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炜鹏
(南昌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6)
一段悲壮的历史,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四百余名浴血奋战的英雄,却是唤醒国民抗战意识的星星之火。取材自淞沪会战后期中国军队第88师524团团附谢晋元带领四百余名战士与侵略者激战四天四夜故事的《八佰》,是疫情复工后首先上映的电影,其酣畅淋漓的战斗戏份、感人肺腑的文戏及命运共同体一般的四百余名悲壮英雄的精神振奋了国人的内心。影片上映后受到公众的好评。电影运用了大量长镜头渲染战争的真实性,擦肩而过的子弹、震耳欲聋的炮击声使得战争的残酷历历在目,英雄们的悲烈牺牲,也使得整部影片笼罩着萧瑟与悲痛的色彩。但区别于《战狼》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电影,《八佰》并没有真正的主角,抑或说每一位人物、每一个固守在苏州河畔的战士都是主角,其有着人性的弱点,却也取民族大义舍个人利益,观众在人物的发展与改变中,看到了真实战争下英雄群像的壮举与伟大精神。
一部电影,最为直接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便是通过影像与视觉效果揭示人物的背景、性格特点、精神风貌、行动轨迹及心路历程,电影《八佰》也不例外。该部电影采用了IMAX摄像手法,全片贯穿了大量的长镜头,无论是景别的选取还是场景空间的转换,都让人逐渐理解宏大战争主题之下“小人物”向“悲烈英雄”的蜕变之由,抑或是英雄群像诞生的必然性。
四行仓库保卫战在历史上是一场传奇性战役,也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时代的复杂性与社会的动荡性无一不为这场战役添加了传奇色彩,也使得这场战役成为战争史上的“奇观”。[1]为更加真实地还原历史背景,影片开拍之初便查阅了大量的影像资料与历史资料,仿照历史景貌开凿了苏州河,在两岸搭建建筑。影片中,苏州河南岸的租界民众过着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好日子,河对岸的战争不过是赌注、饭后谈资、报纸上的新资讯,更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之意味;苏州河北岸的四百余名战士则随时做着为战争赴死的准备,吃食不足,弹药几乎消耗殆尽,弥漫的战火硝烟使得仅有一河之隔的两岸场景产生了巨大且令人震撼的反差。
南岸的租借民众隔河看着对面士兵的一举一动,北岸的士兵则只能透过门板、窗板的缝隙观察着对岸。当然,南岸对北岸的观看,夹杂着微妙且复杂的情绪与情感,如优越、担忧、畏惧等等。租界民众与士兵的互看,是基于影片的全知视角之下,观众跟随着权威且隐匿的叙事者了解了南岸租界民众的生活、北岸士兵的战争与对话,在新奇的感官体验与视觉冲击之下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反差感与传奇感。未经历过该时期的观众,难以理解为何租界民众会对北岸的战事漠不关心,甚至是担心“惹火上身”,电影实则隐喻了租界民众国家意识形态的缺位。
电影《八佰》中英雄形象的塑造,实则是从名为陈树生少年的英勇就义开始。尚且年少的陈书生将自己所写的血书交给羊拐,与一群战友身背炸药、手拿手榴弹飞跃到偷袭的日军队伍中,在影片的全知视角下,这一悲烈壮举第一时间传达给观众,观众可以看到陈书生与诸战友舍生赴死的全过程,甚至能够看到陈树生眼神中的坚毅。北岸的险情、壮士们舍命固守四行仓库的精神唤醒了埋藏在租界民众心底的家国情怀、战争精神与民族情愫,使得南岸的民众与北岸的士兵之间产生共情。在英雄群像塑造中,南岸租界人民的变化、反应与情感情绪等都在从侧面衬托了北岸英雄悲壮的精神与气节。这种类似于文学作品反衬创作手法的叙事策略使得北岸“小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感人肺腑、震撼人心。[2]
