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桐
(黑龙江省科技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自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以来,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建立了绿色信贷统计制度,并通过年度自我评价的方式加以完善。迄今为止,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绿色信贷政策的影响,在不断发展中促进金融市场的绿色信贷规模逐渐扩大。绿色信贷并非一般的金融政策,而是可以加快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业务规范,由于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商业银行应当致力于扩大财务绩效,在提高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不断为提高国家经济发展质量和增长潜力做出卓越贡献。
绿色信贷源于绿色金融,是面对全球性环境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全新业务方向,显示出国家改变传统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决心,有利于协调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发展关系[1]。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之际,我国大力倡导绿色文明,在政策、舆论、制度等方面向环保产业倾斜,更是提出了“两山论”方针,无不彰显国家对于绿色文明的重视。有关学者认为,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在贷款审核机制中,将与项目以及运作方有关的环境信息作为考查标准,以做出最终是否提供贷款决定。由此可见,绿色信贷业务能够为不同的企业提供贷款服务,相关业务可作为“可持续融资”或者“环境融资”,刺激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过程中,相关部门积极配合落实,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不同的影响。在政策落地之后,“两山论”方针深入人心,金融市场迅速掀起了“绿色潮流”,国家协调金融行业迈出了第一步,暗示着商业银行需要肩负起社会责任[2]。由于逐利是商业银行的本质,为了满足市场经济需求和利益最大化,一些商业银行会为了追求高价利息,忽视相关产业的环保性,甚至会为了革除负面财务绩效影响,而盲目的扩大放贷力度,这不仅降低了绿色信贷的运行动力,而且容易给相关环保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产生消极的社会影响,不利于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之间的矛盾,影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信贷结构与绿色信贷政策密切相关,而政策的落实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在环保领域发挥金融杠杆的优势,通过环保调控手段来干预信贷准入门槛的设立,有效切断严重违规的资金链,遏制商业银行的不理智投资行为,进一步解决环境问题[3]。相关政策的落实,还具有考验商业银行、提供发展机遇的意义,不仅对外界表明了环境经济制度建设的决心,而且加强了环境风险管理,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慎重对待各种的信贷服务,将财务绩效与绿色信贷业务相联系,抓住机遇并走全新的发展路线,有效推进环境经济制度建设进程。
财务绩效可以详细的概括商业银行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的实效,体现资产运用和管理的效果,为后续的资金调配提供参考指标。在绿色信贷政策出台后,一些商业银行的社会意识相对薄弱,未能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入手调整业务,导致绿色信贷业务的规模长时间得不到扩大[4]。商业银行的财务绩效虽然无明显变化,但时常会因绿色信贷业务中的长期限、低流动性资金而影响盈利。
贷款审核与管理制度是决定绿色信贷政策落实情况的重要影响因素,但有关部门过度追求政策的宣传力度,而忽视了实际落实情况,导致一些商业银行中的审核管理机制出现了不同的漏洞。审核管理机制漏洞的出现,不仅会影响财务绩效,而且容易造成贷款审核体系的不完善,不利于相关评估标准的细化,容易降低环境风险识别能力,带来消极的社会影响[5]。
在绿色信贷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商业银行拥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在金融市场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环境经济制度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但一些银行缺失信息共享机制,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到金融市场的变化情况,也难以迅速了解各类政策对日后发展的影响,严重降低了相关数据、信息的流通性,不利于财务绩效的提升。
在现阶段国家大力扶持基础建设的背景下,一些人力资源管理者未能深度解读相关政策,没有从实际角度来思考绿色信贷业务的积极影响,在“两高一剩”业务方面部署了大量的人力,这不仅有悖于绿色信贷政策号召,而且容易造成内部的人力资源结构失衡,导致绿色信贷业务缺乏人才支持,财务绩效提升尤为困难[6]。
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可以利用的资源和人才较少,所以其自身更要科学合理的搭配资源。在实施绿色信贷工作的同时,商业银行会将自身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放在绿色环保非核心工作中,这样一来就会使得绿色信贷工作的资源逐渐减少,从而对于后续开展的工作产生不良的影响。
商业银行可以贷款的额度是有限的,在实施绿色信贷业务的工程中,商业银行就会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其中,这样其自身的可以获取的贷款资源就会相应的减少,以此丧失客户资源。这些客户资源将会成为其他竞争对手的资源。并且如果商业银行的资金链断裂,其自身就会陷入经营困难的境地,以此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7]。
