到有力保障。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深谙此规律,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邓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的人民群众观,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利益与诉求作为党的一切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现实旨归,作为社会主义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在将近一百年的实践中不断赋予人民观新的时代内涵,坚持以人民诉求为导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树愈加繁茂。
进入新时代以后,实现发展的关键在于发挥群众力量推动现代化建设,以此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方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筑牢根基。
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加强党的建设,“严”是贯穿治党管党的主线,同时在不同历史时期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强调以思想建设为核心推动从严治党,重视全体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教育,在中国的革命、建设时期开展丰富的实践教育活动,确保党在关键时刻向正确方向前进。如古田会议的召开和整风运动的开展,有效消解了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根本依托。邓小平在从严治党上提出“两手抓”,强调抓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思想建设的不足,用法治思维管党治党,为党的建设建立刚性的制度体系,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实要求。邓小平的建党思想是党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灵活调整,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和现实意义。随着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化,各项治党理论以规章政策等形式更明确地贯彻于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日常工作管理之中。十五大以来,江泽民对党的制度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纪律建设、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各个方面,强化管党治党法治思维,筑牢党的思想防线,踏实有效地持续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教育活动,为党的建设及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了有力保障。党的十六大以后,胡锦涛着眼于党的先进性建设,特别注重党的制度建设,推动党的制度建设逐渐走向科学化、体系化。
进入新时代以后,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革,我国突出强调从严治党的重要性,将其列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习近平在党的建设方面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巩固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领导权,以此为根基在全党上下推行一系列治党举措: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净化政治灵魂,深化理论学习;修改完善干部选拔制度,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团队;着重整治“四风”问题,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进一步明确党纪党规,筑牢纪律红线;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党建的方方面面,强化刚性约束体系;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打造清正廉洁的党内政治生态。新时代的党建从全面建立了党中央的权威并巩固了党的绝对领导权,为新时代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提供了根本保障。
改善党的领导是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新时代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使之顺应时代发展、人民需要,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增强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巩固党的核心领导地位,确保其始终走在中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前列。
中国共产党推进历史发展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世情国情党情紧密结合,在不同历史时期抓住时代的主要矛盾重点发力。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总结经验,以史为鉴,对当代中国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使命的完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