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
(长春科技学院 吉林 长春 130600)
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基础、最深厚、最根本的一个部分。中国走过的道路,所取得的成果是有源泉的,这个源泉就是文化。习近平指出,“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通过有效的文化自信培育,推动大学生在时代复杂的信息潮涌中,坚定思想定力、牢记初始使命,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融入追寻中国梦的时代进程。
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培育过程中坚持何种基本原则是需要深思熟虑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并育的基本原则,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提供必要的原则支撑。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是我们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方面。”因此,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机制的构建、教育教学设置环节上、人才培养各个方面都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原则,突出党领导的核心地位,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精神指引。
第二,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1]的高度,并且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了重要部署和要求。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在意识形态工作上必须旗帜鲜明,工作方法要创新,意识形态阵地要巩固。二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内核和根本任务,始终将其作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固本工程、铸魂工程、聚力工程来抓。三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感,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四要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不断创作集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内涵的优秀作品,陶冶情操、净化心灵、铸魂育人,为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奠定基础。
第三,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并育。在资本主义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只重视科学技术而忽视人文精神所引起的社会失衡与社会矛盾,避免出现类似现象,就要在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中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平衡,既要发挥科学文化精神的批判作用,又要发挥人文情怀的关切,实现两个方面的平衡,为大学生文化自信铸就正确的发力方向和有力的科技支持。
“立德树人任务的落实,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领、品德涵养和理论提升。”[2]因此,打造洋溢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致力于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文化育人推进立德树人,对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关键作用。
第一,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基本素养。一是政治要强,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信仰。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讲信仰者自己首先要真真切切有信仰。要有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政治清醒,在错误政治观点和政治思潮面前要敢于亮剑、敢于批判。要严守政治纪律,真正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的内容要严守纪律。二是情怀要深,要有家国情怀、传道情怀、仁爱情怀。三是思维要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智慧,善于运用创新思维、辩证思维,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四是视野要广,要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立足中国、善于从世界的视角分析和看待问题,还要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善于从历史、纵向的角度看问题。五是自律要严,不管是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教师都要做到知行合一。六是人格要正,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赢得学生。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引领者,真正让学生“亲其师”与“信其道”,让优秀的文化内涵内化于学生的思想血液中。
第二,推进教学改革,增强教学效果。一是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在讲文化自信问题时,要加强政治引导,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对文化问题的困惑,用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二是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大学生处于文化意识观念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授课过程中注重将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紧密结合。三是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要协调好“立”与“破”的关系,既要讲清各种正面的观点,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又要剖析和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引导学生辨别大是大非、真假黑白。四是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用科学的理论文化知识培育学生,同时组织社会文化实践活动,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领会到中华文化的实践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树立文化自信,释放正能量。所谓文化自信就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当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当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方面,引导大学生科学地拥有文化自觉和自信,要敢于且善于对文化有所自省、有所反思、有所创造、有所发展。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避免出现呆滞的单行线文化,要明确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明确文化自信里面其实非常重要的是“自”,很多时候我们用的标准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标准,用的是其他人的一些眼光,我们现在提倡的自信,是用我们自己的视角来看整个世界、看待自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向全世界学习他们的优秀文化,也向他们传播我们的优秀文化。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舆论的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加剧了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在意识形态领域,一些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在网络发达的背景下加速发酵。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空间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至关重要。
第一,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一是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设优质网络文化载体和资源,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与主流意识相符合的正能量文化,构建融合思想性、服务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先进网络文化。二是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坚持正面网络宣传为主,并不意味着放弃舆论斗争,对于网上攻击、文化渗透的行为要严密防范和坚决抑制,对于错误思想、错误观点要组织力量集中批驳,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正确价值引导的网络环境。
第二,加强网络空间治理,构建良好的网络秩序。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社会监督、网民自律为一体,综合运用政治、经济、法律等手段的综合治理格局。主管部门要履行好监管责任,依法依规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净化网络环境,从源头上遏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扫除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结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网之道,更好的构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环境,积极为青年大学生提供健康的文化自信生态环境。
第三,打造良好的校园网络育人新环境。一是实现校内外优质育人资源的整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搭建学科之间互动的桥梁。组建跨学科研究中心,实现专业课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做到资源共享与开发,借助网络的力量,构建校园网络育人新环境。二是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优秀文化。新媒体平台的运用备受新时代大学生的喜爱,工作者要主动出击,搭建线上平台,将新媒体作为传播阵地。通过设置积分、奖项等内容,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自觉主动地将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播出去,做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率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3]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青年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中坚力量,要不断加强自我教育学习、积极参加文化实践、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拓宽文化视野,做到文化自觉,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
第一,加强自我教育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生的真谛,是在于认识自己,而且是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教育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引导青年大学生自觉学习中华文化知识,通过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理论素养,从而更好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一是通过阅读文学名著、古典诗词等书籍,做到超越已知、突破平面,充分了解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二是积极参加各种文化知识的讲座,了解文化发展的前沿动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三是有效利用新华网、央视频、抖音、快手、Bilibili、微信公众号、QQ、微博等各种新媒体平台,更好地掌握文化的最新资讯;四是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综艺类文化节目,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五是理性对待外来文化,借鉴有益的外来文化成果,与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本土化,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第二,积极参加文化实践。文化实践是大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环节。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新时代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文化知识,更要主动践行文化自信,走出课堂,提升个人实践能力。一是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参加经典诵读、国学礼仪、知识宣讲、知识竞赛等活动;二是积极学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参加演讲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三是参观文化遗址、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暑期“三下乡”文化活动、文化传承和保护社会调研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切身感受和体验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和精神内涵,更好地实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为中华优秀文化而骄傲。
第三,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文化影响力。”[4]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担负起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一是需要自信、需要勇敢直率的面向世界。讲述中国传统要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结合;讲述发展问题要与中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讲述效率问题要与全球化机遇以及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相结合;讲述改革开放问题要与中国式的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相结合。二是需要懂中国更懂世界。作为中国的新时代大学生懂得中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然而却不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大学生应该不断学习自己的传统、自己的文化。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应该做到懂世界,热爱交流,善于沟通,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多元文化冲突愈演愈烈,不同的文化观念、价值信仰体系不断冲击着我国大学生的主流思想意识。当前,培育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关乎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问题。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形成有共同意识、责任意识、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集体,促使青年大学生担负起文化使命,积极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劲、持久的青春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