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研究

2021-11-25 07:21高红燕
大众投资指南 2021年32期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劳动力

高红燕

(即墨区大信街道办事处,山东 青岛 266200)

一、研究背景

老龄化是随着社会发展全世界的普遍面临问题。到2016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到2.3亿人,占比突破16%,65岁以上1.5亿,占比超过10%。因为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至2014年末,我国农村65岁以上占比为12%,比城市的8.9%高,也比乡镇的8.8%高。农村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二、老龄化和经济增长理论

(一)老龄化和农业经济概念

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增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老龄化指某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老年人口比例增长、年轻人比例下降的变化。一般说来,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占比达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7%,表明该国家地区达到人口老龄化。

农业经济是农业发展、生产为中心的活动。当代社会农业被称第一产业。根据包含范围、内容来分,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包括林业、种植业、渔业、畜牧业、副业等等,狭义主要指种植业,包括种植经济作物、饲料、粮食等。本文中采取农业的广义概念。

(二)老龄化对经济影响分析

农业人口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更是关键基础资源。农业增长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是解决农村老龄化的保证。长期的经济增长对解决人口老龄化十分重要。本节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直接、间接影响进行分析。

1.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直接影响

农业人口是生产中最主要的要素。同发达国家老龄化降低劳动力质量和数量一样,我国也是这种情况。老龄化降低劳动力质量和数量,影响经济发展。在数量上,老龄化致使劳动人数供给下降;在质量上,老龄化致使高龄劳力占比增长,使生产率降低。农业人数是劳动力主要来源,农业人口的数量决定劳动力的情况。随着人口老龄化,农村劳力数减少。与此同时,城市化导致青壮年涌向城市。青壮劳力由“农忙务农,农闲打工”的兼职变为专一在城市工作,更加使农业劳力减少,最终致使农业大龄劳力占比上升,老龄化显著高于二、三产业。在传统农业生产是经验型生产,老年人凭借丰富生产经验而超越年轻人,年轻劳动力对于老年劳动力靠经验总结成的生产技能倾慕有加。在传统农业社会,老年劳动力“越老越吃香,越老越有用”。当今社会已跨进知识时代,在现代社会中,与传统社会里老年劳动力“越老越吃香,越老越有用”相比,老年人赶不上技术和知识更新。今天社会已发展到知识时代,技术、知识更新速度十分快。比例计算机的换代由过去五年一期,缩短至两年,甚于一年。网络使知识的传输提至每秒亿兆。在知识社会,与传统社会里老年劳动力“越老越吃香,越老越有用”相反,老人的学习知识速度赶不上技术、知识更新。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学习能力的影响大于经验,老龄对劳动生产率具有减弱作用,不利生产效率提高。

2.老龄化对经济的间接影响

我国处于农业现代化期,这是从传统向现代农业的过渡,更是现代化的早期。现代化依靠的是技术、科学管理,以及规模化生产实现目标。老龄化影响机械水平、规模化生产、新技术使用间接影响农业发展,影响现代化的进展。

(1)老龄化对规模化生产影响

老龄化及年轻劳动力流动致使农业劳力不足,为土地流转提供条件,利于土地集中经营,有利于规模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我国实行联产承包时,实行的是小规模土地平均分配模式,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提高农民参与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老龄化及年轻劳动力流动致使部分地区壮年劳力占比减少,老年劳力占比增加,更有甚者出现弃耕土地,这时应该让土地流转起来,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另外,农民工资收入提高,减弱家庭对土地依赖,也成为土地流转的机会。职业农民借流转集中土地,开展规模化经营,生产机械化,促进经营现代化,提高了生产效率。黄祖辉对黑龙江农垦规模化和非规模化生产对比研究显示,规模化生产的生产效率、机械化等均比非规模生产高。陈龙,龙自云对农业的6百余个横截企业数据,建立面板实证研究发现,规模生产是实现现代化农业的主要方式。规模生产会增加农业对科技、资本等的依赖。近些年,合作社、职业农户及以农业企业等新规模主体出现,证明规模生产是现代化的需求。(2)老龄化对机械化影响

