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华民
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根植于黄河流域附近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的本土主体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同时强调,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深入学习、认识黄河文化的历史地位与时代价值,抓住历史性机遇,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恰逢其时。
一、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和源头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中先民最早期的主要活动地域,同时还是中国早期文化形态的主要诞生地。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出现了山西西侯度猿人、陕西蓝田猿人、大荔猿人、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等的活动。到了新石器时代,在黄河流域形成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裴李岗文化、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众多文化。黄河文化发展伊始的主要形态便是这些局域文化,同时这些局域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起点。中华文明进入到文明社会以后,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夏、商、周文化;从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大一统时代,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秦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等多重文化并立和多元一体的文化交融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黄河文化完整的文化体系。在随后的千年王朝更迭过程中,黄河文化一直作为一种主体文化不断吸收北方游牧文化,并向南方区域持续不断地进行文化输出,融合不同地域的文化,最终形成了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多元一体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过往表明,黄河流域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凝聚作用,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直根系。
二、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魂”之所附
在唐宋以前,黄河流域一直是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黄河流域以其先进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用自身的厚重的内涵以及强大的传统习俗的力量,对周边各個少数民族形成强大的感召力以及同化力。在唐宋以后,尽管经济重心南移,但黄河流域也一直处于每个王朝统治的核心地位。在处于长江流域强大的经济优势以及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在政治方面的影响下持续输入的双重背景下,黄河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将其自身融入一个更大范围内的中华文明之中,并通过文化交流来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地域的文化,始终走在华夏文明发展的前端,积累和继承下来了许许多多的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从生计文化层面来讲,象征着古代先进物质文明的农业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数理算术、传统医药、灌溉工程、四大发明等均产生于此,并向全国、全球扩散开来,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深远;从制度文化层面上来讲,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制度、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及治理理念、历史习俗等延续至今,对现代文明的影响依然可见;在意识形态层面,中国历史上的炎黄始祖传说、诸子百家思想、旷世史学、文学巨作、宗教信仰、伦理观念等均诞生于此并影响至今,成为中华文明的精髓,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与性格。黄河文化也因此而成为了华夏文明发展演变的主体,也成为中华民族“魂”之所附。
三、黄河文化蕴含重要时代价值
黄河文化生生不息、推陈出新,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浩瀚星空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黄河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坚定文化自信,可以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包括中华民族在早期农耕文明时期所创造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覆盖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以及革事业中所形成的先进文化。在农耕文明时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最主要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活动中心。这里诞生了璀璨绚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且长期领先于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水平。同时,黄河文化也通过贸易、文化交流、政治外交等扩散至中东、印度、欧洲、日本及朝鲜半岛等地,丝绸、茶叶、瓷器等农业及手工业产品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如四大发明等)、文化艺术等也从这里走向世界,至今对世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唐宋时期的都城长安和东京汴梁成为当时全球范围内最发达的国际性大都市,其形成的城市文明对世界文明影响深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以及改革发展的近现代时期,黄河流域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抵御侵略和解放战争的战略决策中心,在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中影响深远。黄河文化以其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深刻影响着中国近现代的革命事业,同时创造性地吸收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发展出了红色文化、爱国主义及生态文明等新的文化内涵,为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文明增添了新鲜的内容。从古代到近现代,黄河流域长期居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黄河文明经久不息,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彰显了其在华夏文明中的主体地位、在世界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在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的顽强生命力和巨大创造力。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
黄河文化包含的“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和“大一统”的主流意识,是加强民族认同感、维系中国国家统一以及各个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精神文化支柱。黄河流域是华夏民族形成的地域,诞生了关于伏羲及炎黄二帝等华夏始祖的传说,并流传至今,缔造成炎黄子孙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根亲观念。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主流意识也于黄河泛滥的逆境之中悄然萌发。秦朝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建立了以黄河流域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进一步消除地域差异和社会矛盾,以追求国家长治久安。尽管秦王朝二世而亡,但却缔造了中华民族追求大一统、大融合的民族文化。在随后的王朝更替过程中,中华大地也曾出现四分五裂的阶段,但最终都走向统一,实现大一统的国家形态,华夏文明也得以延续。不仅如此,中央王朝的疆土版图大多以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不断拓展,并通过人口迁徙、贸易和文化交流等将大一统的价值理念向周边地域扩散,走向一统和融合已成为中华大地上共同的追求与信仰。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传承至今的“同根同源”的民族心理和“大一统、大融合”的主流意识,是我国用来增强各个民族认同感、维系我国国家统一以及各个民族大团结的重要精神文化支柱,特别是在目前国际环境纷繁多变的大背景之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统一提供了精神层面的伟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