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勇/江苏省镇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江苏省镇江市农业农村系统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三农工作的主旋律、新动能、总目标,勇于争先、团结拼搏、接续奋斗,为建设现代化新镇江贡献三农力量。
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在“亚夫精神”的感召引领下,扛起了新时代三农人的使命担当,先后创成一批“国字头”荣誉:赵亚夫获评“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句容天王镇、丹徒宝堰镇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句容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共建先行县”等。
精心谋划三农发展布局,方向更清晰。一是党建引领作用发挥显著。聚力打造“党旗飘红·‘镇’兴三农”党建品牌,抓好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区域党建联建行动、解决“小切口”问题服务大民生、筹办“乡村‘镇’兴·亚夫讲堂”等活动,用党建工作创新带动引领乡村振兴,实现抓党建和抓业务的“双促进双提升”。二是农业绿色发展路径清晰。以省市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建设为抓手,以提升亚夫科技服务团服务能效为手段,在全省示范推广“戴庄经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三是金融资源倾斜乡村振兴导向鲜明。加速激活农村金融,推动财政金融助力贷产品合作协议签订、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点提质增效、整村授信等工作。截至8月,发布三批融资需求项目211个、近9.1亿元融资需求,前两批已落实贷款4.1亿余元。
精准推进三农发展重点,动力更澎湃。一是农村综合改革进展顺畅。大力推进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制度改革,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回头看”,2021年上半年全市各地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成交量5268个,成交金额4.16亿元,成交量位列全省第五。二是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建设提升明显。聚焦稳产保供、要害工程、绿色发展、产业融合、乡村建设五大领域,统筹推进农业企业培育和项目招引,建立了专班推进机制、领导挂钩机制、调度机制等。截至2021年8月底,全市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共69个,总投资121.2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8.49亿元,已完成投资44.17亿元。三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提速。加大乡村产业招引力度,多措并举吸引各类资本投资落户。全市已招引0.1亿元以上乡村产业项目64个,投资总额69.2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30.7%。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上半年休闲农业综合收入11.67亿元,游客接待量710万人次,均高于2020年同期水平。农业品牌建设力度持续加大。
精细落实三农发展要求,步伐更扎实。一是抗疫助销农产品影响广泛。坚持一手抓防疫抗灾,一手抓稳产助销。开展抗疫助销农产品和抗疫赋能名品牌“我为农民办实事”双扶双促行动,努力在危机中抢抓新市场、在创新中开拓新模式、在抗疫中赋能名品牌,把“丁庄葡萄”等一批地方农产品品牌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传得更远。二是农业稳产保供推进扎实。上半年,全市夏粮生产播种面积72.2万亩,总产24.3万吨,实现了“面积增、总产增”的双增局面。建成验收高标准农田4.3万亩,生猪存栏20.22万头、出栏15.34万头,蔬菜总产量58.8万吨,果品产量4.64万吨,均高于2020年同期水平。三是长江禁渔执法有力。构建信息化监控平台,建立全链条机制与跨水域联合执法机制,长江流域禁捕水域网格化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水上严防死守、岸上严阵以待、市场严查重处的监管合力。四是农机装备支撑作用明显。承担市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链部分专班工作,成立全省首家市级智能农机装备产业联盟。推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丹阳、句容各建成1家省级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五是安全生产防线构筑牢固。深入基层一线、企业和工地等,组织开展全覆盖、拉网式的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全面推行隐患清单和整改清单管理。
精致追求三农发展品质,措施更有力。一是人才队伍建设出彩。推进人才“镇”兴计划,加强校地合作,举办“青春振农——在镇高校大学生暑期为农服务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扎根三农,增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二是作风建设严明。成立局调度推进办公室,督促推进重难点工作的落实。三是宣传工作更给力。抓好对外媒体交流和金色田野镇江三农微信公众号运营。
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求解乡村振兴之路的根本,是应变局、开新局的“重中之重”,是牵动三农改革发展的“压舱石”。
谋划大棋局,开启三农发展新征程。针对当前乡村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够强、村集体收入提升不够快等问题,切实运用一线工作法,构建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加强调研、多听取农民呼声、多采取务实举措,把难事解决在田间地头、企业车间,提高农民群众获得感。
开拓大视野,奠定三农发展新格局。要有创新发散思维,突破工作路径惯性依赖,善于在历史大局、现实全局、未来新局中考量定位三农工作,找到我们需要重点攻破的“点、线、面”。在点上突破、线上连贯、面上推进,协调发力,在放大戴庄经验示范效应、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农村重点领域改革等方面创新作为。
