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璇,刘宇飞,樊英怡,裴晓华
1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北京 100029
2 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 北京 102400
乳腺癌是一种女性高发的恶性肿瘤,2018年全球数据表明,乳腺癌是导致患者死亡的第二大类癌症,其比例占癌症总死亡人数的11.6%[1]。我国数据显示,2015年有429.2万例乳腺癌新发病例,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约占全年肿瘤新发病例的15%[2]。现阶段西医对乳腺癌的辅助治疗手段丰富,包括内分泌治疗、化疗、靶向治疗等,但由于乳腺肿瘤具有异质性等特点,许多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如何延长患者生存期仍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问题。近年报道中药辅助乳腺癌治疗具有良好效果,本文归纳公开发表的有关中药干预治疗乳腺癌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检索 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以及VIP,搜集有关针灸治疗CIPN的期刊文献、学位论文及会议论文,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9月20日,检索语言限定为中文和英文。中文检索以“乳腺癌”“中医”“中药”为主题词,以“生存率”“临床”“随机对照”等为自由词检索;英文检索以“Breast Neoplasms”[Mesh]or “Medicine,Chinese Traditional”[Mesh]为主题词,以“decoction”“survival rate”为自由词检索,检索限定条件:“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humans”“clinical trial”。
2.1 纳入标准 ①研究类型:国内外公开发表的随机对照实验(RCT);②研究对象:经病理学或影像学证实的乳腺癌患者,临床分期不限;③干预措施:对照组干预措施为西医常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试验组干预措施为西医常规治疗联合中药治疗;④结局指标:3、5年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
2.2 排除标准 ①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②重复发表的文献。
由2名研究人员用同一自制的表格分别独立进行数据提取,并最终核对、统一提取结果。意见不一致处,则通过研究小组讨论加以判定。提取内容包括:研究的一般特征(第一作者、发表年份等)、研究对象信息(年龄、纳入例数等)、干预措施(具体治疗的药物、给药途径、剂量、频次、疗程等)、结局指标。
根据Cochrane手册5.1.0针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进行评价。
运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二分类数据采用比数比(OR)与95%置信区间(CI)作为疗效分析统计量。采用χ2检验分析各研究之间统计学异质性,无统计学异质性(P≥0.10,I2≤50%)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存在明显统计学异质性(P<0.10,I2>50%)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采用漏斗图评估和检测是否存在发表偏倚。
根据检索策略获得相关文献共774篇,剔除重复文献后剩余598篇,通过阅读题目及摘要初筛后剩余87篇,经过阅读全文复筛后,最终纳入16篇文献。
纳入的文献中共包括2379例,其中试验组1309例,对照组1070例。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纳入的 16 项研究中,6 项研究[4,9,11,16-18]说明了随机序列的产生方法;所有研究均未描述随机化隐藏方法;所有研究均未描述双盲法;2项研究[5,17]报告了失访或退出病例;所有研究均无报告偏倚。
4.1 5 年总生存率 5 项研究[9-11,13,15]报告了 5 年总生存率,Meta分析显示,经异质性检验P=0.14,I2=42%,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2.81,95%CI(1.96,4.04),对 总 体 效 应 进 行 假 设 检 验Z=5.60,P<0.00001,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1。
图1 中药干预对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meta分析
4.2 3 年总生存率 10 项研究[3,4,6,9,11-16]报 告 了 3年总生存率,Meta分析显示,经异质性检验P=0.34,I2=1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2.92,95%CI(2.12,4.01),对 总 体 效 应 进 行 假 设 检 验 Z=6.61,P<0.00001,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2。
图2 中药干预对患者3年总生存率的meta分析
4.3 5 年无病生存率 5 项研究[8,10,11,13,18]报告了 5年无病生存率,Meta分析显示,经异质性检验P=0.94,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1.97,95%CI(1.41,2.77),对 总 体 效 应 进 行 假 设 检 验 Z=3.93,P<0.0001,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3。
图3 中药干预对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的meta分析
4.4 3 年 无 病 生 存 率 7 项 研 究[3-6,11,13,17]报 告了3年无病生存率,Meta分析显示,经异质性检验P=0.38,I2=6%,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OR=3.35,95%CI(2.41,4.67),对 总 体 效 应 进 行 假 设 检 验Z=7.17,P<0.00001,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图4。
图4 中药干预对患者3年无病生存率的meta分析
各结局指标中,报道3年总生存率的研究个数多于10项,进行发表偏倚评估,可见分布的对称程度均较高,提示发表偏倚较小。见图5。
图5 纳入研究漏斗图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行为方式、饮食习惯等改变,环境污染等危险因素的增加,我国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19],同时生存率也不容乐观,数据显示我国女性乳腺癌5年相对生存率为73.0%[20],西医干预手段也逐渐显现了在乳腺癌治疗上的局限性。中药已被证实有着广泛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包括抑制肿瘤细胞增殖[21]、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22,23]、激活抗肿瘤免疫调节[24]、抑制肿瘤血管生成[25]等。在西医现有治疗手段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治疗,一定程度上可达到抑制肿瘤生长、预防复发转移、延长生存期等目的。
本研究共纳入16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表明,与单纯西医治疗相比,中药联合西医治疗能较好提高乳腺癌患者3年、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证实了中药在控制癌症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文献中试验组选用的中药剂型包括汤剂(圣和散、黄芪解毒汤等),注射液(消癌平、参附注射液),中成药(西黄丸、健脾益肾颗粒)等,但以汤剂居多,因其便于对药味及剂量加减应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理念指导下的灵活运用。本文研究结果的发表偏倚风险较小,一定程度增加了文章结论的真实性。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①文献中纳入患者的临床分期跨度较大;②纳入研究所用中药的治疗周期差异明显;③受西医治疗的影响,中药在综合治疗中所起的疗效仍难以量化。因此本研究Meta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仍需临床进一步验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