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萍 陈肖东
(大连理工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3)
依据 1973年美国学者马丁·特罗(Matin Trow)提出的高等教育阶段划分理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容纳的适龄人口在小于15%、15%-50%、大于50%,分别为精英化教育、大众化教育、普及化教育阶段[1]。我国在2002年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即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6%,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进入普及化教育阶段后,笔者认为,在国内名牌大学、重点大学(如“双一流”建设大学)开展精英教育是切实可行的。
值得注意的是,从马丁·特罗的教育阶段划分标准来看,所谓的“精英教育阶段”“大众化教育阶段”“普及化教育阶段”都是以大学生数量作为划分标准的。发达国家的名牌大学在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依然坚持精英化教育模式,而由职业教育、技术培训、社区大学等承担大众化教育任务。在培养数量上追求与国外看齐,而忽视了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我国是通过高校扩招实现大众化教育的,在数量达标的基础上,提高培养质量是一项重要工作。
大众化教育阶段之下,也可以走精英教育模式之路。国内也有学者提倡名牌大学更应走“精英教育”模式。大连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大学,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基于这一定位,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吸引国家和省市政府的教育资金投入,加强教学科研的硬件建设,全体师生群策群力,形成了学校建设的合力,这都为实施“精英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综合分析学校的综合实力、全国的排名和知名度、未来理工科人才的竞争格局等因素,学校实施精英教育的战略是大势所趋。
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培养金字塔顶层的优秀者,应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牢记“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健全学生的心智和人格为核心,以培养高深的专业素质为依托,着重提高学生“八项能力”,即领导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宏观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四种作风”,即严谨务实的作风、虚怀若谷的作风、标新立异的作风、精诚合作的作风;着重搭建“八个平台”,即政治素养形成平台、个性发展激励平台、组织能力锻炼平台、综合素质交流平台、创新思维启发平台、合作精神养成平台、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学生干部选拔平台。
“精英”是一个社会的中枢集团,在一定程度上会引领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会影响社会的整体风气,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将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首要任务。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学生意识到肩上重任,将自身的理想信念与国家的兴亡相连,有着为祖国和民族的事业献身的精神。大连理工大学在学生工作“八项工程”中制定了“理想信念塑造工程”,并适时开展“责任担当教育”,体现了学校对学生政治素养形成平台建设的关注与重视。
大连理工大学探索新时期党建的多种形式,努力把党员培养成行业精英、服务精英、奉献精英,有力地推进政治素养形成平台的建设。具体做法有:加强党员、重点发展对象、入党积极分子、团员的学习和教育;打造拳头支部,发挥党支部、党员在班级建设、年级建设、基础文明、文化活动等重要环节上的核心作用;以党建促进团建,让学生党员的数量和质量得到提高和优化。学校积极建设班级党支部,通过学习党的优秀理论、植树绿化校园、走出校园服务社会、设立班级基金资助贫困小学生等形式,将专业学习和素质提升相结合,丰富多彩地开展支部建设活动。
个性发展教育要以引导学生自觉学习,激励学生自我塑造,帮助学生自主创业为重点,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本我、印证超我为终极目标,让学生真正实现人生价值。“精英”要具有高深的专业素质,这种素质不仅仅是一套知识体系,更是一套方法体系,这要求“精英”有不断探索的勇气、敢为人先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本领。
大连理工大学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重视发展学生个性,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明确大学教育并非单纯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而是要通过学习领悟到人生的价值、内省到自身的爱好、投身于自我的发展,这样才能拥有无穷的动力。每一个学生都应具备自我学习、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能力。
“精英”是社会的核心力量,大多在管理岗位,这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的提高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多担任社会工作,多参加社会活动,并为学生们提供舞台。
大连理工大学坚持学生干部轮换制,这样可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从中得到锻炼。很多活动放手让学生策划、主持、总结,教师针对不足,及时指导,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
“精英”应具备完善的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综合素质包括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精英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有突出的科研能力,还应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研究方向和理论成果,以便让更多的人认可和接受[2]。
大连理工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鼓励学生抓住机会,在各种场合努力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性格内向、腼腆的学生也能够走到人前。如利用班会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经常布置与日常学习生活相关的题目,让学生用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到教室前面阐述和答辩,目的是为了使他们在毕业论文答辩和求职面试时能够从容应对。
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你们要怎样”转变为“你们可以怎样”,将“你们不要那样”转变为“你们可以不那样”,做到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让学生尽量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3]同时,应多出“难题”,如针对同一个主题,不同的班级可以以不同的形式举办活动,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学会思考、能够思考”。[4]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创新能力的舞台,大连理工大学各个院系都针对自身的特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建立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和较为系统的竞赛体系,如建设工程学部以专业为依托,开展了“结构设计竞赛”“水利创新设计竞赛”“测绘技能竞赛”“交通规划大赛”等,扩大了学生科技创新的参与范围。辅导员老师带领学生参与假期社会实践并撰写实践报告,指导学生参与评比,使其在实践和实习中发现专业领域前沿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了创新积极性。
当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相对于多子女家庭中成长的学生,缺乏团结合作的精神。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大连理工大学组织了健美操大赛、“祖国颂”合唱比赛、新生诗歌朗诵、“峰岚杯”文艺大赛、运动会、攀登杯科技竞赛等,各个院系、年级、班级等也定期组织以团队协作形式为主的比赛、竞赛等活动。如班与班、专业与专业的球类竞赛、拔河比赛等,拉近了同学之间的距离;班级的公众号、报纸能让学生体会到协作的快乐;班级、年级举行的寝室卫生评比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生活的凝聚力;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感恩意识;素质拓展训练增强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精英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个体发展指导,应从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抗挫折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深入了解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精细设计大学生心理成长过程,达到环环把握、有机衔接、及时反馈的效果。大连理工大学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进一步提升工作的规范化、细致化、精细化程度,实现学校教育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融合。
学生干部的选拔应该尽量体现民主、规范、高效。要通过民主的途径选拔学生干部,完善由笔试、竞选、试用期考核等环节组成的班干部选拔程序。学生干部的任用要“任人唯贤”,要把有热情、有潜力、有能力的学生吸收到学生干部队伍中来。学生干部要系统培养,使其自信、独立、自由、坚韧,并且有责任心,从而对整个社会的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大学的“精英教育”要走出定位误区,避免培养出只懂享受、不懂奉献,只追求收入丰厚、地位体面,而不考虑知识和技能能否创造社会价值的学生。作为精英教育模式下培养的社会“精英”,应该是“既有道德,又明道理”“既有学识,又有胆识”“既有文凭,又有水平”“既有学历,又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精英教育是有针对性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精英,学校要在教育和选拔的过程中善于识人、善于用人、善于培养人。预计全国排名约占前10%的大学最终能有条件开展精英教育,而这些大学培养出的精英人才数量也应该是这些大学学生数量的10%—20%。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充分理解精英教育的内涵,提高对于“精细化”的认识,深化“三全育人”理念。切实实现各项管理保障工作程序化、标准化、制度化、精准化。强化管理队伍培训:丰富队伍构成,通过培训与实践锻炼提升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学校相关管理人员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并将学生骨干的力量融入其中,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强化技术资源保障:聘用专业的科学技术人员强化科技手段、优化大数据平台,注重保证大数据平台的稳定性、安全性,提升各类科技手段在学生管理中的利用率和效果。建立健全工作反馈制度、方案落实过程中做到有问题及时反馈、及时解决。以精心的布置、周密的计划,共同构建精英教育模式下的大学生个体发展指导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