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越
(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行,北京 102600)
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国民的整体素质,国民经济的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农村金融则是对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措施,能够整合社会中的各类资源,将其投入至三农的建设中,由此解决我国赖以存在很久的三农问题[1]。农村金融在我国现行的政策指导下已经有了很快的发展,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加之我国农村的金融机构起步较晚,且发展不够平衡,因此还需要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良与发展,促进其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保证农村地方投资的多元化发展,以此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所谓农村金融就是指以农村市场为对象的资金融通活动,而农村金融机构则是指提供这些活动的主体,包括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为农村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资金服务和产品的金融机构。近年来,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与完善已经初达成效,相较于以往来说,农村地区的资金获取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途径更为简易、产品和服务种类也更加丰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农村经济有了可以稳定发展的初始条件[2]。另外,随着我国金融环境的不断变革,农村金融市场的占有率也有了显著的提升,市场占有额不断增多,使得整个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都愈加完善。但相较于城市的金融机构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数量还处于劣势,且规模也难以与大城市的金融规模所比拟[3]。另外在地区分布结构中,农村金融机构的地域分布并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东部发达地区众多而西部地区较少,金融机构的设立也大多建设在经济成都发展较好的地区内,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西北部乃至东北部地区的发展,无法激活该地区金融机构的发展活力,为此,就需要相关的政府进行干预,调动起投资者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投资的信心与积极性,满足农民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以此保证农业经济的长足进步[4]。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经营能力上,从盈利模式、抗风险能力以及业务发展种类上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动力不足,且金融机构的资产利润率也较低,甚至低于我国银行业的资产利润率,尽管金融机构已经为农民降低了准入的门槛,但受限于农民的传统意识以及可支配收入,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上依旧存在众多的限制[5]。
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主要特征为“二元化”。尤其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金融抑制的这个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此种特征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稳定实施,同时也不利于脱贫攻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定推进,农村金融的压抑对于农业经济的不利作用已经初见端倪。为此,就需要从农村经济体制方面入手,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此获取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就目前的实践情况而言,许多地区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依旧难以从正规的金融机构中获得农民所需要的金融服务,且正规金融机构对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监管力量也严重不足,进而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多,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农村金融机构需要改变金融抑制这一特征,加快正规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使其能够提供更多优质的金融产品与质量,满足农民的需求,完善现行的农村金融体系[6]。
农村金融机构的产品较为单一且服务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没有从农村经济的角度出发,且金融市场的产品种类与农业经济的发展适配性不足,另外,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与支付方式上也不够合理,从而导致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还款周期与农作物生长周期严重不匹配,无法保持一致,影响农民对于金融产品的选择。为此就需要对农村金融产品进行不断地创新,以此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7]。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较于城市来说偏低,且经济效益也随着农村人口流失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致使农村金融的发展会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产品种类的确实和质量的低下。这种形势下也会导致农业金融机构的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不强,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8]。
国家对于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以此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是一种社会效益优先的战略目标。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金融机构在具体的业务操作流程中过分关注利润最大化,追逐商业利润,且贷款的流向也以高质量高盈利的项目为主。在此种操作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周转率会较为缓慢,所服务的民众数量较小,农业生产的资料利用率也会降低[9]。另外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大多设立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而在西北部地区上数量略有劣势,因此难以满足到全国有贷款或融资需要的小微企业和生产农户,与原有所设立金融机构的目标相背离。
农村金融机构所面向的是广大的农民群体,而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很大限制,致使农农产品的生产周期较为冗长,产品数量与生产效益难以估量。这些自然环境因素无法使用人力进行干扰,因此对于农产品生产户来说具有较大的市场风险。从农村金融机构的层面来看,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健全,尤其是信用制度,在征信体系上也不够完善,许多农民在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够强,因此主观违约的现象依旧存在,且所占比例很高,致使不良信贷的出现[10]。另外农村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管控的意识也不够强,致使在贷款阶段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由此导致农村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
农村地区原有的信用合作社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建立的时间比较长,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基本处于垄断状态。人们对这些金融机构的使用已经基本成为一种习惯,这些金融机构的利润来源比较稳定。在这种安逸的环境下,这些金融机构所需要面对的金融市场的竞争比较小,导致金融机构创新、优化的动力较低,不能及时的提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
我国当前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到位,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和漏洞。农村金融机构在运用管理模式和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影响金融机构自身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要想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对于农业生产户的吸引力,就需要从当地农产品生产户的角度出发,立足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针对不同的区域的生产情况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另外,在政府政策方面,政府可以联系目前金融机构的产品开发情况,制定相关的政策,激励机构积极创新金融产品或服务,以此革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与水平。还可以发挥榜样的力量,利用表彰、宣传等工作,不断扩大农业金融机构的影响力,调动起机构开发产品与服务的热情。
建设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农村的金融市场,为农民的生产与生活提供更多的机会与资金支持。为此,农村金融机构首先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以及经营目标,立足于农民的金融需求,提供各类不同的金融产品,增加机构的种类,促进农民的有效融资。尽管在具体的经营模式上,各类金融机构都有所不同,但就经营的目标来说大体一致,为此农村金融机构首先需要改变自身错误的观念,激活农村的金融市场,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首先,农业金融机构首先应该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绩效制度从而激发工作人员的热情与工作效率。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考核员工的业务能力;其次,还需要健全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深刻阐述农村金融机构的产权,保障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最后,还需创新风险管理模式,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政府需要加强财政补贴,以此完善金融市场。
建立完善的合作金融体系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有效手段,是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环节。合作金融体系及其内部结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要与国家的金融体系进行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国家金融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和扶持的覆盖面。其次,农村合作金融体系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有自己的金融结算系统,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资金的融通、调度和结算。最后,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前提是合作,必须要以互相合作和服务农民为农村合作金融体系行事的前提和基础[11]。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的本质是为农民调剂分散、小量的资金余缺的一种金融形式,建立这一金融形式的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民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需求。
其机构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融资需求。
农村金融环境的良好运行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才能完成,其中最主要的主体是政府部门和农民。政府要对农民进行金融知识的讲解与宣传,农民本身也要不断地学习金融方面的知识。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使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平稳的运行和发展。为了激活农村金融部门的信用功能,国家可以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利率补贴,颁布优惠政策,刺激农村金融的发展,把财政对金融的补贴政策传导给农村经济部门。
农村金融机构的良好发展对于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于稳定我国的国民经济也有着难以比拟的力量。但就目前的实践情况而言,我国的农村金融机构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为此就需要采取相关的措施予以改进,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对于农业金融机构来说,不仅需要自身对金融产品与服务进行创新与优化,还需要政府予以政策性的支持,为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