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同富裕是人类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共同富裕思想的萌芽,马克思、恩格斯则实现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飞跃,明确了人类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方向和道路,中国也对共同富裕理论进行了开拓和探索,因而了解共同富裕的理论渊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
实现共同富裕一直都是人类的美好追求,历史长河中,共同富裕也在不停地发展变换。中国古代就有其思想萌芽,马克思等思想家对其进行了丰富的理论探索,预示了人类社会最终会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进行了理论实践发展。
一、共同富裕的思想渊源
1.上古文明的共同富裕思想萌芽
早在中国上古文明时期,华夏部落的首领炎帝为了让子民共享部落财富,神农教民“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1]神农氏教人们有饭一起吃,有衣一起穿,身为部落联盟首领,炎帝凡事亲力亲为,与部落成员一同劳作,以便达到“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2]这极大的丰富了远古时期的共富文化。在黄帝时代,他为天下万物正名,从而达到区分事物种类,然后平均分配给子民,这样就没有纷争。正是史载的“黄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3]
2.先秦诸子的共同富裕思想
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发展到后来的阶级社会,人类共同富裕之路发展变缓,贫富差距逐渐扩大,社会阶级差距越来越明显。在春秋战国时期,管子“以天下物利天下人”“与天下人同利”“安高在乎同利”,[4]这均体现了管子的治国理政主张,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诉求。老子“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损有余而补不足”[5]的哲思展现了他的共同富裕思想,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6]对贫富差距的警示,这些无不显现出中国古代思想家伟大的共同富裕思想,反映了劳动人民消除差距,追求平等的美好愿望。
3.中国近代史上的共同富裕追求
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众多因贫富差距过大而导致的起义运动。陈胜、吴广农民起义,“茍富贵,无相忘”表明了他们的共富追求。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在《天朝田亩制度》中确立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天国大纲。体现了农民对大同社会生活的向往。
中国古代至今,几千年来大同思想,均平社会深入人心。共同富裕的思想历史悠久,具有鲜活生命力。
二、共同富裕的理论基础
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掠夺中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这是人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吸收借鉴,使共同富裕理论由空想走向科学。
1.空想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构想
托马斯·莫尔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奠基人,空想社会主义最早出现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莫尔在《乌托邦》中建立一个完美和谐的社会。“乌托邦”是一个共同富裕的邦国:“在乌托邦,一切归全民所有,因此只要公仓装满粮食,就决无人怀疑任何私人会感到什么缺乏。原因是,这儿对物资分配十分慷慨。这儿看不到穷人和乞丐。每人一无所有,而又每人富裕。”[7]康帕内拉的太阳城中,人们生活在一个一切东西都是共有的,没有社会等级,大家共同劳动,真正实现了按需分配,在那里老有所养,幼有所依,人们既是穷人也是富人,因为每个人都没有私有财产,一切资源共享。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作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预言,代替旧社会制度的必将是理想的成果共享的“实业制度”。傅立叶大胆提出劳动者能够自由而共享和谐生活的“和谐制度”构想。[8]欧文则在分析了傅立叶“和谐制度”和圣西门“实业制度”的不足之后,设计出理想社会的劳动成果属于劳动阶级的劳动公社制度,并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局部试验。[9]
2.科学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构想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调查研究社会发展现状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扬弃,使现有的共同富裕思想由空想变为科学有依据的。马克思从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出发,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同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等一样,必将会被更完善的以共同富裕为主的社会主义所替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物质资源的极大丰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下,所有社会成员可以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马克思指出,社会主义社会要“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10]《资本论》中这一最重要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最权威的理论阐述。而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还结合未来社会的经济运行对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共同富裕作了更为详细的说明。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实现共同富裕一直是全世界人民的最崇高目标。中国在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也取得了很多理论成果与实践成果,2020年底,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站在新的起点,中国也将继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高亨.周易大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1979.
[2]顾迁,译注.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351.
[3]郑玄,注.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5:196.
[4]李山,译注.管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9:97.
[5]何明,译注.老子[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139.
[6]何明,译注.论语[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95.
[7]托马斯·莫尔.乌托邦[M].戴镏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傅立叶选集:第3卷[M].汪耀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1.
[9]欧文选集:下卷[M].柯象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3.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44,874,96,874.
管京敏(1996—),女,北京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级研究生。
本文为2021年度“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推动“五四精神”入脑入心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B004);本文为2020年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思政课程改革创新研究专项“提升‘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感染力的机制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2020YJG40)。本文为2020年北京工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升高校‘课程思政’增长点的机制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jg205239)。本文为北京工商大学2021年研究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逆全球化中坚定文化自信与战略定力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