启动大引擎,书写三农发展新质感。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一体化推进“五大振兴”,全面提升三农工作的温度和质感。增强同农民的感情,整合优化全市农业农村系统的资源,各项工作努力在全省争先晋位,在全国锻造更多的镇江经验、镇江成果。
聚焦指标任务,以更实举措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一要心中有数。对照高质量发展涉农考核指标,研究差距是什么、有多大,既要纵向比、也要横向比。二要手里有招。强化对指标任务的督促指导,对完成较好的指标,要鼓劲加压、能超则超;对完成较差的指标,要深入调研、综合施策、紧追快赶。三要肩上有责。强化市委农办统筹协调、督查考核等职能,坚持指标月调度制度,进行工作通报,建立约谈机制,加强考核结果运用,确保完成各项指标任务。夯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以乡村振兴“书记领航”项目为抓手,解决乡村振兴考核指标推进中的痛点难点。
聚焦“三项重点”,以更高标准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一是持之以恒放大“戴庄经验”示范效应。加快推进12个省市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建设,组织遴选第二批市级生态循环农业试点村,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打造一批样板村,集成一批适宜推广的技术模式,把科技和人才的力量持续导入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中。提升亚夫科技服务团服务能效,组织专家进村入户。持续提升“赵亚夫”品牌影响力,开通亚夫热线、开设亚夫讲堂、筹建亚夫学院。二是久久为功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在努力做好部、省农村改革试点任务落地“后半篇文章”的同时,推进“一处站一重点,一市(区)局一改革”任务落实。持续巩固和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动农村产权交易平台线上交易功能全覆盖。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用地建房联审联办“一个窗口”受理试点。探索开展闲置宅基地、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激活乡村土地资源。扎实开展“一市区一示范”,指导丹阳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句容现代农业高新区等建设。三是循序渐进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参照工业园的发展模式,提档升级农业园区,积极开展小分队招商,持续掀起招商引资热潮。将农产品品牌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市级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加大农产品品牌建设政策扶持力度,打造镇江市级区域公用品牌。重点围绕优质粮油、应时鲜果、高档茶叶、特色渔业等镇江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知名农产品品牌。宣传推介特色乡村游、精品民宿游等,扩大休闲农业的影响力。
聚焦“三个弱项”,以更大力度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一要提升农业农村重大项目实施水平。借鉴先进地区做法,分产业建好项目储备库。通过网络招商、中介招商、专场招商等多种形式,多举措吸引各类资本投资乡村产业。加快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完善项目开工条件,努力形成在手洽谈一批、储备发布一批、签约落实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建成见效一批的农业项目建设局面。构建起“一个项目、一个推进工作组、一套推进方案”的“1+1+1”全程服务机制。二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做实“书记领航”项目,开展富民强村帮促行动和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行动,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更大力度推进共同富裕。坚持因地制宜、农民主体,落实好“六个一”(一名市领导挂、一名机关干部领、一个机关部门帮、一个服务团队助、一家优质企业带、一组金融资源推)挂钩帮促机制,依托镇村资源禀赋,探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三要加强三农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育并重”,谋划出台乡村版人才“镇兴”计划,着力营造尊重人才、成就人才的良好氛围。锻造一支“一懂两爱三过硬”(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三农干部队伍,发挥农业农村系统各年龄段干部的优势,推进老中青三代结对帮带。
聚焦当前工作,以更强担当推进三农高质量发展。一是抓好安全生产。在涉农重点领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落实落细安全防范措施,坚持风险隐患排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不留盲区,确保隐患见底、措施到底、整改彻底。二是稳定粮食生产和生猪产能恢复。树立“防灾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收”理念,千方百计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95万吨以上。克服“猪周期”下行影响,指导大型养猪企业合理安排生产,确保全市年末生猪存栏21万头以上。年均建设高标准农田4万亩。三是抓好长江禁渔。压实压细沿江各地属地监管巡护职责,健全护渔网格化管理,加大“人防+技防+机防”投入,实现监控全覆盖、监管全天候、执法全链条。四是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立健全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深入开展村庄清洁和美化行动。加大村庄环境常态化暗访力度,及时发现并消除问题隐患。五是推进金融助力乡村振兴。健全完善金融需求对接落实月通报制度,做到月月跟踪推进。定期向金融机构推荐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需求情况,协调金融机构与经营主体对接,打通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