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 邓 林
(西安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5)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两大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国际化办学及办学方式的转变。[1]中外合作办学立足国内教育,最大限度地运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外开放进程中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中外合作办学是高校培养多元能力俄语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中外联合培养有助于提升俄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俄语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挖掘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实现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应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坚持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人才培养,不仅直接关系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完成,更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传播者。[3]外国语言文学类本科专业发展要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加强课程思政和课程德育两方面的课程改革,把立德树人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4]我们培养的国际化外语人才不仅要有知识、有文化、有能力,而且要有思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在国际舞台上能自觉承担起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责任和使命。[5]
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外语人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具体可操作原则和步骤,对于我国国际化外语人才的价值观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有助于拓展外语人才培养研究和价值观教育研究的范围,促进学科间优势互补,对其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也可提供有效借鉴。培养基于中国需求的国际化外语人才,不仅要重视专业素质、外语水平的培养,更要重视价值观的培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点,以外语文化扬弃教育为关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归宿,引导学生树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学为国用。[6]
外语专业的教学特点是专业课时量大、话题广泛,学生接触外国文化频繁,但是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国外学习期间思想和价值观教育相较于国内学生偏少,容易产生思想抛锚和困惑,更需要教师加强教育和引导。
从教学实践层面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的俄语专业人才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外语专业课程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具体的教材分析、各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找到切入点,根据每一教学单元的内容研究具体教学方案,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糅合到外语本科人才培养的日常教学活动中。通过研究选用教材、研究单元内容,找到课本内容与价值观培养的结合点,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步骤有安排的价值观引导。例如,在学习性格品性方面词汇时,引导学生翻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外语就“国家需要怎样的人才、我想成为怎样的人”这样话题进行口头表述练习。
将价值观教育融入语言实践。语言实践活动能够将外语实践与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帮助外语专业的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红色旅游景点导览词的翻译,学生既可以回顾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引起情感共鸣,更加珍惜当前的和平生活学习环境;又可以学习相关俄语词汇、短语和句子,提升语言专业水平。
随着中外交流日益增多,合作办学已成为很多学校外语专业的办学思路。学生在国内学习期间,可组织多种形式的爱国主义的主题活动,既提升语言水平,又培养家国情怀;学生在国外学习期间,大量接触外国文化,更应加强对学生国家观、民族观的教育。可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填补国外教育专业课程知识方面的空缺,并兼顾价值观引导。
外语教学方法研究中西方盛行的Seminar教学模式以课堂讨论为授课方式,促进学生的参与度。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帕克、杜威推崇的合作学习理论,是通过课堂小组式讨论,共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也推崇个性化教育,与学生交流后再因材施教。这些经典的理论和方法都可以实现课堂的高效、高质。
教学活动涉及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领导者、组织者、责任者,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实施自我要求,并使学生的自我要求成为稳定的内在动力。[7]俄语教学既要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活动规律,作为语言类教学,又要体现自身的特点。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探究、语言沟通能力,凸显其主体地位。逐步转变教师满堂灌输、学生完全被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参与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尝试发音、组词、造句、连贯表述等语言练习,获得语言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在课堂语言实践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有明确的授课目标,根据教学重点、难点,设计课堂情景和教学方案,从而在有趣的情景教学中,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重、难点。
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课堂改革的同时,教师要利用在线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智慧课堂,实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成教与学的协同合作。首先,通过微信、QQ或教学平台让学生完成线上学习,引导学生预习和复习,并进行简单测试,增强学生课外学习的强度和准确度。其次,课堂学习中,教师就测试结果进行重点讲解,及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做出反馈。及时的教师反馈对学习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教师认真做好学生课外语言实践计划,积极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开展课外俄语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展示优秀作品,增强语言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从教学内容来看,仅有俄语基本训练,难免使学生将来的就业和深造之路越来越窄,因此应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现有基本语言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素养培育内容。如在培养方案中适当加大第二外语的比重,酌情加入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及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等素养课程,切实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督促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实现教和学的有机结合,是外语教师的工作难点。课上课下评价机制的合理建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增强学习动力,从而实现外语教学效果最大化。因此需要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重过程的评价体系,以考辅教、以考促学,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是动态多点的,关注学生的发展变化。这种评价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关注结果评价,更要重视过程评价,将评价变成教育、指导和改进的手段。评价可以使人看到自己努力的显著效果,从而促进学习。及时反馈,有利于评价主客体合理、正确地进行调节,肯定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想出对策及时解决,保证评价的教育性[8]。
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和推动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评价要着眼于学生发展,侧重于评价学生学习态度、方法和阶段性成绩。课堂教学评价应是动态的、积极的,并且可以通过阶段性成绩的鉴定和评比,促进学生及时自我认识和调节,实现课堂上的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和积极导向。
同伴反馈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手段,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又能揭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9-10]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检查家庭口头作业,集体评价、纠错,这有助于学生不断检查、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语言问题,提高后续的俄语输出水平。在反馈形式上,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及,同伴反馈不再局限于当面口头反馈和书面反馈,还可以是基于移动辅助语言学习环境的在线反馈,更具灵活性和移动性,可随时随地开展。
将以个人为主体的得分形式变为以小组为单位的得分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教师在检查口头作业时只在每小组选一名同学,该同学的成绩为小组所有成员成绩。通过这种机制,学习好的同学与学习差的同学相互沟通,对小组学生来说不仅没有浪费时间,而且通过讲解能够更加深入、细致地巩固所学内容,以评促练、以评促学,有助于实现是教学目标。
通过“过程+小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注重口语练习,重视学习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中对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要求,达到课堂教学优化的目的。
俄语专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应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应进一步明确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主体地位,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大学生专业素养培育,提升外语专业学生语言专业水平和专业素养,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此外,应着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专业素养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