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华
(宝武物流资产有限公司,上海 201999)
大宗商品的物流不同于其他的物流模式,在运输环节,大宗货物的物流呈现出运输距离长,运输成本高、时效性不高、运输方式多样性等特点。在装卸环节,大宗商品的装卸搬运作业量大,对装卸搬运效率要求高。由于大宗商品物流过程成本高、如何在运输节点处实现流通加工增值服务,或有效减少无效物流比重则显得尤为总要。因此,加快业务融合的进程,搭建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降低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对促进大宗商品物流企业创造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物流企业的业务链长,业务活动复杂,财务管理也面临诸多风险,也更需要高效的财务管理模式,帮助企业无论运输方式或运输量如何变化,都能有助于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成本主要包含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等。企业通过实施业财融合,围绕大宗商品物流行业的特点和需求,有效降低仓储、运输、设施等各环节的成本,从而以提升企业整体盈利能力。
大宗商品物流企业的业务流程涉及供应商及客户的物品运输、仓储以及物流信息等整个物品流通过程的信息的管理。传统粗放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精细化管理的需求。将一些标准化的业务操作规则通过系统的运用开发来实现,可实现管理方式和标准的统一,通过信息系统的运用将实现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大部分口径的一体化,进而实现数据的统一调用。通过业财融合不仅可以将财务管理深入到物流的各个业务环节,提升财务精细化管理水平,也有助于企业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过程的监控与风险防范,从财务视角提出经营筹划和管理建议,为企业经营提供更全面的决策支撑,因此,只有将业财与财务相结合,才能发挥财务管理对物流业务各个环节的支撑作用,提高财务管理的水平。
我国大宗商品第三方物流发展缓慢,煤炭、钢材、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物流运输仍有部分是国有大型集团企业内部需求,运输单位主要任务是完成材料采购,供产保障、产品送货等运输保障任务,由于内设单位不参与市场竞争,管理上较粗放,缺少标准成本的激励作用,使得运管成本高,运行效率相对较低,还导致过程成本不易分析和控制。同类大宗商品中不同的品种所投入的人力、物力也有所区别,没有规范的作业标准,仅就会计核算科目来笼统核算物流成本,很难对不同品种,不同物流环节成本进行细化分析。没有具体衡量标准,往往会忽略掉一些影响到物流总成本的因素,使得企业对物流成本的预算与实际物流成本有出入,从而对企业的成本管控、盈利能力预测产生很大的影响。
物流企业的现金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运输工具购置,存储设施的修建等都需要长期资金投入,短期流动资金流出集中在人员工资及场地租赁、车辆汽油费用等。涉及铁路运输方式的,资金占用量也较大。资金流入方面,付现的客户占比小,大部分都是有一定账期的企业客户,应收账款金额大。资金管理意识薄弱所形成的财务费用居高不下,以及大额逾期应收账款,都是大宗商品物流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和经营压力。
目前一些大宗商品物流企业仍在延续着传统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缺少业财相融合的信息系统管理,从业务订单开始到物流过程跟踪,从资金占用、成本分析到往来款的催收没有形成体系化管理模式,是阻碍企业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原因之一。缺少大宗商品物流平台,物流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间尚不能及时地获取物资信息,信息共享匮乏,无法充分实现地域内贸易,不能充分降低物流成本。
