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玥
(重庆能投资产运营有限公司,重庆 400060)
许多企业在融资时会首先选择供应链融资模式。相比其他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具有巨大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主要存在特殊的风险、授信提供和偿还方面。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很多企业都面对融资难的问题,企业单靠自身实力无法获得融资或偿还融资,因此,企业采用供应链融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融资难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注重风险的防控。
供应链融资是将整个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相关的上下游企业联系到一起,通过分析各个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和行业特点,制定一套整体金融解决方案,让企业能够享受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不仅可以保证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顺利获得融资,也能让提供融资的单位减少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相关企业的竞争实力。供应链融资的常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应收账款融资。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上游供应商对核心企业具备的应收账款提供融资,可以短时间内解决核心企业的资金问题,为核心企业提供发展动力,并为相关企业发展提供稳定支持,此外,还能使供应链中自上而下的资金注入方向更加明确。第二,保兑仓融资。由金融机构对供应链的中下游企业的预付款项提供融资,一般会引进第三方物流机构,对产生的货物交易进行实时监管,避免上下游企业为了获取资金而伪造交易内容。第三,融通仓融资。金融机构接受核心企业的担保,在物流企业的监管下,接受中小企业提供的动产进行抵押获取融资。
首先,两种融资模式的考查侧重点不同。一般的金融机构开展融资业务更关注申请融资的企业的经营状况,所以在考察时会以该企业的生产情况、经营情况、市场占有情况等作为重点。但是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更关心核心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的货权、债权等权利性资产情况,在考察时的重点也是将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客户列为一个整体提供融资。这意味着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有更广阔的选择范围,不再是考察单一的授信主体,而是将整个供应链涉及的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考察重点倾向于核心企业及其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是否紧密、稳定。
其次,两种融资模式下的经营主体偿还授信融资的渠道不同。一般融资模式下,经营主体依靠营业利润偿还融资,但因为其资产存在动态变化,所以金融机构难以对其进行全过程监管。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一般是针对某一笔交易进行管理,也就是说,核心企业达成一笔交易,金融机构就提供一笔融资,然后企业偿还一笔授信,属于自贷自偿的授信模式。这样一来,授信过程比较稳定、真实,不容易出现风险,而且具备可追溯性,允许金融机构实施动态监管。
最后,两种融资模式的风险特征不同。一般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开展融资业务产生的偿债风险取决于企业本身的经营风险,风险产生比较单一。但供应链融资模式下,融资业务涉及整个供应链条,所以核心企业、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都可能给金融机构带来风险,并且风险会随着内部运作模式的不同而扩大,风险来源也具有多样性。
整个供应链中的企业是否真实存在,产生的交易是否真实,决定着金融机构是否为企业提供融资,也决定着核心企业所在的供应链能否实现稳定持续发展。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核心企业注入资金建立在供应链整体供需关系的真实性以及贷款自偿特点的基础上,所以如果交易本身的真实性受到质疑,就会给金融机构带来不可预估的风险。
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一般会选择供应链中的大型企业作为核心企业为其提供融资,而不考虑上游供应商以及下游客户这些中小企业。可以说,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本质就是将处于链条中心的核心企业的授信等级联合上下游企业当作整体看待,这样能够直接提升上下游企业的授信等级。对金融机构来说,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的信用成为一个整体,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核心企业的信用出现风险,就会延伸到上下游企业,对供应链整体造成威胁。
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在考察时会将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客户列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考察重点倾向于核心企业及其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关系是否紧密、稳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本身之间的信用是维持这种关系的关键,所以如果上下游企业的关系不再像过去一样稳定、紧密,那么会直接导致金融机构的授信风险增加。供应链中企业的整体信用降低是金融机构风险产生的重要来源,这一点也是供应链融资模式的重要不足。
企业在融资时需要慎重选择供应链融资模式,遵循相应的原则进行选择。第一,保证融资成本最小化。融资成本是企业获得资金所付出的费用,这对于融资效率有很大影响。所以企业需要分析自身的发展现状,预测融资资金产生的预期收益,并保证这个预期收益超过支出的成本。第二,合理确定融资规模。融资规模要与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规模相挂钩,确保融资规模在企业可承担的债务风险范围内。企业需要根据需求的资金量以及融资成本的难易程度确定融资规模。第三,防止企业控制权出现变化。如果企业控制权出现变化,会影响到企业内部经营和管理工作,造成利润分流,给股东权益带来损失。
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核心企业是授信主体,但通常核心企业所处的行业具有特殊性,在管理方式上与上下游企业有一些区别。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市场领域,上下游企业更依赖市场控制购销行为,这意味着上下游企业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定。而稳定的供应链关系是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基础,所以在这种情况不,企业不适宜选择供应链融资模式。对此,金融机构需要提高融资准入门槛,完善市场准入机制。金融机构需要将急需融资的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起来进行信用考察,谨慎评估他们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建立严格的择优、进场和退场机制。核心企业需要提供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可靠的交易证明,证明整个链条中的交易关系具有稳定性。
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为了从一开始就能够实现风险规避目标,保证整个供应链中的交易行为受第三方机构的监管,金融机构需要与专业的监管机构之间展开合作,建立起科学的授信管理模式,确定合理的业务流程,保证与供应链融资需求相适应。金融机构可以让第三方机构进入风险高、专业性弱、难以在短时间内介入的业务环节,以降低可能出现的风险,如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对供应链中货物的流动进行动态监管,保证金融机构可以掌握交易物货权和实体的转移动向。另外,金融机构也可以与一些电商平台、政府扶持的企业担保部门等展开合作,建立风险补偿金机制,增加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控制途径,这样一来,即使金融机构在短时间内无法回收融资,也能用风险基金垫付,采取相关的追偿措施。
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更关注核心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的这一个整体,考察三者之间是否形成了物流和资金方面的紧密高效的结合关系。对此,授信机构可以针对供应链运转环节中的实体转移、现金流等进行实时控制,强化跟踪管理,加强对授信风险的跟踪监控。金融机构要确定资金流动与货物流转相匹配,并对供应链中的现金流(即还款来源)进行科学控制,从而从根本上保证融资业务的自偿性。
供应链融资模式的应用需要企业建立专业的融资队伍。企业需要适当扩大规模,保证融资人员的专业性。企业要建立配套的人才聘用、考核和激励制度,科学调整薪资待遇和福利以及优化工作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人才,要求这些人才全面了解供应链融资和运营知识,以及上下游企业的运营情况。
现代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在融资时可以应用供应链融资模式,如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保兑仓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等。同时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存在一些风险,需要企业和金融机构给予更多关注,做好风险防范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