老龄化导致劳动力减少及老龄化已成现实,而其他条件未改善,短期阻碍经济增长。农业能为其他行业提供生产资料,是国家实力提高基础,采取保障农业发展措施是重要手段。从事生产时,以机械代替手工,减少人工依赖,提高生产效率,是现代农业基础。老龄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了机械化水平。第一,老年人因体力、技术、文化等原因,不能胜任繁重的农业劳动,操作不了机械设备,这有利于年轻人把土地包给职业农民。第二,伴随老龄化出现,研发、推广以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机械发展为农业新领域,能发挥老年劳动力的价值,也利于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

(3)老龄化对新技术影响

技术是现代化的要素,是提高经济增长动力。技术进步要有大量科技研发、人力、教育投入。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全局问题。虽然短期内出生率下降、死亡降低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快速流动带动农业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从长远看,人口老龄化加快农业新技术应用。人口流动提高了农民家庭收入,生活条件提高,提高抗恶劣事件能力,也更愿意接受新技术,对新技术的推广提供了基础。

从长期看,人口老龄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人口老龄化促使劳动力减少,必然降低劳动生产效率,农村经济要长远发展,则需要加大非劳动力因素的参与,降低对人力的依赖。人口老龄化提高农业劳动力重要性,致使人力价格提高,提高劳动替代,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资本效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三、老龄化与农业经济现状

我国在2000初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老龄化高于城市,而且持续增长。要分析老龄化对农业影响,了解老龄化和农业经济状况十分重要。

(一)农村老龄化现状

1.农村老龄化现状

自1950年来我国总人口和城市人口呈上升趋势,人口随经济不断上升。1950至2000年我国农村人口也不断上升,2000至2015年随城市化及人口流动,农村人口逐年减少。2015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比为56%,农村人口比例44%。我国地域广阔,人口极多,各地城乡差别明显。东部仅海南、河北两省城市人口略低全国均值,其他省城市人口比例均高于均全国均值。东部各省城市比例均比农村高很多,上海城市化高达88%居首位,同时它农村比例是最低,两者相差76%。中部各省城市人口比例稍高于农村,两者比例在均值水平浮动,中部基本与全国持平。西部除重庆、内蒙古各省农村占比大于均值,多省农村占比接近城市比例,西部是以农村居多。城乡二元背景致使城乡老龄化明显不一样。2001年,我国步入老龄社会,农村地区65岁以上占比(7.4%)超过城市水平(6%)。2002年至2015年差距更加变大。截至2015年,农村65岁以上占比11.5%,比城镇8.9%高,农村老龄化成为严峻的问题。出现差异原因为快速城市化引起人口流动,大批农村青年到城市打工,城市老龄化下降,而农村老龄化加重。老龄人口随年龄增加越来越依赖家庭供养,其中,高龄老人靠家庭供养比例超过80%,占比最高。中龄老人虽一半依靠家庭,仍有23%老人靠劳动满足需求。低龄老人因身体和自理能力较强,仍有60%人生活来源于劳动,占比最高。因而农村有很多老人从事劳动,以低龄老人最多。由于经济不平衡和城乡人口流动,老龄化呈现区域差别。2014年仅有新疆、西藏、青海农村65岁以上比例低于7%,东部比例比中部高1.5%,比西部高1.7%。农村老龄化表现为西中东地区从低到高趋势,浙江、江苏两省比例均超15%,为农村老龄化最严重省。

2.农村老龄化特征

(1)农村老人基数大,且分布不均衡

2001年至2010年城镇化持续提高,至2010年我国有60%多老年人分布农村。到2015年,农村60岁以上老人占比例为50%。近些年,我国农村老年人聚集在沿海和南部,并且不断向中部发展。至2014年,农村老年人多的地区包括浙江、河北、江苏、山东等经济较好的东部沿海,以及劳动力输出多的省份:西部西藏、青海、新疆。

(2)老龄化速度快

1990年我国各省老龄型农村仅有北京、上海,65岁以上所占比例为7%和8%。在2005年,中国共11省农村老龄化超过平均水平。2010年,农村老龄化成为普遍趋势,农村老龄化值比全国均值高2.1%,并且比城市老龄化水平高。

(3)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程度低

我国老年人基本生于20世纪50、60年代前,由于当时特殊国情多数人错过受教育时期。我国农村老年人口所受教育比城市低,比年轻人低。农村的一户经营方式文化水平要求低,多数农民终身生活在农村土地,并没有提高文化的动力和条件,所以我国农村老人文化长期以来也没有较大的提升。

