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宁丽
惠民县财政局 山东惠民 251700
惠民县隶属山东省滨州市,地处鲁西北平原,属环渤海经济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三大经济区结合部,全县版图面积1360平方公里,下辖12个镇,3个街道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118个行政村,拥有65万人口,是山东省20个财政直管县之一。但是,惠民县经济基础薄弱,财政总量偏小的现状导致财政整体收支矛盾加大,城乡居民收入偏低,目前是全省重点扶持的财政困难县。因此,加快惠民县域经济发展,对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惠民县赶超发展任重而道远。
惠民县的县域经济发展,与全省、全市的其他县区相比较,还存在着经济总量较小,税源匮乏等现状。惠民县县域经济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工业经济落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民营经济起步较晚,经济的落后首先反映在财政收入总量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
(1)税源支撑弱,财政收入低。从税源情况看,惠民县财政收入缺乏骨干税源支撑,年纳税额过千万的企业不足十家,收入来源非常不稳定。新兴的新型铝型材加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刚进入回报期,有的还未进入回报期,税收支撑作用还不明显;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化纤绳网等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下滑较快。近几年来,我县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主要依靠商贸企业、交通运输企业以及“用废企业”的拉动作用。这些企业为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注册更新较快,难以形成稳定税源,造成财政收入总量提升较慢的局面[1]。财政收入总量占全市财政收入比重始终排在倒数第二名,仅仅高于阳信县。
(2)土地收益低。按正常情况来看,政府在基金财政预算中最大的收益是土地出让收入。惠民县土地出让收入金额较大,但是征收成本非常高,剔除上缴的新增费、管理费及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国家规定必须计提的基金后,土地出让基金没有净收益,政府净收益较低。
现在世界各国通常把各种产业划分为三大类: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通常的三次产业是联合国使用的分类方法:第一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采掘业、建筑业和公共工程、上下水道、煤气、卫生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金融、保险、不动产业、运输、通讯业、服务业及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惠民县近三年的三产结构是,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4.62亿元,三产结构为18.36∶40.18∶41.46;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2亿元,三产结构为18.07∶40.09∶41.84。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亿元,三产结构为:18.2∶38.9∶42.9。总体上看,三产服务业比重逐年提高。但是,从总量上看,服务业发展慢,产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科学配置各项财政资源的分配权、管理权、使用权、监督权、问责权,是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的根本所在。财权与事权的明确划分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工作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基本沿袭了1993年以前的划分格局,存在着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规范的诸多问题,这种格局造成目前中央本级支出只占15%,地方实际支出占到85%,中央通过大量转移支付对地方进行补助,客观上影响地方政府的自主性。以2013年为例,全国12.9万亿财政资金接近50%被集中到中央财政,然而所有中央部门支出总额只占总收入的10%左右,其余90%的资金都是由地方政府及其公共机构花出去的。鉴于此,要么由中央与省级财政承担更多的公共服务支出责任,要么赋予县域相应的财权,否则,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2]。
2.1.1 发展龙头农业项目
(1)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完善扶持政策,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全力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在培育壮大现有农业龙头基础上,按照建设规划,筛选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加大宣传推介,吸引有实力的经营主体参与示范区建设。
(2)抓好土地流转壮大产业规模。以规模经营为导向,加快土地流转步伐,重点扶持一批种植养殖专业村、专业户,通过典型示范,形成规模生产。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引导经营主体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等方式,理顺利益联结机制,吸引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大力开展高效循环经济示范园、设施农业园区、蔬菜种植基地、养殖小区和养殖基地的建设,突出示范引导[3]。
(3)强化项目整合力度。加快实施魏集镇3万亩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壮大、农业生产创造良好环境。加大项目整合力度,对财政、水利、开发等有关部门的涉农项目,捆绑使用,集中、优先向新发展的规模化项目投入,尽快改造提升建设一批“高端、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精品园区。
(4)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在实行标准化生产的基础上,新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20个,建立健全基地、企业、市场质量安全检测追溯体系,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质量安全监管。
2.1.2 发挥苗博会积聚效应
惠民苗木产业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全国知名的白蜡、国槐之乡。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五届黄河三角洲(滨州·惠民)绿化苗木博览会。
