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聪
摘 要:署名为渐江的《万山烟霭图卷》是广州艺术博物院的藏品,为大藏家黄咏雩旧藏,上有黄宾虹题签及张大千、叶恭绰的题跋。但从落款来看,该画是否为渐江真迹,值得商榷。
关键词:渐江;《万山烟霭图卷》;真迹;黄宾虹;黄咏雩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署名为渐江的《万山烟霭图卷》,为纸本墨笔,纵25厘米,横211厘米。卷首有张大千题“万山烟霭图”五字,除张大千题款外,尚有叶恭绰的题跋。画卷上有渐江题:“万山深处结茅庐,白石清泉意独舒。古木疏林修竹老,望中烟霭入平芜。庚辰秋八月写于碧霞禅堂。渐江僧弘仁。”由款识上的自署可知此画作于1640年庚辰年。渐江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其生卒年学界并无争议,但他出家为僧的时间学界尚有不同论断。目前对于渐江出家为僧的时间以黄宾虹、汪世清和陈林三者的考究为最深。黄宾虹据程守碑文推测其出家为僧在崇祯十六年(1643),渐江出家时的岁数应为三十四岁。汪世清在《关于渐江的几点考证》一文中考证渐江出家时间应该是晚于崇祯十六年(1643),即渐江出家的时间应该是要晚于三十四岁。陈林在其《渐江出家时间、缘由辨析》一文中在黄宾虹和汪世清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得出“渐江出家应在甲申年前的癸未年,即1643年”[1]的结论。而在此画作中渐江自题“庚辰秋八月写于碧霞禅堂。渐江僧弘仁”,庚辰年渐江时岁三十一,按黄宾虹、汪世清、陈林的考证,当时的渐江都尚未出家,为何题款会题“渐江僧弘仁”呢?而目前所能考证的他最早的存世画作是他三十岁时和朋友合作联画《为李生白祝寿》,现藏于上海市博物馆的《新安五家冈陵图合卷》,上面署名为江韬。难道一年后的渐江就出家了?这和学界考证出入颇大。由此处可以看出此画是否为渐江真迹值得商榷。
此卷画上钤“弘仁”(朱文圆印)“渐江”(白文方印)两印。从渐江现存的真迹画作之中我们可知他的印章印文自然流畅,文字清晰。而该画上“弘仁”(朱文圆印)和“渐江”(白文方印)的印文字形生硬,显得呆板,全无现存真迹中的自然流畅。渐江的书法据《康熙徽州府志》记载:“(渐江)行书法颜公,楷书法倪瓒。”[2]黄宾虹在《渐江大师事迹佚闻》指出:“渐师书法颜鲁公,笔用中锋,均自篆籀而来。”[3]从现存的题款书法看,渐江中锋用笔,笔法细劲秀逸,楷书吸收了隶书的笔意,瘦硬而细微处见苍劲。故宫博物院藏《松梅图卷》的落款就很明显体现了他瘦削中另有韵味的楷书书写风格,自然而流畅,不像此卷显得生硬。该卷落款“渐江僧弘仁”与其他现存画作的落款相比较,“弘”字字体过于扩张,似无自信而就。而其他画作中“弘”字落笔显得硬朗而有力,整个字形是不一样的。整个题款的字体显得生硬,缺乏了渐江落款的瀟洒自如。正如潘深亮在其《弘仁及其山水画辨伪详析》一文中所言:“这种书风于细微处见苍劲,在瘦削中有韵味,其艺术水平之高是一般人难以达到的高度。而作伪之书,则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常出现师承不对路,笔法软弱、枯燥,或功力低下等弊端。”[4]在这张画作落款中,“笔法软弱、枯燥”的缺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渐江资料集》中所收录的《桐阜卷》一条下有吴靖邦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所作之跋,曰:“忆十许岁时已见有赝渐师笔墨者,但能于江字中作一曲耳。此老身后,残煤断茧,价重南金,遂尔人人优孟。其间不乏高手,要难使乐正子春为谗鼎也。此图昔亲见其拈笔,试一屈指,四十年矣。予头童齿豁,已入蚕眠境。而卷中桐阴如故,墨痕犹新。阅之三叹!康熙壬午(1702)春月,草田吴靖邦题于宽闲堂中。”[5]在查阅渐江其他所有真迹后,笔者发现“江”字中竖均作一曲,《万山烟霭图卷》中的“江”字也不例外。但细观时发现《万山烟霭图卷》中落款“弘仁”的“仁”字一竖落笔时作一曲,而对比其他认定的真迹作品中的“弘仁”落款并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会否是造假者看到吴靖邦的跋后把“江”字和“仁”字中的一竖皆按一曲处理?现在没有更多的参考资料,此处只能作一个猜测。
