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雨欣 吴琴华
【摘要】 《汉密尔顿》作为美国历史上一部现象级音乐剧,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青睐,在美国乃至全球的音乐剧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分别从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这两个主要方向,剖析美国音乐剧《汉密尔顿》运用文化创新,将嘻哈音乐融入重塑历史人物形象中,演员选择摆脱种族偏见,以及解构当时历史背景批判社会文明背后的性别歧视,为未来历史研究提供新媒介,同时为我国在本土背景下讲述中国本国名人故事,创作原创主旋律音乐剧,补充新的数据、理论以及参考依据。
【关键词】 《汉密尔顿》;文化创新;美国音乐剧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4-0083-02
项目来源:2018年度绍兴文理学院创新训练项目《从文化创新角度讲述名人故事——以美国音乐剧〈汉密尔顿〉为例》。
音乐剧是众多艺术门类中较为特殊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是集歌、舞和剧为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17世纪起,音乐剧就在欧洲乃至以后的美国得到高度繁荣发展,并且是艺术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种大众娱乐形式。《汉密尔顿》音乐剧在保留文本历史真实性的同时,从表现形式上对其中出现的特定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做出了破格大胆的改编,用开放与全新的角度重新诠释历史,抨击看似文明的社会背后的各种歧视。《汉密尔顿》中复杂枯燥的政治内容与趣味性共存,创新形式的音乐与人物完美契合,借批判社会现象以赞扬种族和性别平等思想。本文以《汉密尔顿》音乐剧为例进行研究分析,从文化创新的角度剖析其形式与内容。
一、文化创新表现
(一)以嘻哈重塑人物形象
人物唱段在音乐剧表演中,无论在戏剧任务上,还是在人物戏剧形象塑造上都给以很大的支持与推动。可以从该唱段的音乐风格、情绪、旋律特点、歌词意境等方面来判断人物的性格形象,判断该人物在剧中所担当的角色定位,以及该角色在这个唱段担任着什么样的戏剧任务[1]。嘻哈( hip-pop )文化中的三大元素为涂鸦、霹雳舞和说唱,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为说唱[2]。全剧几乎都采用嘻哈音乐的风格,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既有炫技的说唱,也有抒情感人的爵士慢歌,充分体现了嘻哈音乐的多样性。
主要人物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以及剧中女性亮点主角之一安吉丽卡·斯凯勒(Angelica Schuyler)多次灵活运用嘻哈旋律说唱改变叙事结构,使这些原只记录在纸上的历史人物得以存活在舞台上。
首先开幕曲《Alexander Hamilton》就抢先以配合第三人称的说唱叙述汉密尔顿的身份背景,后引入各个主要角色的入场,可以说这一开场曲即这部剧的主题曲就已经叙述了一整篇劇情的串联和人物交代,而贯穿这一曲目的复古节奏型鼓点使观众在短短的四分钟内随着旋律性较强,且变化多样的唱段构想出主人公汉密尔顿复杂、戏剧、饱受争议的一生,传达给我们的却不是颂扬,而是个人内心的矛盾和悲哀,创造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
由汉密尔顿的妻姐安吉丽卡·斯凯勒演绎的“Satisfied”作为本剧高潮曲目之一,精巧藏于野蛮,充满爆发力,是节奏最快的唱段,极其适合人物直抒胸臆,表达情绪。既塑造了安吉丽卡·斯凯勒这一具有思想独立、重视女性权利的女性,又同时使主人公汉密尔顿的角色更加鲜活,没有回避汉密尔顿人生中的污点即与妻姐之间的暧昧感情,展现他人生中的转折点与情感上的矛盾冲突,大大削减观众对伟人的疏离感。
剧中神来之笔就是两次国会辩论,将辩论那种剑拔弩张的冲突表露无遗,派系之间的矛盾与辩论时的态度碰撞纤毫毕现。作为财务卿,汉米尔顿与国务卿杰斐逊的辩论按理应该严谨有序,至少呈现在人们脑中的国会辩论大概是正襟危坐的两个党派各自提出观点据理说服对方。然而本剧词曲作者林-曼努尔·米兰达(Lin-Manuel Miranda)认为汉密尔顿是个有鲜明个性的人,充满攻击性的嘻哈说唱更符合人物性格——思维敏捷,为不为人知的事业奋斗、牺牲和奉献的精神。他不怕困难和任何阻力,敢于斗争,可是对不同意见,他也毫不容忍,不懂得妥协的重要性[3],而是急于证明自己的移民奋斗者形象。富有创新性的快嘴与旋律说唱将国会会议辩论那种充满着火药味,剑拔弩张的氛围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摆脱种族偏见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黑奴大批入伍参加战斗,有的甚至成为军官。他们为美国的独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虽然就其改变的根源而言是实用主义的结果,黑人依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4]。虽说汉密尔顿本人一直被质疑是否真正坚决反对奴隶制,但这一音乐剧的改编无疑令大众看到了新时代背景下种族平等的思想:从选角问题上讨论,《汉密尔顿》主要是采用“有色”演员来演绎这一段历史,绝大部分的百老汇音乐剧一般都启用白人担任主要角色,几乎不会出现非裔演员,也一直都因种族歧视饱受骂名。但《汉密尔顿》摆脱了种族偏见,全体演员均为拉美裔、非洲裔等少数族裔以及亚裔,仅有一名白人演员(乔治三世的扮演者),少数族裔在选角中争取话语权也体现了现代各种族的自由平等与过去歧视环境下的压迫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突破性别歧视