企业应当梳理和规范不同商品的业务流程和作业量,追溯成本发生的动因,根据资源消耗制定作业标准成本,可有效提升成本管理水平,以运输成本管理为例,流程梳理、标准的制定主要可分以下几个步骤实施:一是划分作业单元。运输成本与其行驶公里数存在直接联系,作业的成本主要有人员薪酬福利、运输工具折旧费、油料消耗等因素,可以按运输工具类型划分作业单元。二是选择成本动因。作业动因的正确选择,关系到标准作业成本是否能顺利推行。运输作业成本的核心是能源的耗费,与行驶里程数直接关联,所以可将运输工具的年均运输公里数作为主要的作业动因。三是规范作业流程。根据业务分布,运输路线选择,驾驶操作流程等制定标准的作业流程。四是收集作业数据。每完成一次运输作为一次作业,先归集运输所产生的资源消耗。运输作业成本与业务类型,运输公里数、运输工具选择、能源消耗都有关系。五是制订作业标准成本。按作业类型,对标市场同行业水平,依据实际业务情况,测算单位公里成本,制订作业标准成本。六是作业成本分析。将实际作业成本与作业标准成本进行差异对比,通过对影响作业成本的各因素进行分解分析,查找管理的薄弱环节,对不利差异进行改进,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运输成本控制。
企业在开展经营活动中会涉及各种业务形态及作业种类的合同。业务部门在签订合同时往往不重视财务结算条款的设计,一般的结算缴款仅对结算价格,付款条件以及结算周期作出约定,并没有将合同与资金管理相结合。企业可通过建立信用政策来增强企业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将对客户的授信内容具体落实在合同条款中,实现对客户的管理,以改善应收账款回笼不及时问题,提升资金管理能力,降低资金风险,实现企业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首先,应对交易对象开展信用评级工作。通过对交易对象的资本实力,经营规模、财务状况、合作伙伴及历史交易记录等要素进行信用状况综合评价,给予相应的信用评级。对于首次交易企业,也可借助于第三方信用评级机构。其次,按客户信用评级从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等维度予以授信。不同金额的授信额度,企业内部的审批授权也应与之相匹配。第三,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应将授信额度、期限以及有效期、结算条款、违约责任等予以明确的列示,将信用管理与合同管理进行有效结合。第四,加强合同管理。企业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交易职责,业务完成后对债权债务及时结算,业务前端应密切关注交易对象可能发生的债权逾期及坏账可能等危险信号。第五,建立信用监管机制。借助信息化工具,实现对交易涉及债权债务的全过程跟踪和管理,设置预警值,定期对资金回笼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规避财务风险。
大宗物流运输具有运输路线长,运输方式多样等特点,若缺少信息化系统的投入,很难做到对物流品种、物流流程进行细化,准确的跟踪和分析,不利于优化物流成本,无法快速提升物流效率。搭建大宗物流管理平台,可建立集成的信息技术平台,将精细化财务管理理念融入系统设计中,与业务操作流程相结合,并将业财融合后的管理思路有效固化在信息系统中,助力企业实现效益最大化。
首先,物流管理平台的建立,大大提升了数据收集、分析能力。通过系统平台,可统一所有的物流功能和运作,依据采购、运输、仓储、配送、装卸等业务类型,将每一种业务类型作为一个作业单元,运用系统,对标准作业流程中作业量进行细化和量化的统计,如人工工时、时间、次数等。也有助于进行各类业务的对比分析,如与历史成本数据、预算数据、同行业数据等。从而实现对不同作业单元的业务数据、财务数据收集、汇总、分配及分析。其次,物流平台的搭建,有助于对各地区的存货的出入库量等业务数据进行实时的动态跟踪,及时掌握仓储能力,有助于企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物资的调配,能更快速地响应和满足客户的需求。第三,物流平台的搭建,充分体现了业财融合的跨部门效益。通过系统管理平台,可实现业务单据的规范化、标准化、电子化和集成化,实现信息共享,提升运行效率,通过搭建运输、供销、库存、财务核算管理一体化流程,完成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财务数据的同步。最后,搭建大宗物流管理平台除了有助于企业内部循环,也有利于企业外部循环。实现企业内部信息流与外部客户流的双循环效应。
通过物流管理平台,可以在物流的过程中及时地提供物流信息,以便上下游企业可以对此作出相应的应对决策。如果能信息互通,相互合作,形成大型的物流企业联盟体系,则更有利于物流服务功能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在物流联盟体系中通过与横向企业之间的财务、业务等指标的对标找差,能帮助企业提升综合管理水平,也能帮助企业释放富余能力,通过专业化、规模化来实现降本增效,形成“产业链服务+专业化经营”相结合的运营模式,展现大宗商品物流的生态圈效应。
在业财融合的环境下,财务管理环节渗透到了业务的前端,实现了事前筹划,推动了财务管理的转型升级。转变传统的物流管理理念,寻找对企业最有效的业财融合切入点,将业务、财务、流程、数据、系统等因素予以重塑和融合,全面打造业财价值链体系,将会使企业发挥出巨大的价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