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静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学生的综合素质倍受社会重视,新的育人方案层出不穷,课程思政理念也应运而生,它能够与所有学科相融合,丰富学科教学内容,强化素质教育。由于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许多相通之处,体育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能够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积极进取,不断奔向人生巅峰。同时,坚持课程思政理念,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方法,制定科学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流程,既是高校思政教改的迫切需要,又是充分发挥体育学科育人功能的选择。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途径,以便增强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帮助大学生完善自我,修养品行,最终符合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录用标准,奉献社会。
作为一种新兴的育人理念,课程思政具有一定的先进性,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获得认知,走向全面发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效,必然与课程思政理念倡导的育人要求有关,所以深入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是当前各学科教育教学必须重视的事情。所谓“课程思政”,即以课程为主要载体,通过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隐性教育资源,并在此致础上将思政教育的原则与课程实施过程进行有机结合,不仅是一种课程观,还是“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进一步讲,“课程思政”迎合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原有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它可以将一切学科的教育性提升到思政教育的高度。由此看来,学校各个学科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辅助工具,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教书育人的理论,拓展了教师的视野,要求教师精于“授业”、善于“传道”,以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助其健康成长。
2017年,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等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满足人民健身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落脚点”,足以看出国家领导对人的身心健康成长十分关心。后来,总书记还在学校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需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程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学生的全面发展内容极其丰富,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又要德才兼备,同时还离不开强健的身体,这一切都是学生走向社会,成就自我,为国做贡献的必备素质。可见,通过高校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而课程思政理念又能将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团结意识、规则意识等激发起来,朝着正确的育人方向前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助于贯彻国家政策。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科目众多,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育方面各司其职,表面上似乎井水不犯河水,但是不同学科之间依然存在着紧密联系,由于所有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目标,不管育人形式如何变化,都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要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崭新的姿态教书育人,倾向于融合各个学科的特色,不断找到相互之间的契合点,进而实现最佳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虽然以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但并不局限于此,更为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良好品格,端正其心态,纠正其行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谋而合,联系密切。所以,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有助于挖掘体育课程人文精神内涵,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纵观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也变得越来越新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但是改革力度不足,以至于体育课程依然存在许多迫待解决的问题。其一,在教学理念方面,体育教师只注重动作的传授,忽视了内涵的解说,学生机械地练习动作技能,失去了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二,在教学方式方面,由于其他学科教师普遍认为体育课程不重要,体育教师也深受影响,虽然在表面上鼓励学生参与运动,但这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打心眼里并没有重视体育课程,既不主动提升自己的体育技能,也不更新教学方式,更别提思政内容渗透。其三,在教学内容方面,体育教学主要以户外场地运动为主,很少进行室内理论讲授,只有遇到天阴下雨时教师才安排学生室内听课,所讲知识仅流于形式;同时,在外户运动中,也只是讲求运动速度,很少教导学生进行相互协作、默契配合。如果将课程思政理念引入高校体育课程,就会打破这种格局,克服弊端,以足够的思政理论引导学生懂得体育文化的内涵,有助于深化素质教育。
事物的发展必须合乎规律,传授知识也是如此,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是两种学科的融合,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主体性与差异性的教学原则,才能增强体育思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育人目标。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给予学生留有更多时机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相互合作,一旦学生遇到问题,体育教师应当耐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同时以思政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特征,这是因为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之前的生活环境不同,认识不同,思政素质也会有高有低,所以要因材施教,遵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针对品行优劣,合理划分学生群体,再制定差异化的思政培养目标,逐步提升所有学生的思政水平和专业素质。
要想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政素质,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既要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又要在体育课程思政知识的熏陶中养成良好的思政素养。简言之,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是一个循渐进性的过程,教师必须遵循渐进性的教学原则,由于它不像其他专业文化课程那样达以背熟即可解答难题,而要将思政教育目标、内容由浅至深地渗透到体育教学内容中,才能强化学生的思想。此外,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还要遵循系统性的教学原则,由于课程思政理念不是与某一阶段体育教学的融合,而是贯穿了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只有实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政治性、学理性的统一,深入分析体育课程思政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才能让学生完全理解,以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十八大”提出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强调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这种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倍受师生关注,而以课程思政理念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首先要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内容。一方面,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增长见识,尤其要学会与同伴协作,友好交流,养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另一方面,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创新,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想法,顾及其身体条件,以差异化的教学方案进行授课,培养学生的兴趣,拓展其创造性思维,不断达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目的。
体育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拥有行之有效的课程评价体系,否则整个教学将会无依无据,教师盲目地授课,学生懒散地学习,根本不可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可以克服这些弊端,强调教育教学的规范性与科学性,争力达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为此,将课程思政理念引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很有必要优化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完善体育课程思政教育评价标准,确保评价体系的实用性与有效性。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的,体育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体育项目掌握情况,合理评估学生的各方面发展潜力,加大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力度,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体育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政素质方面的育人功效。
将思政教育元素运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每一节体育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确保课程设计合理,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换句话讲,就是将独立的“思政课程”转变为“课程思政”,让学生在高校体育课程思政的中学习文化知识,获得人生真谛。所以,科学设计体育思政课程形式就显得至关重要,体育教师可以从教学内容出发,分析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再将相关的教学素材整理在一起,综合研究,优选最佳的授课内容,要能突出项目特点,比如:校内外竞赛、早操、课外活动等各有特色,然后将有关的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对于大学生体育课程思政素质的培养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已十分明确,就是要深挖体育课程中的人文内涵,以体育人文精神感染学生,逐步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当然,这一改革目标的实施,必须发挥体育教师的知识传播功能,体育教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即提升体育教师的道德素养是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顺利实施的重要环节。大体上讲,高校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寻找各种资源和培训方式,定期培训体育教师,耐心指导学历层次偏低的体育教师,将良好的思想理论源源不断地灌输给他们,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思想路线前进。
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多元文化格局形成,不良信息趁机滋生,并透过电脑、智能手机等不断传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干扰。作为社会上最为活跃的年轻群体,大学生好奇心强,容易被新事物吸引,但是他们的是非识别能力有限,一不注意,就会误入歧途,前途堪忧。毋庸置疑,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关键,学校应当引入思政教育内容,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如今,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实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不可阻挡,只有坚持课程思政理念,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得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作为高校体育教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加强体育知识的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拼搏精神、协作精神、法治观念等优良品质,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