黄宾虹在题签处题识“明僧渐江万山烟霭图卷,己巳(1929)十月,黄宾虹题。”在《黄宾虹年谱》中1929年条下有如此记录:“秋,广东诗人黄咏雩北游江浙过沪,与邓秋牧、王秋湄造访,以陈白沙自书诗归之。”[6]可见此卷由所属主人黄咏雩随身携带,经过上海时过访黄宾虹,当时写下的题签。黄宾虹在其《渐江大师事迹佚闻》画目中并没有录入《万山烟霭图卷》,但在其所录画目的最后一条写道:“碧霞堂画卷,题庚辰八月弘仁款。按师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10)庚戌,至庚辰年三十一。据程非二撰碑文‘报龄五十四,僧腊二十一考之,当癸未圆顶,年三十四。画此尚未出家,与晚年定名弘仁未合。疑伪品。”[7]我们从《万山烟霭图卷》的款识可知此画于庚辰秋八月作于碧霞禅堂。由此可知,黄宾虹将此画改称为“碧霞堂画卷”了。黄宾虹说疑为伪品,并没有说是伪品,说明此画的质量还是非常高的,能入其法眼。而他所说疑为伪品则是根据其署名“渐江僧弘仁”与渐江出家时间不符而得出的,可以说明他的不确定。此图有渐江笔法枯瘦简洁,意境清幽冷隽,画风精工,秀雅的艺术特色。画面以中锋细笔用极简练的线条交织出山石的轮廓和脉络,用渴墨侧锋略披以分山之阴阳。以元人的意笔写之,远处三三两两的沙汀、山石,近处的大石或画些小树或饰以小草,四周点缀几块碎石,间杂于石缝之间,部分地方点苔为之。山石用倪瓒的折带皱法,树木姿态奇古劲健,整幅画面深具倪瓒的画意,笔墨刚健,线条顿挫转折,勾勒中带皴擦,屋顶以重墨染之,树石勾皴中不多渲染,正是渐江画作的典型风格特点。江溪水将近景、中景、远景巧妙地连为一体,笔墨不多,很少用粗笔深墨,也少皴擦点染,画面清爽而宁静。黄宾虹在其《黄宾虹书简》中认为渐江的作品“真者墨法滋润,伪则枯燥”[8],而此卷墨法滋润,且“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9]。由于此卷的艺术水平较高,黄宾虹也仅仅是疑为伪作,而非断定是伪作,因此也可以断定此画即使是伪作也是不可多得的伪作精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文物机构大力收购文物并立法杜绝文物外流,同时组织鉴定小组到各地开展鉴定工作。根据广州艺术博物院的藏品档案,1961年著名的书画鉴定家张珩在广州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前身)将此画鉴定为三级文物。在张珩老先生的《怎样鉴定书画》一文中,他提出:“历来对于书画真假与好坏的关系有这样两句话——真的不一定好,假的不一定坏。我也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但这究竟是例外而不是一般,前人的作品毕竟是真好的多,假而好的少。我们不可以否认有不少真伪的判断是考虑了书画的艺术价值才做出的决定。”[10]从这可以看出他对于书画鉴定的态度,这张长卷的艺术水平很高,如真是真品,级别应该还会更高。endprint
在《渐江资料集·画录·明著年月者》中,编者误认为日本住友宽一家族收藏的《竹岸芦浦图卷》就是黄宾虹《渐师画目》著录的《碧霞堂画卷》,这是编者没有见过此画而出现的误解。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的这张手卷上黄宾虹的题签可以作证。《竹岸芦浦图卷》作于1652年,在《渐江资料集》中确认其为真迹,因其后年表中根据此帧而认定壬辰顺治九年(1652),渐江在宣城的碧霞庵[11]。同时由此可知碧霞庵是存在的,《万山烟霭图卷》的作伪者也知道渐江曾经留宿于此。周亮工《读画录》记载:“释渐江……其门徒质作甚多,然匡骨耳,此直须另觅云林。”[12]秦祖永《桐阴论画》提到:“梅花古衲渐江……当时极有声誉。余见卷册数种,不过笔墨秀逸,并无出奇制胜之处,想是门徒赝作,非真迹也。”[13]杨翰在其《归石轩画谈》中云:“渐江,……隐居齐云,不妄下笔,其门人多鹰作,乃匡骨耳。”[14]《黄宾虹画书简》中也提到:“僧渐江画,真迹绝少。北居十年,所见数十件,皆有名家收藏,审为姚宋、祝昌弟子代笔,未留。渐师自武夷归黄山,皆欲得之,不果,卒以生徒所作应之。”[15]由此可知渐江在世时他的门人学生便开始伪其作品。而《万山烟霭图卷》极有可能就是渐江门人伪渐江而作的。因为只有与渐江有过直接关系的,才能知道渐江的行踪所在。此卷与渐江其他作品的笔墨技法如此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如出一辙,也只有长期跟在他身边学画的人精心创作才能达到。此卷的纸和墨色都很旧,而且不像是做旧而成,从纸和墨来看应与渐江生活的年代相去不远。