北岸士兵浴血奋战的精神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些民间组织为北岸的士兵筹集物资,为士兵“报信”。在南岸支持北岸的行动中,有两大场景是精彩的记忆点:一是赌场混混“刀子”的兄弟们跑桥牺牲,最后“刀子”与兄弟们选择冲桥;二是女童子军杨慧敏冒着枪林弹雨将旗子送往四行仓库。南岸对北岸的支持,无疑是对北岸士兵的“强心剂”。在战火弥漫的北岸,刀子与兄弟们的行动及杨慧敏不畏艰险送来的旗帜,鼓舞着战士们的内心,如冉冉升起的太阳一般照亮了灰暗且萧瑟的北岸,战火中的温情、民军的共情是鱼水之情的集中体现,也是电影《八佰》对英雄群像塑造必不可少的一环。
《八佰》导演管虎表示:“一开始我想得特别明白,这部电影就是沿着普通人的视点进入。”何为普通人?是处于社会底层的、为生活与生存东奔西走的最为普通的小市民,带着市井之气,有着人性的闪光点与阴暗面。在宏大的战争题材电影中,小人物的命运虽然与国家及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往往被隐蔽于宏观的叙事视角与内容之下,小人物难以“发声”,无法与时代做斗争,在战争面前也没有“高大全”英雄人物一般坚定的信念、高尚甚至是纯净的品质及光辉的形象。但正是这些小人物,才构成了电影《八佰》中有血有肉的“八佰”壮士,才构筑了电影的英雄群像。[3]
电影《八佰》虽然沿用了全知视角叙事,但对于英雄群像细节的刻画皆基于“小人物”的变化、“小人物”之间关系的转变。此种叙事方式是战争题材电影主体意识的觉醒,是将人物命运置于宏观背景之下,以普通人物为焦点揭示客观事实、透射哲思,这也是导演管虎一贯的制片风格。从其诸多电影,如《老炮》《厨子戏子痞子》等都可以看出管虎对人性的关照、对社会百态的真实写照、对群像的塑造。即使在战争题材电影中,管虎也在坚持着人性的寻根,于具有贪婪、胆小懦弱、精于算计等人性阴暗面的普通人物身上挖掘人性的闪光点,无论是“杂牌兵”端午由不敢开枪到敢于独自端起步枪面对侵略者的飞机,还是山东兵对杂牌兵最初的嗤之以鼻到尊重,都体现了英雄本是普通人,是强大的民族信念、民族精神使其团结在一起同仇敌忾,形成坚不可摧的精神壁垒,战争虽败,但英雄之精神永垂不朽。
电影《八佰》全知视角的选取及对“小人物”的关照,为其英雄群像的塑造奠定了基础,在影片的诸多细节中可见电影对英雄群像的别样表达。
战争题材电影与宏大叙事有着天然的契合点,战争总能反映出复杂且深刻的精神命题;因此,战争电影的艺术特征倾向于内容而非形式。但电影《八佰》在彰显内容的同时,也在探索着精神在形式层面上的表达路径,在为观众打造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也使英雄群像更为鲜明、饱满。[4]
从电影叙事设计层面来看,其摒弃了单一叙事模式,采用散点式、多维度叙事策略,选取战争中容易被遗忘的角落与“小人物”为叙事焦点与主角:遇到日军仓皇逃跑与大部队走散后被524团当作逃兵吸纳的端午只想着如何逃跑回乡;面对战争思想稚嫩、只想着养马的小七月;外表硬汉但内心胆小懦弱,一听到枪响便将自己藏在破麻袋中的老铁;枪法神准但只想着混军饷的羊拐……影片从这些“小人物”的视角为观众呈现了别样的战争场景,也将战争由苏州河北岸的战事延伸至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战争场面更为真实可感。
