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雅琪
(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7)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加之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甚嚣尘上,我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国“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我国制造业发展被长期锁定在价值链低端环节,生产力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种立足于国内的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思想,与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所倡导的经济政策和经济思想不谋而合。本文结合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及相关的文献著作,希望能有所启发,从而更好地解读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
生产能力理论是李斯特经济学体系的核心。李斯特先在论述流行学派“交换价值”理论的缺陷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生产能力理论的必要性。李斯特认为,只关注财富本身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关注财富是如何产生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占有财富或交换价值,而是占有生产力,因为发展生产力不仅可以保有当下的财富,还可以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接着,李斯特又进一步阐明了生产能力的内涵。李斯特眼中的“生产能力”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个人生产能力、社会生产能力、自然生产能力和国家工具能力四种类型,这四种生产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发展制造业是获得生产能力的主要途径。从制造业对个人生产能力的影响来看,相比靠天吃饭的农业,制造业的发展对人们的技能水平和工作经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了个人自由意志和进取精神的培养及技能水平的提高。从制造业对社会生产能力的影响来看,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一国政治法律、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从制造业对自然生产能力的影响来看,制造业的建立大幅提升了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从制造业对国家工具能力的影响来看,制造业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分工,尤其是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划分;另一方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联合,使得农工商业的物质资本联合焕发出更大的活力。
贸易保护是李斯特经济学体系下发挥一国制造业力量、提升生产能力的主要手段和重要保障。李斯特所讲的贸易保护包括内外两个层面的措施。从内部环境来看,强大的德国封建贵族势力严重阻碍了德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导致德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相对滞后,此时亟须国家实现政治独立,并采取一定的干预手段为本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经济自由、政治民主、社会和谐、工业文化繁荣的内部环境。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法等先进国家向外输出大量价格低廉且质量较好的商品,这对于在落后的社会经济土壤中刚刚诞生的德国民族工业来说,简直是毁灭性的打击。为了保护本国民族工业,德国政府必须对外实施关税保护,这种贸易保护虽然会在短期内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但是从长期来看,它迫使本国建立自己独立的制造业体系,从而在此过程中获得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最终不仅降低了国内制成品价格,提高了人们生活福利水平,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外部力量增长转变为依靠内部力量增长,真正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繁荣富强。
作为指导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济学说,李斯特经济学对19世纪后期的德国、美国以及19世纪末的俄国、意大利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全球价值链的逐渐形成,欠发达国家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与李斯特所处的时代环境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李斯特经济学中所蕴含的基本思想对当今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只是其中的具体内涵需要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指导新形势下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
李斯特经济学所倡导的生产能力理论对当今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关于发展生产能力的对象由李斯特所处时代的总体制造业转变为全球价值链分工时代的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在李斯特所处的年代,一国制造业得到发展便象征着该国社会生产能力的提升,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分工越发专业化和精细化,价值链逐渐在全球各个国家之间分解。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非核心业务外包的形式,将制造、加工等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逐渐转移到欠发达国家,自己则从事研发、设计、销售等价值链高端的经济活动,并从中攫取高额利润。欠发达国家为了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只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从事一些组装加工、简单零部件生产等价值链底端环节的经济活动,仅能获得微薄的利润,长此以往会陷入贫困化增长的地步。由此可见,在当今世界各国普遍进入工业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只强调发展制造业已无法准确地描述一国生产能力发展的需要,不论是传统的纺织工业还是新兴的通信技术行业,其价值链底端的加工组装环节都是低技能的劳动密集型经济活动,必须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广大发展中国家仍需以生产能力发展为指导,但要注重发展本国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环节的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良性循环。
从李斯特经济学倡导的贸易保护手段来看,对内通过辅助性干预措施为本国企业创造一个统一稳定的国内环境,对外通过积极的干预手段(即关税保护)增强本国民族企业的竞争力,这内外两个层面的保护措施十分重要。不过,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严格管制外资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在李斯特所处的时代,英法等先进工业国家垄断海外市场的主要方式是出口价格低廉、质量较高的制成品到欠发达国家,从而排挤欠发达国家的民族工业,对此,李斯特给出的工业化发展对策是实施关税保护。但如今,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绕过关税壁垒,从而直接控制欠发达国家的内部实体经济,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关税保护手段已无法对本国产业实施有效保护。因此,欠发达国家需实行有效的政府干预,在实施关税保护的基础上严格管控外国直接投资,保护本国高端制造业及新兴技术产业。
