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雯,易海英,甘 斌,黄 杰
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期常见病,可引发脓毒症和脏器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新生儿死亡。据统计,发展中国家新生儿脓毒症发病率为179/10 000[1-3]。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受宫内感染、早产和营养状况不良等多种因素影响,自身免疫力低,对细菌感染局限力低,且早期感染隐匿,诊断难度较大[4-6]。血细菌培养虽是诊断脓毒症的金标准之一,但需5~7 d出结果,且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因此,寻找简便、准确评估新生儿脓毒症病情及预后的方法,对其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探讨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对新生儿脓毒症病情程度和预后评估价值,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0年6月孝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新生儿脓毒症127例的临床资料,均符合新生儿脓毒症诊断标准[7],并经血或体液培养确诊,临床资料完整,排除入院前予抗生素治疗和合并先天性代谢性或染色体疾病、先天性畸形、免疫缺陷患儿。127例中男68例,女59例;出生日龄3~28(13.77±5.13)d;胎龄36~41(38.23±1.13)周;出生体质量1830.88~5247.63(3537.91±870.91)g。临床表现:发热75例,呼吸困难24例,黄疸19例,寒战13例,抽搐7例和食欲缺乏6例。根据新生儿紧急生理评分Ⅱ(SNAPⅡ)[8]将新生儿脓毒症127例分为危重组(SNAPⅡ评分≥3分,69例)和非危重组(SNAPⅡ评分<3分,58例)两组。根据治疗后28 d预后情况将新生儿脓毒症127例分为死亡组(15例)和好转组(112例)两组。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及死亡组与好转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执行。
1.2治疗及检测方法 所有脓毒症新生儿入院后均予常规对症治疗,如机械通气、营养支持、心电监测和早期抗生素治疗,参考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敏感抗生素治疗。
采集所有脓毒症新生儿入院时和治疗后3 d静脉血,分离血清,使用天津冠嘉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LWC-36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PCT、IL-6和HMGB1,试剂盒由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观察指标 比较入院时危重组与非危重组及入院时和治疗后3 d死亡组与好转组血清PCT、IL-6和HMGB1,探讨入院时血清PCT、IL-6、HMGB1和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病情程度评估价值及治疗后3 d血清PCT、IL-6、HMGB1和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预后评估价值。
2.1危重组与非危重组血清PCT、IL-6和HMGB1比较 入院时,危重组血清PCT、IL-6和HMGB1高于非危重组(P<0.01),见表1。
表1 不同病情程度新生儿脓毒症两组入院时血清PCT、IL-6和HMGB1比较
2.2血清PCT、IL-6、HMGB1及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病情程度评估价值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清PCT、IL-6、HMGB1及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病情程度评估价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8、0.744、0.751和0.901,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病情程度评估价值最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7%和76.4%,见图1、表2。
图1 入院时血清PCT、IL-6、HMGB1及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病情程度评估价值的ROC曲线PCT为降钙素原,IL-6为白细胞介素-6,HMGB1为高迁移率族蛋白B1,ROC为受试者工作特征
表2 入院时血清PCT、IL-6、HMGB1及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病情程度评估价值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2.3死亡组与好转组血清PCT、IL-6和HMGB1比较 入院时,死亡组与好转组血清PCT、IL-6和HMGB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 d,死亡组血清PCT、IL-6和HMGB1高于好转组(P<0.01)。见表3。
表3 不同预后新生儿脓毒症两组入院时和治疗后3 d血清PCT、IL-6和HMGB1比较
2.4血清PCT、IL-6、HMGB1及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预后评估价值 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后3 d血清PCT、IL-6、HMGB1及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预后评估价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0、0.744、0.702和0.878,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预后评估价值最高,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6%和78.1%,见图2和表4。
图2 治疗后3 d血清PCT、IL-6、HMGB1及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预后评估价值的ROC曲线PCT为降钙素原,IL-6为白细胞介素-6,HMGB1为高迁移率族蛋白B1,ROC为受试者工作特征
表4 治疗后3 d血清PCT、IL-6、HMGB1及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预后评估价值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脓毒症为病原菌入侵血液循环并在其中定植释放毒素等,从而引起全身炎症反应,属于新生儿危重症,致死和致残率较高[9-12]。新生儿脓毒症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给诊断带来较大难度。
在围生期医学研究中,新生儿脓毒症的诊断与预后评估一直是重难点,由于血培养耗时较长,容易延误治疗时机,临床常选用快速、经济的血清学特异性指标弥补该缺点。PCT属于降钙素前肽,主要由甲状腺分泌,正常状态下血液浓度仅0.5 ng/ml,半衰期10 min;当细菌入侵机体时,释放的炎性因子及内毒素诱导PCT快速升高,而非细菌感染患者表现为PCT轻微升高或不升高[13-14]。本研究对脓毒症新生儿入院时和治疗后3 d静脉血进行分析,发现入院时危重组血清PCT高于非危重组,治疗后3 d死亡组血清PCT高于好转组,入院时血清PCT对新生儿脓毒症病情程度评估价值及治疗后3 d血清PCT对新生儿脓毒症预后评估价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8和0.740。提示血清PCT对新生儿脓毒症病情程度及预后评估均有一定价值。分析其原因为脓毒症病情越重,机体炎症反应越重,释放内毒素越多,诱导血清PCT快速升高。本研究不同预后脓毒症新生儿血清PCT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 d出现显著差异,分析与患儿个体差异有关,说明入院时血清PCT对新生儿脓毒症预后评估价值有限。
IL-6属于促炎因子,可诱导B淋巴细胞分泌抗体,也可促进其他炎性因子释放[15]。有研究发现脐带血中IL-6是预测胎膜早破新生儿出现脓毒症的敏感指标[16]。HMGB1也属于炎性标志物,有介导炎症反应的作用[17]。有研究证实HMGB1在肺部感染和脓毒症等炎性相关疾病中呈高表达[18]。本研究结果显示,入院时危重组血清IL-6和HMGB1高于非危重组,治疗后3 d死亡组血清IL-6和HMGB1高于好转组。分析其原因:①脓毒症患儿出现全身炎症反应,刺激外周细胞分泌IL-6;②在机体高炎症状态下活化巨核细胞被动释放HMGB1,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发挥其促炎效应。本研究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清PCT、IL-6和HMGB1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病情程度评估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901;治疗后3 d血清PCT、IL-6和HMGB1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预后评估价值最高,曲线下面积为0.878。由于本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在病例选取上存在一定偏倚,有待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血清PCT、IL-6和HMGB1在新生儿脓毒症病情程度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总之,危重或死亡脓毒症新生儿血清PCT、IL-6和HMGB1较高,血清PCT、IL-6和HMGB1三者联合对新生儿脓毒症病情程度和预后评估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