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卓然木·巴吾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并针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开展指明了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根据大学生发展呈现的特征,促进思政教育工作形式、方法、理念的优化,发挥思政教育工作育人作用,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才能凸显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的新形式[1]。
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具体实践中,应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引领和教育大学生,为大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具体表现为:1.政治观念尚未成熟。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虽然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向高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其思想认知方面还存在不足,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意识还不够牢固。例如:部分大学生存在入党功利性,这对大学生自身及党的发展都十分不利,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正确引导大学生;2.思想呈现多元化。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国外文化与本土文化并行,在多种文化的引领下,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有一定益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危害性。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思想多元可拓宽眼界,但由于国与国之间发展形式不同,一些不良的外来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具有腐蚀作用。诸如:“享乐主义”等思想,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3.自我意识强烈。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习路径、获取知识的路径较为宽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较为强烈。传统的思政教育方法不能满足大学生发展需要,甚至影响大学生追求进步,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在此背景下,需要立足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此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水平[2]。
信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彰显着内化的作用,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思政理论课、思政实践课以及第二课堂的开展,都得以信息为主导,依托信息的传达,构成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对大学生群体而言,对思政教育信息接受程度如何,可以评估出信息传导形式是否适应,只有合适的信息传导形式才能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及意志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基于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应高度重视信息的传导形式,立足大学生的实际,促进思政信息的有效传达,进而打造思政育人的新体系。因此,重视思政信息传达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实施,实现信息传达的针对性、趣味性,加强大学生思政信息的获取体验,才能达到思政教育工作实践的有效性[3]。
建立心理机制思政教育与以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存在较大差别,心理机制思政教育主要遵循尊重客观事实的原则,不是从思想以及政治观念等角度来开展,而是根据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以及思想政治认知等来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引导,心理机制思政教育秉承的是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且更注重思想道德发展的状态以及规律等。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从众心理是心理发展的初级阶段,以思政教育的思想、观念为导向,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思政意识。尤其是针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的特征,要用正确的思政信息作为引导,更正大学生的错误观念,提升大学生的正确认知。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可以通过大学生与大学生之间、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分辨信息的能力,促进大学生思维观念的转变,让大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开展心理机制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可以将心理机制内化为导向,融入心理学内容,实现心理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基于心理视角层面,分析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从而使思政教育的开展与实施符合大学生认知、理解以及自身内化需求,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质量[4]。
新时代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可通过交往互动方式促进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实践提高思政信息的内涵,实现思政信息的共享。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应用交往活动为主旋律,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打破传统思政教育工作模式束缚,提升大学生之间精神层面的交流,融汇思政信息与专业信息,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通过交往互动,能够实现师生之间专业知识、国家精神、价值层面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更是要以人际精神交往为基点,提高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毕业后得到良好的发展[5]。
新时代背景下,新的工作思维及教育理念应运而生,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凸显思政教育工作力度不足的问题。基于此,在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实践中,需树立新的教学观念,创新思政教育工作形式。首先,要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实践认知,树立人本化工作思维,围绕立德树人思想,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其次,学习一流大学思政教育工作经验,树立“三全育人”思想,将思政教育工作融入大学生发展的全过程,针对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发展情况,开展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的形式,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施质量;最后,要针对当前网络学习、网络教学的特点,推行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实践方式,借助先进技术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保证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让大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内化、信息实践,深化大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了解,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可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领,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包容性。首先,学校要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建设,以党建工作及思政教育工作为载体,促进政治理论的精准传达,增强大学生对党建思想的认知。例如:通过及时传达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思政教育工作实施的质量,坚定大学生的政治信念,培养大学生积极向党组强靠拢,继而成为中共党员,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其次,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增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最后,要重视文化信息的融入。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哲学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为此,根据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发展的诉求,应深挖传统文化的内涵,让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得以传达,以实现文化弘扬与继承的作用。例如:将红色文化信息融入思政教育中,重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团结一致的品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实施的成效。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形成一套科学的教学体系,包括灌输式教学、榜样示范教学等,这些教学方法虽然相较现代化教学方法略显陈旧,但可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以问题为导向的思政课分众教学模式,能够从学生关心和困惑的问题入手,对传统教材体系进行专题再造,深受学生欢迎。教师在实施思政教育工作中,既要延续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要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一定创新,做到灌输式教学方法与研讨性、小组合作性等教学方法相融合,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思政教育工作平台,帮助大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思政信息;另一方面,思政课堂要借助新媒体技术释放新活力。高校要利用新媒体打造“微课堂”、引入VR技术、利用智能手机开展“互动式智慧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推出思政课公众号等形式,不断提升思政理论的传播效果,增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新时代背景下,延伸思政教育工作的载体是重点。在实际开展教育教学中,思政教育工作可以与党建工作、团学工作、文化建设工作、文体活动等进行有机融合,不断拓宽思政教育工作的范围。只有应用全面开展思政教育的形式,才能有效引领和教育学生,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进而将大学生引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凸显思政教育工作实践及创新的意义,从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培养具备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合格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