李斯特经济学的当代价值启示欠发达国家要依靠政府的干预手段,保护和扶持本国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环节的经济活动,从而真正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实现依靠经济内生力量的高质量发展。然而,中国30多年的经济发展模式却从根本上与李斯特主义的国家致富原则相违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遵循着比较优势原则和自由贸易原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并大量引进外资,形成了“大进大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虽然在早期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发展由此被长期锁定在加工组装、低技术产品生产的全球价值链底端环节,给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带来了诸多难题。
从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发展被长期锁定在那些低附加值、低技术壁垒、几乎没有创新窗口的价值链低端环节,而那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壁垒的价值链高端环节则被发达国家垄断。不论是传统产业,还是高新技术产业,我国制造业发展都存在着核心技术缺失的问题。从我国大量引进外资的角度来看,大量外资涌入我国高端制造业的价值链低端环节,使得原本具有一定技术能力的企业沦为发达国家的加工厂和组装厂,导致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出现低技术化倾向,甚至引发产业空心化问题。虽然近年来在高技术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产品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较大比重,高端产业低端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从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角度来看,大量企业在出口补贴的诱惑下放弃自主研发核心技术的“苦差事”,转而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并以低价出口,造成了低技能劳动力产品出口的大量过剩。低端产品的大量过剩一方面造成了企业之间竞相削价的恶性竞争,给海外消费者创造福利的同时却使得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另一方面使得我国不得不继续推行自由贸易以在世界市场上寻求产品出路、化解产能过剩,导致我国在出口低端产品的低端经济发展道路上越陷越深。从我国大量引进外资的角度来看,外国资本大量流入我国市场并投资于我国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严重挤占了国内资本在这方面的生存空间,使得国内资本大量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中游离出来,转身投资于生产周期短但收益回报快的产业,如煤炭、钢铁、水泥等重化工业,这既造成低端产能的大量过剩,又造成能源的大量枯竭。
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防止贸易顺差过大,我国采取市场换技术战略,这无疑是将我国价值链高端产品市场拱手让给了发达国家,高端产品市场自主权的丧失,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端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进程。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价值链高端环节所掌握的技术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若没有一个稳定的国内市场为价值链高端产品提供支撑和保障,在世界市场自由竞争的条件下,我国的高端产品很难占领国际市场。我国幅员辽阔,广阔的国内市场是我国发展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巨大优势,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国内市场,保护和扶持国内价值链高端的发展。
以新自由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给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了诸多弊端。此时,运用李斯特经济思想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的难题就显得十分必要。基于李斯特的国家致富原则,并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本文提出以下建议:我国应由依靠外部力量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内生力量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将更多的政策导向和经济资源转向国内市场,通过有效的政府干预手段保护和扶持我国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环节的经济活动,驱动我国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要构建起本国独立强大的制造业体系,必须调整政策导向,逐步取消出口退税并实施外资管控政策。20世纪末以来,一系列出口退税政策和对外商出台的超国民待遇政策使我国面向内需的制造业企业饱受排挤之苦,竞争力严重下降。因此,我国应逐步取消出口退税及超国民待遇政策,将政策优惠及保护的对象转向面向国内市场的生产者,尤其是那些能够产生创新技术外溢效应和经济协同效应的制造业价值链高端的活动环节,将原本大量补贴外国消费者和商人的财政支出投入国内制造业升级的创新研发和再生产之中,使原本输送到国外的实际经济资源转化为提高我国高端制造业水平的动力,推动我国独立制造业体系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要促进我国制造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必须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领域的主导作用,加快构建新型国家创新体系。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产业,我国必须牢牢掌握核心技术,防止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造成我国产业空心化问题。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推动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加快构建引领高科技创新的政府管理机构,促进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高效聚集,集中社会主义力量协同突破重大核心技术,运用先进制造业技术发展高端产业并改造传统产业,促进我国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我国政府要采取积极的干预手段保护国内高端市场,确保本土企业在价值链高端环节的经济活动中占有足够的市场份额。一方面,要对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制成品采取进口替代战略,通过实施高额关税限制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与制成品进入国内市场,为本土高端企业的创新发展预留出发展空间。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政府购买法,为本土高端企业提供稳定可靠的市场需求。此外,还需要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改变地方政府竞相引进外资而造成的外商借机垄断、分割中国市场现象,不断加强中央政府统一国内市场的主导权,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的形成与发展,为高端民族制造业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