商业银行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就在于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自身的资金使用率。所以说,在商业银行实施绿色信贷业务,其自身在短时间内获取的经济效益一定会产生社会矛盾。目前我国的环保部门对于一些造成污染的企业,并没有严惩。而是要求他们缴纳相应的罚款即可,所以很多企业在日常的工作中并不能对于环境保护加以重视和关注;而且国家也还尚未出台扶持企业政策,从而使得银行机构缺少发展的动力;如果我们国家不能及时的编制出相应的奖惩机制,那么就会严重的阻碍和制约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只有制定相应的奖惩机制才能让他们规范自身的行为和举止,从根源上较少环境污染情况的产生。
绿色信贷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较为深远,而适时建立奖励机制,鼓励商业银行扩大环保类贷款的规模,能够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保障,助力其实现新发展突破。相关部门在宣传政策的同时,需格外注意政策落实情况,积极完善奖励机制,通过优惠税费、贷款补贴等政策,为商业银行提供绿色信贷业务支持,使之肩负起社会责任,不断扩大环保类贷款规模,为中小企业减轻发展负担,进而促进财务绩效提升[8]。在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补贴福利落实后,财务管理者要将奖励机制建设上升至与信贷业务发展同等重要的地位,明确业务变动对财务绩效产生的各类影响,从财务绩效的角度来进行决策,提出扩大绿色贷款规模的建议,进而增加资本总额,合理提高营利性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贷款审核是决定环境经济制度建设质量的重要环节,完善审核机制可以使得相关管理制度不断优化,进而形成完善、严密的绿色信贷审核体系,有助于细化评估标准,为商业银行的相关业务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商业银行应当认识到审核机制与财务绩效变动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按照相关部门的要求来加大投入,建立起一套绿色信贷审核机制,细致审核相关企业资质,减少相关环保信息的识别成本,不断完善财务绩效的指标,提高贷款质量[9]。审核管理者需要配合有关部门来完善审核机制,将影响财务绩效的各类环境风险进行深度解析,全方位、动态化调整审核管理制度,及时跟进存在环境风险的贷款业务,从而完善审核机制,降低环境风险,保证财务绩效在可控范围之内,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促进信息共享是保障绿色信贷政策落地见效的措施,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可以为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提供一手信息,从而规避环境风险,完善环境建设。有关部门在落实政策的基础上,运用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建设信息共享平台,广泛发动各类金融企业共同完善信息环境建设,在共享平台内交流、沟通,促进共享机制建成,为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提供宣传、交流机会,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促进财务绩效提高。信息管理者应当在意识形态领域重视数据、信息的共享,从绿色信贷角度出发,为完善共享机制献言献策,加快推进绿色环境建设,消除“信息差”造成的消极影响,不断更新财务绩效指标,实时刷新和扩大数据、信息的范围,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站稳脚步[10]。
人才培养是提升商业银行财务绩效的关键手段,更是确保绿色信贷业务质量提升的有效措施。因此,完善培养机制,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可以不断充实商业银行的绿色信贷业务部门,夯实从业者的理论知识,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使之可以在信贷业务中扮演好落实者、推广者的角色,助力环境经济制度建设,提高贷款审批的质量和效率,在保证财务绩效的同时,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影响力。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当明确当前业务结构,将“两高一剩”业务进行合理的缩减,组建创新型人才队伍,专项负责绿色信贷相关业务,以提高部门的综合实力。适当融合校招和社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采用内部晋升和外部聘用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人力资源结构优化,促进财务绩效稳步提高,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商业企业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展绿色信贷业务,主动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从根源上提升其自身的社会形象和社会声誉,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站稳脚跟,提升自身的经济份额,获得客户的支持和认同。首先,商业银行需要强化投资者对于绿色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从根源上意识到绿色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此开展合作。其次,需要向资本市场释放支持绿色环保企业的信号,让其增加与投资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从而提升绿色债券的发行率[11]。最后,商业银行需要获得政府和相关监管部门的支持,积极的响应政府的政策,从而获取政府的资金补贴和支持。
当前的绿色信贷工作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想要从根源上改善这一情况就需要制度与之发展趋势相符合的环保体系,通过政策和法律的约束,让一些污染环境的企业受到惩罚,这样才能让他们意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并且相关部门也需要管理和监督企业整改,使得他们承担起环境保护责任,不断推动绿色信贷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绿色信贷能够作为一种政策来帮助商业银行提升经营绩效,对于其未来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针对绿色信贷规模较小、审核管理机制漏洞、数据信息流通性差、缺乏专业人才支持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当在明确绿色信贷起源内涵、实际影响、政策意义的基础上,细致分析绿色信贷规模较小、审核管理机制漏洞、数据信息流通性差、缺乏专业人才支持等问题成因。通过构建一系列有效机制,帮助商业银行渡过发展难关,切实提高财务绩效,加快绿色经济转型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