据一些学者的解读,几位女性角色饱满性格的描写使该剧实际上塑造了“历史上个性独特、强大真实的女性形象”[5]。剧中三位主要女性角色伊莱扎、安吉丽卡、玛利亚与男主角汉密尔顿关系紧密,按理说必定会沦为传统历史叙述中男性主角的附属者。而编剧米兰达则打破了这种惯例,令其成了剧中“最强大的叙述者”[5]。
阿诺德·罗高在他的书《致命的友谊: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亚伦·伯尔》中把伊莉莎·斯凯勒(Elise Schuyler)描述为“一位美丽、匀称、文雅的女士”[6],而全剧最亮眼的一幕,恰恰是她对丈夫出轨的咒骂。作为汉密尔顿的妻子,一个出身高贵家族的女性,一个被婚姻和家庭淹没多时的自我,选择了绝不原谅丈夫,烧毁两人间所有的信件,要把自己从历史中剥离。伊莱莎爆发出的心灵的自主和果敢决断与她在社会上被期待成为温顺忠诚的男权的附属者形成鲜明对比。米兰达对斯凯勒女士的看法是,她们是早期的女权主义者,她们对于自己的社会地位以及政治地位都有非常清楚的自知,同时也与现代女性独立的时代大背景契合。
二、启示
全球化使西方音乐剧在中国广泛传播,不同于本国民间流行的传统戏曲艺术模式,更加通俗化与娱乐化的音乐剧更加契合当代年轻人追求时尚的好奇心理。同时,国内也不乏有能力的导演与演员不断尝试创作原创音乐剧,例如2005年上映的《金沙》就将一段凄美的爱情描绘得尽善尽美,同时其深层的思维模式以及文化内涵俱是本土化的,自从《金沙》这一音乐剧揭开中国音乐剧原创的序幕后,后续的音乐剧也在逐渐探索一条中国音乐剧原创之路。
首先,各国观众的具体审美是不一致的,照搬西方音乐剧是典型 “媚外心理”的体现。作为一种舶来品,音乐剧实际上还是被西方主流思想所掌控的,所以中国原创音乐剧必须要坚持独立的思维理念,跳出西方主义的界定。中国音乐剧必须要有身份认同感,要对于西方音乐剧表现形式与本土文化底蕴的结合保持文化自觉与文化独立,这样才能创作出可持续发展的本土音乐剧。
其次,本国原创音乐剧要突破时代局限性,用现代的思维模式来描绘深层文化内涵,以人民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融入时代热点话题如平权主义等,同时也要符合本国人民的民族精神与伦理道德观念,使民族特色,时代精神与人民生活能够有机结合。
最后,我国对于历史名人尤其是有着丰功伟绩的人物有着崇敬的态度,对于他们所经历的人生经历也有一定的疏离与陌生感。中国原创音乐剧可以采用委婉流畅的流行或通俗民间曲调与观众建立感情联络,加入人物的人生转折点以及矛盾冲突点,加强对于音乐剧主角的带入感与认同感,也可以让观众对主人公所要表达的感情得到深刻的把握与体会,向大众展现伟大人物特有的感召力与吸引力,对广大青年起到理想的榜样作用。
三、结论
本文从形式与内容上的文化创新,分析了音乐剧《汉密尔顿》运用嘻哈音乐使历史人物形象生动,启用全少数种族演员,在重塑公众历史观的同时,使音乐剧在保留历史严谨性的情况下保持趣味性。同时,分析了以《汉密尔顿》为例的西方音乐剧对中国创作原创音乐剧的启示。各民族都有着独立又不相同的时代故事背景,本文的分析为我国在本土背景下创作原创主旋律音乐剧补充了新的数据、理论以及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陶攀.音乐剧《租》主要人物唱段对戏剧形象塑造的作用与启示[J].通俗歌曲,2017:95-96.
[2]张珺,嚴新明.从嘻哈文化透视美国族裔关系[J].当代青年研究,2015,000(006):96-102.
[3]司美丽.汉密尔顿传[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4]张莉娟.浅析美国黑人社会地位的变化历程及其根源[J].知识经济,2009,(07):159-160.
[5]Fulton, R. E. Back in the narrative: Hamilton as a model for women's history[DB/OL]. https://nursingclio.org/2016/05/24/back-in-the-narrative-hamilton-as-a-model-for-womens-history/ 2016-05-24.
[6]Rogow, A. A Fatal Friendship: Alexander Hamilton and Aaron Burr[M]. New York: Hill and Wang, 1998.
作者简介:
康雨欣,女,汉族,江苏泰州人,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8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西方文化。
吴琴华,女,汉族,浙江绍兴人,硕士,绍兴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