在首次爆发的毒气战中,电影的镜头刻意回避正规军对战争的反应,而是从端午的视角聚焦受毒气侵蚀的军人惨死面前。此时观众看到的不是英雄,而是同样会畏惧战争、逃避战争的普通人。懦弱、胆小等人性的弱点在这些小人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却为人物的蜕变与英雄群像的构筑进行了铺垫。除此之外,影片中所运用的陌生化语言还体现在一匹白马上,从视觉层面来看,影片整体为黄绿色调,但白马的跳跃与奔跑为影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白马象征着安宁与美好,尚且年幼的小七月驯服白马、喂养白马,昭示着孩童之心对战争下片刻宁静的捕捉,七月之死又成为小湖北觉醒的契机,预示着精神火炬在少年人身上传递,年轻一代必将取得战争的胜利。
电影《八佰》时长140分钟,始终将英雄群像的塑造意图贯穿全片,但并未以一两个人物形象为线索体现英雄的精神,而是在其中穿插了反英雄群像,即战争的参与者、观望者与见证者。[5]
四行仓库战役的观望者,有隔岸观火的上海民众,有作壁上观的外国记者,有悬浮在仓库上空的美国飞艇。这些观望者使得残酷的战争有了一丝荒诞的色彩,更像是一场戏,像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及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在电影前半部分,着重刻画了谢晋元团长临危不惧、镇定指挥的画面,这是全片中最可能体现英雄人物形象的角色之一。但影片的焦点显然不在此,其关注的是小人物的成长与转变,是战火硝烟之下英雄团体的建构。
在以往的战争电影中,英雄光辉的照耀容不得人物有丝毫的弱点及缺点,但世俗价值的转变与大众文化的发展使得战争题材电影开始关注战争对普通民众的毁灭性打击,重视刻画底层人物对战争的反应与一系列行动。在《八佰》中,无论是苏州河北岸的战士、知识分子,还是南岸的租界民众,都可能成为此场战役的英雄,端午、小湖北等角色的成长,是对英雄群像的塑造,南岸租界民众的觉醒与国家意识形态的回归,同样是对英雄群像的塑造,其对小人物命运及成长过程的关注,重构了英雄价值,只要是敢于为民族大义放弃安稳生活乃至生命,勇于与侵略者做斗争的普通人,都可被称为“英雄”。
电影《八佰》内没有一个明确的主人公,但却从空间的分布与转移上表现了从分隔到统一的群体运动。电影前半段,苏州河是分隔南岸与北岸的不可逾越的障碍,苏州河北岸战火连天,南岸则在租界的保护下寝食无忧,甚至可隔岸观火。在四行仓库的内心中,南岸的一切都是其失败主义情绪的催化剂,在端午的视角内,歌女与河重叠,解围是不可触及的幻想。随着剧情的推进,陈树生的英勇就义、北岸士兵的负伤、小人物的蜕变,激起了南岸民众的民族精神,此时苏州河不再是精神上的阻碍,而是具有实质性的物质,南岸与北岸军民共情,变为统一的整体。壮士需要过桥撤退至南岸,南岸民众也在为北岸士兵提供支持与保护,在战争的后期,不再有战争的看客,也不再有观望者,人们也不再局限于自身的生死之中,而是以民族尊严为核心凝聚成强大的力量。在整部电影中,表面上是四行仓库士兵真枪实弹的战争,内里则是灵魂上的争斗,最终民族大义战胜个人得失与生死。
电影《八佰》以多角色为叙事视角,角色越多则戏份越分散,为了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得电影画面以一定的逻辑串联起来,该部电影采用了扁平与浑圆交织的英雄群像塑造方法。电影中正规军戏份较少,并且未交代正规军的背景与历程,为扁平化人物形象塑造;新兵成长及小人物蜕变的戏份较多,如羊拐、端午及小湖北等均为以浑圆方式塑造的形象;谢晋元等助推新兵成长的角色及老算盘则处于扁平与浑圆之间。此种人物形象塑造方式将具有不同愿望、性格及表现的人物置于四行仓库这一“小世界”之中,以正面刻画与反面衬托的形式凸显中国军人的风骨气节、精神风貌。
电影《八佰》取材自淞沪会战后期的四行仓库战役,采用全知视角及散点式、多维度叙事策略将具有不同性格、愿望及表现的士兵与小人物构筑为英雄群像,通过影像艺术、空间的转移使得英雄群像血肉丰满、可歌可泣。影片以对人性的关照、对社会百态的揭示为人们展现了基于社会环境的战争场面,体现出中华儿女共同抵御外敌的坚毅品质与崇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