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溪山行旅图轴》赏析

2021-11-25 08:35陈一览
创造 2021年12期
关键词:郭熙烟云真迹

陈一览

郭熙(约1000—1080年),字淳夫,今河南孟县人,北宋著名画家、绘画理论家。其出身平民,于绘画自学成才,初法李成,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画艺达到炉火纯青之境,《宣和画谱》赞道:“至摅发胸臆,则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晻霭之间,千态万状,论者谓熙独步一时。虽年老,落笔益壮。如随其年貌焉。”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郭熙奉诏进入宫廷画院,深受神宗恩宠,史书记载宫廷内“一殿专皆熙作”,且有“神宗好熙笔,评为天下第一”之论。

郭熙画艺高深,其子郭思将其平日言论及手稿辑录整理为《林泉高致》一书,分为《山水训》《画意》《画诀》《画题》《画格拾遗》《画记》六篇,该书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鸿篇巨作”,迄今仍影响深远。关于绘画的意义,郭熙认为:“耳目断绝,今得妙手郁然出之,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鸣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滉漾夺目。此且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可见,他认为绘画可以将大山大河、一景一物浓缩于尺素间,因此坐于堂前即可徜徉于山光水色、泉壑鸟鸣、深谷烟云间,不亦乐乎!关于如何作画,他认为:“庄子说:画史解衣盘礡。此真得画家之法。”即要脱去俗虑,胸无点尘,方可画出真意。对赏画之人与画意融为一体的物我两忘之境,他这样写道:“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山客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他还在书中提出了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三远”之说,即:“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媲之西方绘画的透视学理论毫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

郭熙的画作,据《宣和画谱》著录,共计30幅。但留存至今的仅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图》《窠石平远图》《幽谷图》《古木遥山图》《溪山行旅图》等7幅,可谓弥足珍贵。其中《溪山行旅图轴》收藏在云南省博物馆,堪称镇馆之宝。

《溪山行旅图轴》为绢本墨笔,长96厘米,宽46厘米。为郭熙早期作品,画作以“深远之意”布局,画石以卷云皴、鬼脸皴为主,树木多虬枝,状如蟹爪下垂。他以精妙的笔墨绘出山川、烟霭、深林、楼阁、人物……峰峦之势、烟云变化跃然于绢素,有笔简气壮、景少意长之妙。作品意境悠远,亦有雄奇刚健之气,展现了北方山川的浑厚雄健。

此画作曾为清初收藏大家梁清标收藏,并在图下方钤有“梁清标印”“棠村审定”“蕉林”等印鉴,图中右下方署“臣郭熙”三字款,字迹略显浮躁,与画作气象不符,因此有人认此款为后人补署。画作左上方有乾隆皇帝题画诗:“河阳行旅曾题句,彼似非真此是真,既曰似应犹未定,真呼欲问彼行人。”并有题识:“向有题郭熙雪山行旅诗,图中既无款识,笔墨亦觉纤弱,因未入石渠宝笈之弁。此图古淡雄简,似是河阳真迹,然细观题名又似后人补署者,仍致疑当故诗句及之。戊戌季秋月中瀚,御题并识。”可见,对于此作的真假,乾隆皇帝有怀疑,故未编入《石渠宝笈》,比照目前被定为郭熙真迹的各图,与本图在构图、画风、用笔等方面都极相似,无论是山石、树枝甚至小草的画法,无一不似郭氏之笔。再者,宋画不署名是常态,而后世好事者添款之举,使郭画平遭不白之冤。因之,20世纪80年代,徐邦达先生将此图定为郭氏真迹。

这幅画作,是云南乡贤高问华先生的收藏品。1951年,他将一批珍贵的古代名人字画捐赠给新成立的云南省博物馆。高先生的壮举,将永留青史。

猜你喜欢
郭熙烟云真迹
宗炳与郭熙“卧游”思想的对比
大树爷爷
平生最爱烟水闲,不知岁月磨江山
烟云几许著苍山
血泪史诗
吴昌硕真迹换“真迹”
茶山烟云
画错的牌局
烟云
重九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