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鑫
摘要:本文基于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中,第一课时《看一看(一)》的教学,进行了“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分析,以尝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落实教、学、评一致性的先进理念,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一、精准分析教材学情,精心教學设计活动
清晰、准确的学习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引导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知识目标和评价任务。
(一)使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发现看到的形状都不一样
(1) 从不同的方向观察老师,说出不同方向观察到老师的显著特征;
(2) 描述三位小朋友所在的方向,初步猜想所观察的画面;
(3) 实践观察、验证结论;
(二)通过亲身体验,发现站在同一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并剖析其中的原因。
(1) 描述笑笑、妙想、淘气站在各自的位置,分别看到了长方体箱子的几个面;
(2) 学生亲身实践,在特定的位置对自己的牛奶盒进行观察,说出自己分别看到了哪几个面,一共有多少个面,经过汇报得知最多看到的只有三个面;
(3) 在老师的引导下,能体会并表达“看得到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得到左边就看不到右边、看得到前面就看不到后面”;
(三)使学生体会并发现相对位置观察到的形状是相反的
(1) 描述淘气、笑笑、妙想、奇思的位置,并判断谁与谁处于相对位置;
(2) 独立判断处于相对位置的小朋友所观察到的画面,在导学单上连一连;
(3) 表达观察和思考结果,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发现其特点——是相反的;
二、观察、猜想、验证三结合,在实践中寻求数学规律
本课堂学生从观察教师,说出教师突出特征开始,让学生充满好奇和乐趣。又跟随教材情景中,孩子们所熟识的好朋友一起观察物体,在孩子们通过书面或PPT观察就已经得出的判断的情况下,老师表现出依然充满疑惑,需要孩子们经历亲身观察来验证猜想,老师在请同学们上台观察教具“长方体箱子”的验证中,通过手机拍照投屏的形式,让全班孩子得到了代入、收获了直观体验,让学生的猜想得到证实后增强了自信心,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斗志。
紧接着,老师通过“在你们观察时,老师又有一个疑问”、“站在一个特定的位置,究竟能看到几个面呀?”、“那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呢”,这一系列有序而紧凑的疑问,让学生不断陷入思考,他们似乎觉得最多就只能看到三个面,但老师又问“谁还能比妙想(看到了三个面)看到更多的面?”,突然激起孩子们内心的矛盾和疑问,并有了想要重新上来观察物体的欲望,然而当孩子们拿出自己带来的“牛奶盒”进行观察,并进行汇报后,我们发现无一人能观察到比三个面还多的,于是我们小心翼翼的得出结论——站在一个位置进行观察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此时,老师又发出疑惑的声音,“明明长方体有六个面,为什么我们最多却只能看到三个面呢?”孩子们本松了一口气,但被老师这样一问,好像心又提到了嗓子眼,在个人回答的时候,前面几个孩子有的说“因为6➗2=3”、有的说“因为我们站在上面看的话,就只能看到箱子的上面”等等,老师抓住了“只能看到上面”这句话的契机,引导孩子说出“不能看到下面”,并发问“我们看得到上面的时候就看不到下面,那你还发现了什么吗?”,于是有孩子说出了“看得到左边就看不到右边”,经过上和下、左和右、前和后这样的相对位置的引导,孩子们自然而然恍然大悟,明白了就像妙想一样,她看到的三个面的相对面,是她一定看不到的,于是我们进一步验证了“只能看到三个面”的结论,在这里,为了表扬孩子们善于思考,老师夸奖他们不仅是优秀的观察员,还是优秀的推理员。
三、在体验中发展学生空间意识
老师一席“原来观察也有大学问,箱子相对的面还有这样的秘密”将孩子们引入下一个“相对位置进行观察”的情景,对于孩子来说,辨认方向、确定相对位置已然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结合方位说出小朋友观察到的画面孩子们还不够熟练,这里还要结合相对位置说出看到的画面,并还要进一步分析画面的特征,这对孩子来说的确比较有难度,而如果不深层次挖掘知识点,笔者又觉得失去了一次锻炼孩子空间想象的机会。于是,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意识的带着孩子们,依照“相对位置”来分别说出看到的画面,并引导孩子仔细观察这样的两幅画面分别有什么特征,经过两次老师引导着的个人回答、一次老师的大致描述,询问孩子们是否能用一句简短的话来进行总结,大部分孩子突然沉默起来,我知道他们的心里还是没数,于是我又再一次让大家看着PPT上的画面,对“相对位置”、“相反的画面”进行着重强调的描述,这时,有几双跃跃欲试的小手出现了,被请起来的几个孩子都说到了“相对位置”、“相反画面”,但在表达上不够流畅和完整,我想可能这样的总结对他们来说的确又困难,所以我直接出示了第三次观察的结论,问大家“老师是不是说出了你们的心里话”,孩子们喜笑颜开、声音洪亮的回答“是”。
四、在评价中强化逻辑思维的发展
教、学、评的一致性体现在教学设计中,更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检验。本堂课除了对知识目标进行实现以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空间观念及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数学素养。在学生进行表达时,老师大多数时候为了教学流程的顺利开展,总要将答案的风向往原计划中靠,而让学生失去了表达自己真实观点和想法的机会,也就导致生成性教学擦肩而过,有可能使得精彩的瞬间就此扼杀在摇篮之中,更甚者变成了让大家都在努力摒弃的“满言堂”式教学。老师说的多,一方面孩子的机会变少了,是表达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变少,另一方面让评价失去了灵魂,因为我们的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的,如果学生自己并没有主动学习,评价就如同失去了评价的对象,同时也导致学生之间无法进行互评、学生自己无法进行自评,评价的方式变得稀有且意义不大,这是值得深刻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整堂课根据老师的设问逐步进行,而我们有没有发现,小学数学的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逻辑推理”不仅包括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实际上第一步是学生在学习中要善于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问题都由老师来问的话,那学生如何在逻辑推理上有更大的进步呢,也就是说,具有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我们还有待加强问题意识的探究和培养,这是应有的目标,自然也应在教、学、评中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