再看看《万山烟霭图卷》卷后的两通题跋——张大千与叶恭绰的题跋。张大千题道:“渐江画法多兼倪黄,传世者又多写云林平远小景。若此卷则又由倪入吴,丘壑繁密,是其生平杰作。黄宾虹社长称为四十年来所见渐师第一妙迹。宾虹于新安四家搜求不遗余力,所得甚伙,赏鉴至精,宜其于此卷,嗟叹不置也。詠雩诗人出示拜观敬题。癸酉十一月蜀人张大千。”癸酉年为1933年,在张大千年表上1933年有载“11月赴岭南,游罗浮山、鼎湖、阳朔。《仿石涛山水》册页二幅赠张群”[16]。肖树坚在其《黄詠雩先生生平概略》一文中对此次行程有更详尽的描述:“(张大千)1933年南游广东,前来拜访黄詠雩,鉴赏黄公藏画。黄公出示清湘画册,张大千仔细鉴赏后兴奋地写下一段题词,最后几句是:予藏清湘十册,南北往来所见,不下二三十册,未有此册之极变化神奇者披览再四,敬识于后,詠雩诗人出示拜观狂喜大千记,时年癸酉十一月也(即1933年农历十一月)。”[17]这与他在画作上的题签时间是吻合的。从张大千的题款我们可以知道黄宾虹对此卷的精妙赞叹不已,“黄宾虹社长称为四十年来所见渐师第一妙迹”,从中我们也可以明白黄宾虹为何定为“疑为伪作”而录入其《渐江大师事迹佚闻·画目》中了。叶恭绰的题款:“余论清代画向主姚虞山华亭,而推崇在野诸作者,新安诸老与二王石及北方戴传各家,各具专长,所谓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者,渐江品诣俱高,寓浑厚于澹远,尤为其中眉目此卷中年所作,惨淡经营而减尽针绒之迹,与晚年之刻削巉劲又微有不同,当是有所模仿,未见自逑,不能臆断打千以为由倪入吴亦自有见鄙意,则谓厥中不无一峰法乳耳。咏雩鉴家以为何如?请下一轉语。民国二十八年七月,遐庵叶恭绰。”叶氏认为此卷为渐江中年所作,当有出入。黄咏雩(1902—1975),字肇沂,号芋园,广东南海盐步横江乡人,诗人、藏家,但《广东近现代人物词典》不见其传,其书斋名为天嚮楼,收藏颇丰,“在五十年代,广州收藏界有种说法,说‘五层楼(现广州博物馆所在地)至少有两层是黄家的东西”[18]。此卷原为其藏品,后来经杨铨捐赠给广州美术馆(即广州艺术博物院前身)。现藏于广州艺术博物院的石涛《山水册》、仇英《停琴听阮图》,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的文徵明《风入松》长卷均为黄咏雩旧藏,且均被国家文物鉴定小组鉴定为一级国家文物,由此可见他对文物鉴定是十分精准的。他将《万山烟霭图卷》与石涛《山水册》一并取出给张大千过目,并随身携带北游多地[19],过上海时拜访黄宾虹并让其为《万山烟霭图卷》题签,证明他对《万山烟霭图卷》是相当有自信的。从另一侧面也可以说明《万山烟霭图卷》的确是不可多得的山水画精品,即使它不是渐江的作品而仅仅是他门人伪作也并不妨碍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陈林.渐江出家时间、缘由辨析[J].美术研究,2004(4).
[2][3][5][7][8][9][11][12][13][14][15]汪世清,汪聪.浙江资料集[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4]潘深亮.弘仁及山水画辨伪详析[J].收藏家,2004(2).
[6]王中秀.黄宾虹年谱[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10]薛永年.名家鉴画探要[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16]佚名.张大千生平年表(1899—1983)[J].中国民族博览,2015(1).
[17][19]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佛山炎黄文化研究会.文著南粤,德养后人——黄詠雩资料汇编[M].香港:中国学术评论出版社,2014.
[18]梁基永.天嚮楼主黄咏雩(上)[J].收藏·拍卖,201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