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渊源

2021-11-25 08:35刘稳权
创造 2021年12期
关键词:建党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刘稳权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一切精神皆有来源,伟大建党精神也是如此。伟大建党精神源自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实践。从本源上说,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主义才有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凭借其科学性、实践性、斗争性和人民性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特有品质。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孕育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特质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19世纪40年代,在世界众多的主义之中,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阐明了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共产主义、人的全面发展、世界历史等理论,具有开创性意义;科学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内在矛盾,无产阶级将最终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规律;科学阐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力量,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才能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并最终解放全人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和人类解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纲领和正确的思想指导。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照亮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之路。马克思主义传入华夏大地之前,中国不同群体的代表先后向西方学习基督教神学主义,开展了太平天国运动;学习社会进化论和改良主义,实施了戊戌变法;学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掀起了辛亥革命,以求国家自强和民族自救,结果无不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之后,中国产生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经过深入的观察和思考,认识到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的潮流。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而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的先进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让科学的理论在更高层次上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早期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特质由此形成,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最好的真理,作为解放我们民族最好的武器,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拿起这个武器的倡导者、宣传者和组织者。”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追求真理、勇于坚持真理,始终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我们党通过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确立了思想旗帜和行动指南。过去,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才能在一次次挫折中奋起;将来,我们要持续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就得一如既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坚定道路自信,不走老路、邪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理论自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坚定制度自信,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不断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坚定文化自信,始终挺起中华民族精神脊梁,始终培育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孕育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特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研究实践活动的客观规律,推动实践活动发展,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最终实现工人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深入来看,马克思主义在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又在这种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不断经受检验,获得丰富和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主义的这种实践性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社会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以及与具体的时代条件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它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

马克思主义指引下的伟大建党实践,托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处于迟滞甚至倒退的状态,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救亡图存”是最现实而迫切的任务,也是已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真经”所要引领的最为重要的实践。事实上,也唯有通过开天辟地、波澜壮阔的实践,方可改变中华民族的走向和态势。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看建党实践:一个是时间维度,从新文化运动兴起、五四运动爆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党的早期组织建立及其活动直到党的一大召开,党的初心使命经历了一个酝酿、萌芽、生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其中一大召开是其标志节点。另一个是空间维度,从“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上海、北京,到武汉、长沙、广州、济南以及巴黎、东京等建立早期党组织的地区,再到党的一大会址所在的上海、嘉兴两地,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学习活动地,广袤的地域空间见证了伟大建党实践,“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特质在特有的时空背景下不断沉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属性从此固化下来。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关键在于能够解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课题。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撰写的《实践论》《矛盾论》,生动阐释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强调“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进入新时代,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更为强大的实践伟力。一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三、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孕育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突出地表现为其特有的无产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反映了无产阶级从而也反映了整个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以铲除一切剥削制度,消灭包括无产阶级自己在内的一切现存阶级,实现以全人类的解放为目的的共产主义事业。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刚一问世,就受到种种敌对势力的攻击和咒骂,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左、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同多种敌对思想、敌对势力的斗争中发展起来而普及全世界的。1871年爆发了巴黎公社革命,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实现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马克思主义在革命斗争中结出了累累硕果。

中国共产党的建党伟业,在革命斗争中完成。党的一大召开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引起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极端恐惧和仇视。他们费尽心机,要求查封进步报刊,逮捕马克思主义者,“严防”和“查禁”马克思主义。这些封堵并没有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害怕和退缩,他们不仅继续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而且在建党的道路上大步探索前进。1920年至1921年期间,毛泽东在与蔡和森的书信中明确提出:“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经过长期的斗争和酝酿,在反动势力的白色恐怖下,在帝国主义暗探和租界巡捕的监视骚扰下,中国的共产主义者凭着“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品质,在一波三折中召开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完成建党伟业,斗争精神、牺牲精神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特有风骨。

革命就是斗争,斗争精神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武器。毛泽东同志讲“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无产阶级要取得胜利,就完全要靠他的政党——共产党的斗争策略的正确和坚决”“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邓小平同志强调“要敢于负责、敢于斗争,敢字当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继续伟大斗争”,告诫全党要充分认识这场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一百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推动伟大社会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粉碎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战胜了新时代新征程上的艰难险阻,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四、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孕育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特质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始终着眼于、出发于、回归于、根植于人民的实践活动,其价值导向是建立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预期目标里,未来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最为强大的原动力。

忠诚源自信仰,为民发自初心。据党史资料记载,党的早期组织成员共有50余名,作为建党的早期知识分子,他们并非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们见多识广,对民族、对国家怀有强烈的使命担当,他们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国革命要想成功,就要走马克思主义道路。李大钊曾痛感辛亥革命没有真正解决中国人民的问题,认为“中国者为吾四万万国民之中国”,所以当政者应该只做“福民”的事情,而不应该做“损民”的事情,只有这样,人民对国家才会有“甘心之爱”。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参加会议的13名代表,在激烈的革命洪流中,一小部分人被“大浪淘沙”,但多数人始终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忠贞不渝,有的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有的大义凛然慷慨赴死,有的百折不挠奋斗到底,用“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特质激励后人砥砺前行。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于党的出发点就是解决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落脚点就是为了人民、服务人民、不负人民。一百年来,我们党没有被任何困难压垮,没有被任何敌人打倒,靠的就是广大党员的忠诚。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定,“凡承认本党纲领和政策,并愿成为忠实党员的人”,才能“成为我们的同志”。党的二大提出:“个个党员须牺牲个人的感情意见及利益关系以拥护党的一致。”党的十九大通过的党章强调:“发展党员,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忠实践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大气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竭力奋斗。

猜你喜欢
建党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建党百年礼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伟大建党实践孕育了伟大建党精神
建党百年颂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