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界
(彭州市卫生健康局,四川 成都 611930)
随着医疗水平的逐步提升,医疗制度的日趋完善,对当前基层医疗机构的绩效考核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改革绩效考核管理制度、寻找科学的改革方案,实现绩效考核管理机制的优化已经刻不容缓。当前我国医疗体系涉及的下级部门和管理部门众多,这就要求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结合工作时间、岗位和任务的不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合理进行考核,保证考核过程和结果的公平公正。
基层医疗机构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考核机制设置得不完善。一些单位的考核多由上级对下级,部门领导对员工进行考核评价,全面性不足,主体过于单一,这样难以保证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同时个别员工为确保自己能获得优秀的考核结果,刻意讨好领导,导致机构中出现不良风气。除此之外,还存在考核方式过于行政化,制度要求不明确,考核标准不科学等问题。
基层医疗机构需要设置专业职能部门管理绩效考核工作,但实际这项工作多由人事部门负责,缺乏专门的绩效考核管理机构。哪怕设置了考核机构,工作人员也多由其他部门的人员兼任,不能专职负责绩效考核工作。工作人员缺乏理论知识,技能水平不足,绩效考核指标认识不清晰,会直接影响到考核的实效性。工作人员组成结构单一,则不利于对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比如个别人员可能会滥用职权,影响被考核人员的评价结果,难以保证准确和公平。
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对于考核制度的认识不足,了解不够深入,无法将其与单位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也就难以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机构在制定考核指标时,没有考虑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实际工作情况,单纯模仿借鉴其他单位的考核制度,导致实际的考核指标不适用、不精细、覆盖面不广,难以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无法体现出公平性。
基层医疗机构不重视对绩效考核结果的利用,难以发挥出其本身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比如个别员工缺勤较多,其考核结果虽不理想,但却并未受到实际处罚;个别员工努力工作、业绩优秀,也没有得到相应的奖励。因此导致绩效考核工作只流于形式,没有产生实际的管理效果。
对于上述问题,基层医疗机构需要重新优化绩效考核体系,需要对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关注:一是科学合理设定考核指标,要依据单位实际工作情况设计考核指标,使其规定明确且可行性强。二是合理使用层次分析法,明确岗位、工作内容等在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权重。三是明确考核主体。将机构内所有人员都纳入考核体系,这样才能提升机构的整体绩效。四是妥善运用考核结果。制定科学的医疗考核标准,严格遵循标准进行绩效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来划分薪酬分配等级,保证每位员工的合法权益。
基层医疗机构要科学确定考核指标,坚持分类考核原则,针对不同岗位的人才队伍情况,结合各个部门和岗位的特点与自身的功能定位、发展规划制定考核指标,实现分类考核。根据岗位设置和岗位评分的操作,借助定岗定编的方法,确定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具体人数,然后抽选出不同岗位的员工代表,根据风险程度、技术难度、劳动强度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对每个岗位和所属科室的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确定出各个岗位的“岗位系数”,将之与岗位人数结合,以此为基础来计算各个科室的绩效得分。同时,参照当地人社局、财政局核定的年度绩效工资水平,在这个范围内核定绩效工资总量,优化绩效薪酬结构,合理安排基础性与奖励性的绩效工资,并合理分配月度与年终奖的比例,从而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基层医疗机构中,考核主体的确定是一项重要任务,常见的考核方式有三:一是上级考核。在机构中最直接的考核方法就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应用也最为普遍。因为上级领导一般都对员工的工作表现有全面的掌握,同时也肩负对管理下级员工的责任。所以上级考核在绩效考核工作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评价结果也具备较强的参考意义。二是同级考核,即由同一个机构内的其他同事进行考核。同事作为日常工作伙伴,对于员工的行为表现、工作情况掌握比较充分,相互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可以客观且真实对员工进行考核评价。三是自我考核。是由被考核的员工自己进行反思和评价,由员工自己按照给出的考核标准,对照自身的行为表现进行考核。这样能够促使员工及时发现并改进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可以提升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自我约束意识。
绩效考核周期的确定也是一项重点内容。如果周期较长,员工会逐渐遗忘考核结果,无法发挥其激励约束作用;如果周期较短,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会导致考核人员难以有效处理考核过程和得出准确的结果,也无法发挥考核作用。所以基层医疗机构需要确定科学的考核周期,一般来讲,可以设置月度、季度以及年度考核,对于某些特殊的业务内容也可以增加独立考核。机构还需要结合具体业务情况和工作进展,灵活调整考核周期。如果在某个时间段内,机构的整体工作效率及质量不高,就可以选择实施针对性的考核活动,借此审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和修正,从而改善整体的工作状态。
绩效考核管理的目的是进一步发挥其激励和约束作用,对此,基层医疗机构需要在绩效考核结果的基础上,联系当前的工作情况,积极借助“平衡计分卡”等方法进行绩效管理工作。比如将每个科室的总分设定为100分,并分别设置细节不同的25个指标,评价维度选择“医疗效率”“医疗质量”“服务效果”“成本管控”四个方面,对各项工作进行综合考核。对于得分符合标准的科室,进行奖励;对得分超标的科室,加大奖励力度;对于得分不符合标准的科室,进行处罚,从而强化激励与约束作用。主管部门还要定期编写《绩效考核分析报告》,公开绩效评分标准、奖惩标准以及考核结果等,保证整个绩效考核工作的透明性和公开性。
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建立起目标导向机制,将年度工作目标细化成考核指标,然后传达到各个科室,并为每个科室都制定具体的目标,从而提升运营效率。同时机构要强化责任管理,成立专门负责绩效管理的工作小组,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归属,并由小组负责具体改革方案的实施、修订与变更,完成各项指标的统计和评价工作,为改革工作的落实奠定基础。
基层医疗机构要有统筹兼顾的意识,借助目标过程管理考核机制进行动态管理。从年度预算控制工作入手,多维度、多方面、多层次对各个科室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对于特殊岗位、紧缺岗位、社区岗位上的人才,给予专项奖励;将奖励性与基础性的绩效工资相结合,并适当向关键紧缺岗位倾斜,保证紧缺岗位及社区人才队伍的稳定。机构要坚持“同工同酬”,对于不同编制、不同性质的岗位薪酬,要保证公平性,比如技术岗和行政岗,不能有太大差别。基层医疗机构要重视薪酬制度的科学性,加强对于绩效考核和薪酬制度落实情况的动态监管,监督各部门考核分配情况,对不适应机构实际情况、不满足员工需求的考核分配方式进行调整优化和革新,增强考核工作的规范性。
在新医改形势下,基层医疗机构纷纷进行体制改革,以发挥出管理的价值,其中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的重点。虽然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都在推进这项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机构进一步明确卫生部门的要求,根据机构实际运营情况,有效做好绩效考核管理制度的改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