(1)把苗博会打造成惠民走向全国的平台。黄河三角洲惠民苗木大市场是2011年10月建成的实体市场。该市场成为一个集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于一体的苗木营销服务中心。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市场已经成为当地苗木买卖的重要周转站和集散地,年交易额10亿元以上。2012年以来,惠民县成功举办了四届黄河三角洲(滨州·惠民)绿化苗木博览会,苗博会各项成效连年提升。随着产业发展,当地经纪人队伍不断扩大,全县经纪人数量超过2200人,数量庞大的经纪人队伍足迹遍及全国各地,形成了惠民苗木“买全国、卖全国”的蓬勃态势。进一步扩大了惠民县、滨州市乃至山东省的绿化苗木知名度,提高了苗木产业发展水平,更好地为全国提供优质苗源,从而带来更多、更长久的投资合作机会[4]。
(2)把苗博会打造成促进林业转型升级的平台。惠民县作为滨州市林木种苗产业的主战场,大力发展生态高效林业,加快推进城镇绿化,改善市场体系,有力地推动了林木种苗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发挥苗博会的积聚效应,为加快推进林业发展,建设生态山东、美丽山东贡献力量。
2.2.1 培育壮大新型产业
自主创新是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动力和重要途径,是促进产业升级的基础和前提。惠民县把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作为一项战略性工作来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要素保障,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努力增优势、强特色、稳增长。广大企业顺势而为,强化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拓展销售市场,积极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目前,加快科技创新已成为惠民县内企业的广泛共识,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比如,惠博新材料生产的0.12毫米镀铝锌硅板打破原有产品厚度的限制,产品远销国外;金冠网具积极研发防雾霾功能性网具,填补国内市场空白;龙马重科着力提升高端风电铸件铸造能力,与金风科技合作的年产1500套风电定转子和年产20万吨高端风电零部件项目加快建设。未来势必发展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新兴产业快速膨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配套跟进、工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的现代工业格局基本形成。
2.2.2 提升改造传统产业
促进产业升级。在新兴产业方面,着眼于延伸链条、上高端,以汇宏新材料、龙马重科、康和药包等重点企业为依托,加快培育壮大新材料精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药用包装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在传统产业方面,着眼于补短板、提档次,培育壮大金冠网具、华润纺织、中天食品等重点企业,改造升级化纤绳网、纺织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三大传统产业。坚持扩总量、优存量、提质量“三量并举”,积极打好转方式、调结构主动仗,实现更有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提升纺织服装、化纤绳网、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惠民县被授予“中国塑料绳网之都”、“中国绳网名城”称号。
2.3.1 提升旅游发展模式
(1)加快构建旅游发展大格局。县内旅游资源丰富,有全国现存唯一清代城堡式民居魏氏庄园,有为纪念中国古代军事家孙武而修建的大型仿古式建筑群孙子故园和孙子兵法城,有宋代古城墙遗址,还有仿明建筑武定府衙、渤海革命老区机关旧址和环城千年护城河,英国教会医院等优势资源,打造惠民县文化旅游,与全省旅游资源相结合,叫响山东“一山一水两圣人”的旅游品牌。
(2)深入推进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继续完善魏集古村落,提升旅游知名度。深入挖掘东路梆子、胡集书会、河南张泥塑等文化资源,推进古源恒昌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建设。
(3)积极创建温泉旅游项目。利用县城温泉资源丰富的特点,推进温泉特色酒店,温泉洗浴中心建设,努力打造“温泉之乡”品牌。
2.3.2 壮大商贸物流规模
一是促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启动建设中国孙子国际兵学文化产业园,创新举办第八届海峡两岸(滨州)孙子文化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惠民)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申报省级旅游度假区1处,创建3A级景区2处、省级旅游强镇1个、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二是推动金融业稳健运行。加快农兴种业、盟威斯林格等股份制改造,推动企业到创业板、新三板和战略新兴板挂牌融资,引导企业实现多元化融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业安全稳定运行,争取社会融资总量突破238亿元。三是加快发展新型业态。积极扶持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电商孵化示范园和淘宝特色产业村,壮大苗木、绳网、煤炭、冷链等物流产业,推广“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推进业态创新,加快形成经济新增长点。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通明预算、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发挥中央和地方积极性的重要保障。近年来,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升财政管理水平,山东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意见》鲁发〔2014〕18号、等系列文件,进行指导和完善财政政策,为增加县域财力,发展县域经济保驾护航。同时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重点增加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的转移支付。中央出台增支政策形成的地方财力缺口,原则上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调节。清理、整合、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逐步取消竞争性领域专项和地方资金配套,严格控制引导类、救济类、应急类专项,对保留专项进行甄别,属于地方事务的划入一般性转移支付[5]。
俗话说”郡县治,天下安”,自秦朝设县以来,县一级政权在国家政治体制中始终处在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对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精神与传达基层民情民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大局稳定的重要基础。同时,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