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首领安禄山起兵造反,唐代的盛世由此转折。颜真卿等老臣效忠朝廷,作为忠烈一门的颜氏家族为此次事件做出了巨大牺牲。无论是中西方,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是最真实的性情流露,颜真卿在这个时期写下了流传百世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无论从内容还是技法,《祭侄文稿》都堪称上乘之作,实乃“神品”也。
关键词:安史之乱;悲壮;真迹
作者简介:刘洋,男,曲阜师范大学2015级艺术学全日制学术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书法理论与创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1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往往结合着自身的特色,无论是从建筑、绘画、服饰、音乐、饮食等,都有着传统的理念,这种理念是根深蒂固的。艺术更是这样,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我们可以比较欧洲的“哥特式”建筑和中国汉唐时期的宫殿,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哥特式”建筑高耸而上、直指苍穹,象征着当时欧洲政教合一、基督神权的至高无上;而中国的宫殿建设讲究宽博大气、接近地面,蕴含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其实提到了唐代恢弘大气的建筑,则不得不提唐代书法。作为极具代表性的标签,楷书在唐代的发展达到了极致,颜真卿书法更是独树一帜。后人经常临摹的有《麻姑仙坛记》、《大唐中兴颂》、《颜世家庙碑》等,《祭侄文稿》则是颜真卿留世的稀有的行书墨迹,目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因为是手稿,上面有很多涂抹的痕迹,看上去可能缭乱,但正是作者在书写随意的同时,感情却最真挚的表现出来。台湾著名的学者、画家蒋勋先生曾经对《祭侄文稿》有一个直观的评价,他说当他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这一件真迹的时候,不觉得仅仅是一件传世的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就是“血泪斑斑”,因为这件作品创作的背后是一个悲壮的历史故事。
颜真卿真草并重,唐代的行草书都是以“二王”为一脉继承和发展。自欧、虞以下,莫不善加摹习,惟《圣教序》一出,敛入规矩,李邕以行作楷,趋于平实。开元、天宝年间崇尚隶书,一改初唐行草笔势,且张旭晚年,化繁为简,用笔由清健转为圆劲。颜真卿用笔大凡三变,初则清健,源于母族殷氏,而得力于张旭。我们常说颜体书法中“篆籀”气这个概念,其实“篆籀”作为笔法来讲没有具体的概念或者诠释,谁也不能单纯地去演示什么叫“篆籀”,更多的是体现一种书法线质的风格。颜真卿在“乾元元年”,也就是公元的758年写下了《祭侄文稿》,在“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发生了著名的“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起兵造反,唐明皇没有办法就逃亡到四川。当时留下了一批对朝廷非常忠心耿耿的大臣,他们不忍心看到老百姓受到迫害和杀戮。在这里面颜氏家族更是一门忠烈,当时颜真卿的哥哥颜杲卿驻守在常山的常山郡,人称其为“颜常山”;常山郡作为地理位置险要的战略要地,如果被攻破唐王朝则十分危险。因此颜杲卿带领其子、也就是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死守常山,而后让颜真卿去守平原郡,平原郡则是相对比较安全的地方,所以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写道“仁兄爱我”,没有让他去危险的地方。后文中写道“孤城围逼”,常山郡被破,颜杲卿被安禄山抓到并劝其投降。颜杲卿作为唐朝的忠臣,如果投降则新政权会更加巩固,他宁死不屈大骂安禄山逆贼,后被安禄山残忍的割掉舌头。最让人憎恨、逼迫颜杲卿的,是叛军的刀架在颜季明的脖子上,如果不投降归顺就当场杀掉,最终父子难以保命、以身殉国。在文章的开头,颜真卿写道“清酌庶羞”,“清酌”就是清水,“庶羞”就是一些素菜,意思是我来祭奠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因为颜季明年龄很小,没有官位,但是为国家殉难了,朝廷就封他为“赞善大夫”;“赠”在这里的意思指追赠,颜真卿就是在其侄季明的灵位旁写下这篇文章。特别是在文章的中后篇,颜真卿笔笔悲痛地写道“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已经不再去考虑技法,每一个笔画都像是砸在了纸面上,或涂抹、或涨墨,或枯笔,或连带,到最后“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全然变成了草书,文字之间,顿挫纵横,一泻千里。欧阳修曾形象地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所以我们读到这段历史,再去欣赏《祭侄文稿》,它真的是悲壮、是血泪斑斑。
很多人都会评价《祭侄文稿》,说它是一部很伟大的艺术作品,颜真卿的技法有多么的高超,其实最伟大的书法作品无疑是最真实的性情流露。我们看天下三大行書,《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写在兰亭雅集之时,众多文人墨客尽显魏晋风流,寄怀于天地之间,留下这千古名篇天下第一;《祭侄文稿》则是在颜真卿极度悲痛之时所书,感情宣泄肆意涂抹;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是苏东坡被贬黄州,失意伤情之作,同样是内容、书法俱佳。《广川书跋》评价《祭侄文稿》称:“峻拔一角,潜虚半股,此于书法,其体裁当如此矣。至于分若抵背,合如并目,以侧映斜,然后成书,而古人如此,盖尽之也。鲁公于书,其过人处,正在法度备存而端劲庄特,望之知为盛德君子也。”陈深在《停云阁帖题记》中说:“此帖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
参考文献:
[1]刘子瑞,颜真卿书法全集[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2]朱关田,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