(4)老龄化与经济不同步

我国农村老龄化跟其他国家相比,既有发展的共性,也有特殊性。比如我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很快,再加上农村生产力低,经济增长慢、居民收入低、再加上计划生育等因素,导致“未富先老”。因此,要实现老龄化和经济一致的状态,需相关部门长期持续努力。

3.农村老龄化原因

农村老龄化是多因素作用形成的,主要为这几方面。

(1)出生率

我国自1973年实施计划生育,生育率急剧下降。1964至1990年间,14 岁以下人群比例自40.5%降至27.7%,2010 年比例为17%,2015 年占比仅为16.5%。50年间,14岁以下人口比例下降24%。而老年人比例升至15.4%,增长10%。生育率下降是我国老龄化最大原因,计划生育的实施加剧老龄化。

(2)死亡率影响

经济增长引起生活、医疗改善等导致人们期望寿命增长。1957年,平均寿命为56岁,经过50多年的发展,至2015 年,女性预期寿命为79岁,男性期望寿命为74岁。期望寿命延长说明死亡减少,导致老年人比例增长。

(3)人口迁移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快速城市化引起人口流动,大量农村人搬到城市,农村人数减少。我国城市人口占比自1991年的26%升至2016 年的57%。户籍改革,经济发展和受教育度三方面影响人口流出。有些地区仅要农民在城市消费满足条件即可落户,吸引了经济较好的年轻人;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医疗、基础设施完善,能提供很多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年轻人。使经济落后偏远农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文化高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愿从事低收入农业,升学、经商成为主要方向,致使文化高地区老龄化严重。

(二)农业经济现状

人类生存发展离不开生产生活资料。农业能提供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促进各部门发展,但是又对发展起一定制约。我国农业经济现阶段特点:农业基础地位弱化,农业物质技术基础水平逐渐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异显著,农民文化素质低,东中西农业发展不平衡。

四、对策建议

(一)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

在饮食上,各社区可开展健康饮食宣传活动,举办健康养生大赛,鼓励老年人参与,丰富老年人生活,也普及了健康生活理念。在身体锻炼上,可以新建和改善老年活动中心,根据实际情况举办喝茶、羽毛球、下棋、太极打牌、乒乓球等活动,增加老年人健康意识,丰富农村老年人生活,提高其幸福指数。提高社区养老助老能力,提高养老保障,鼓励农村引入养老机构,提高医疗人员报酬、补贴。

(二)持续发展城镇化

随着农村人口涌入城镇,这利于集中土地,促使发展规模化农业。完善公共服务,加强基础建设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各地区发展平衡。城镇化为农村引入机械化,科技人才,有助于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东部区域应首先达到城镇一体化,粮食产区区域应着重城市化与建设新农村共同发展,引导我国农业现代化[2]。

(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我国家庭联产承包制因为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大量迁移至城镇,造成很多土地荒废严重,发展规模生产是克服这种现象的有效举措。要发展以农户为根本,聚集劳动力,资本适度规模经营。为保证土地流转规范有序运行,应设立依法依规的土地中介,并完善土地优惠政策,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各地政府应支持规模经营,加大对规模组织、农场、种养大户、补贴。金融银行应支持规模主体的贷款,特别是进行人才培训、设备购买项目,加大贷款额度、降低利率、延长贷款期限。

(四)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现代化装备

完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装备能为现代化进程提供发展物质条件。加强基础设施是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是缩小城乡水平的强力措施,是吸引人才回家发展的有效方法。各地应积极筹集资金新建公路,完善偏远地区供电,保证居民饮水安全,扶持推进危房改造,改进居民环境,缩小城乡设施差距,吸引劳动力回乡。西部地区应作为建设重点。农业主体应加强先进工具和人才的引进,将技术、管理融合到生产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同时与互联网结合,实现生产智能化,流通多渠道,增加有效供给,提高收入。与金融结合,降低自然灾害风险。东部、粮食产区率先完善设施和工具,西部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应更应注重与互联网结合。

(五)加强基础教育,吸引高端人才

对于高端技术人才缺失,政府应开展改革人才选拔机制,培养大量领军农业人才,服务农业供给侧改革,提高农民收入。支持高校开设农业课程,培养高学历的农业技术人员。东部地区可以提高高端人才工作环境和待遇,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变[3]。

猜你喜欢
人口老龄化老龄化劳动力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世界人口老龄化之住房问题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技术创新视角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
内蒙古地区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