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俄语报刊选读》教学研究

2021-11-25 10:03初明磊
现代交际 2021年4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思政课程

初明磊

(西北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学习语言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阅读俄语报刊不但可以拓展学习者的视野,培养他们学习俄语的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其扩充词汇量,巩固语言基本功,掌握词汇内涵,从而学到原汁原味的俄语[1]。《俄语报刊选读》是大三上学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36学时(理论9学时,实践27学时),使用教材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俄语报刊阅读:教学理论与实践》。该课程只开设一学期,实践部分以上半部分为主。

一、课程思政

2016年12月,董少校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了文章《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概念。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18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要求推动高校全面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建设,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高校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和体系逐渐明朗,成为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许多高校相继加快推进和推广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2]。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教师是唯一的教育主体,他们承担着全校各专业学生的思政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书中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灌输式说教成为教学的常态,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导致部分学生只关心分数,并未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也就未能发挥思政课堂的育人功能。

所谓“课程思政”,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学科教学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融合,指引受教育者树立正确价值和理想信念。[3]在《俄语报刊阅读》的教学中,可以将专业知识与思政建设元素有机结合,避免出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结合阅读材料,在教学过程中有效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切实提升立德树人的成效。

二、具体分析

1.爱国主义教育

实践部分第三课和第四课的第二篇课文分别是《俄罗斯联邦的国徽》和《俄罗斯联邦的国旗》,讲述了俄罗斯国徽上“双头鹰”和国旗上“白蓝红”三种颜色的象征意义。

在俄罗斯文化中,鹰象征着勇敢和力量,常常被用来作为徽章和国徽的图案。俄罗斯联邦的国徽定于1993年,2000年,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关于国家象征——国徽、国旗和国歌的法律。俄罗斯的国徽以红色为底,主体图案为金色的张起翅膀的双头鹰。鹰的头上有两顶小皇冠,上方有一顶大皇冠,三顶皇冠用绸带相连,鹰爪持权杖和金球,分别象征国家的权力和统一。《俄罗斯联邦国旗法》确定国旗由三条水平平行的等宽色带构成:上端为白色,中间为蓝色,下方为红色。白色象征高贵、责任,是纯洁的颜色;蓝色象征忠诚、忠贞,是爱的颜色;红色象征勇敢、豁达,是力量的颜色。[4]

国旗国徽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代表着国家的权威与尊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于2020年8月9日上午审议了国旗法修正草案和国徽法修正草案。对国旗法、国徽法的修改是完善国家重要标志制度,形成全社会尊重、爱护国旗国徽氛围,增强公民国家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重要举措。国旗法修正草案的多处规定,体现了加强国旗宣传教育的鲜明导向。如,规定全日制学校应当将国旗教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学生了解国旗历史和精神内涵,遵守国旗升挂使用规范和升国旗仪式礼仪,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早已深深熔铸到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基因之中。一个人对国家的热爱,从来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而深刻、生动而鲜活的,爱国主义的内涵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情怀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培育和巩固高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意识,尤其在当前疫情防控期间,完全可以把党带领人民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作为一部鲜活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及时有效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广泛宣传党和国家的重大防控举措,引导大学生发现和学习疫情防控期间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感人事迹,不断培育大学生爱国情怀,使爱国主义成为高校大学生的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智能手机对日常生活的渗透领域逐渐扩大,继而兴起的新媒体成为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播的新阵地,新媒体以其信息的海量性、方式的生动性、更好的互动性、更强的感染性,展现出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除了课堂,也可以充分利用好微博、微信、校园网站等媒体平台的传播力量,通过新颖时尚的传播手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吸引力,达到学生广泛参与的目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

实践部分第二课的第一篇课文标题是《我心中的“中国梦”》,内容是圣彼得堡人文社科大学广告与社会关系教研室奥利加·罗特米斯特罗娃副教授接受访谈的部分内容,讲述了她心目中的“中国梦”。她提到,习近平主席为实现“中国梦”而选择的“中国道路”是非常正确的,并认为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也必定有助于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这段重要论述,指明了青年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并对当代中国青年寄予了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不管什么时候,为党育人的初心不能忘,为国育才的立场不能改。”除了要让教师明确为党为国家培养时代新人外,还要让大学生意识到这一历史重任的使命性要求是实现个人梦与中国梦、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根本前提,这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对相关的思政元素理性认同并主动接受。

在授课过程中,通过外国人讲述对“中国梦”的理解,让学生将“中国梦”与自己的理想信念结合在一起,用“中国梦”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筑牢思想之魂,激发起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而发奋学习的强烈责任感与使命感,掌握建设祖国、服务人民的本领。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用鲜活的例证、可信的论据,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深奥的理论通俗化,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准确把握世界和中国发展之大势,正确认识自身承担的时代责任和使命任务。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强调,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来。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所以,高校课程理应满足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而不单单关注学生理智能力的培养,或是仅仅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递;围绕课程的教育活动在传递知识、培养能力之外,必须让年轻学生具备扎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品格与价值观,这才是他们迎接未来挑战所需的关键准备。[5]我们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引导大学生坚定信仰,绘就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同心圆”,就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俄语报刊阅读》实践部分第九课中第二篇课文的标题是《俄罗斯人对吸毒者的恐惧是恐怖分子的四倍》,该篇文章介绍了列瓦达独立调查中心(俄罗斯有影响力的三个民意调查机构之一)在国际禁毒日前夕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有近20%的俄罗斯人承认,他们的亲人或朋友在吸毒(非医用目的)。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四分之三的居民承认:周围吸毒者的数量在逐渐增多。据调查,27%的人是因为无聊而吸毒,17%的人是由于好奇和追求新刺激,16%的人是因为心理问题,另有16%的人是因为社会经济困难而吸毒的。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调查的数据显示,尽管92%的俄罗斯人认为无论任何情况都不应该吸毒,但仍有5%的人可以接受吸毒者,甚至有2%的人认为对这件事应该采取包容的态度。

1978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五十七条的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通常具有成瘾性,随着使用时间的推移,人的身体对药物的需求不断提高。人在吸食毒品之后除了产生幻觉,可能会造成行为异常外,过量摄入毒品将造成死亡。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预防毒品人人有责。作为一名大学生,应主动学习禁毒相关知识,积极向身边的同学朋友亲人传播禁毒知识,参与禁毒公益活动。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从网上寻找适当的禁毒材料做成PPT,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将毒品的危害生动而直观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对毒品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学会理性地拒绝。除了对学生进行课堂教育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禁毒主题班会,举办与禁毒有关的征文活动、排演禁毒小话剧或拍摄小视频等,广泛宣传禁毒的知识和措施,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禁毒的意识和意志。

三、结语

明代思想家、政治家丘濬在《大学衍义补》中说:“大学之教所以聚天下贤才,使之讲明经史,切磋琢磨,以成就其器业,以为天下国家之用。”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时代重任,矢志成才报国,只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各高校要纷纷响应“课程思政”的热潮并努力推行之。不仅仅是《俄语报刊阅读》课程,在其他课程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应善于提炼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与“知识传授”有机统一起来,鲜活起来,丰富起来,做到“涓涓细流,润物无声”。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思政课程
3~6岁幼儿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策略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探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