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

2021-11-24 21:38吕从钢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0期
关键词:毕业生校企院校

文/吕从钢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就业市场长时间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持续增多,应届毕业生的数量也随之上升。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处于饱和状态,学生如果想要在一众就业者中脱颖而出并占据就业主导地位,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基于此,高职院校应与时俱进,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由此才能使高职院校中的学生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中更具发展和市场潜力。

一、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

近几年,持续增长的大学生数量使我国逐步朝着教育大国的方向迈进,同时,大学生数量的增多也代表着我国国民整体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提升。然而,我国大学生数量持续增多,却让就业成为一个难题。根据教育部最新的官方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909万人,而到2022年,预计这一数字将超过1000万。因此,为了有效地缓解就业压力,我国高校开始不断对研究生进行扩招,但这种方式无法解决根本问题。2021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性影响,大学生数量虽然在不断攀升,但由于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许多用人单位的需求始终处于萎靡状态,甚至许多中小企业更是选择裁员、降薪等方式维持生存。除此之外,由于国外经济受疫情影响整体呈下滑趋势,导致许多准备出国的学生不得不在国内求职,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国内的就业压力。因此,在名牌高校学历随处可见的情况下,普通大学的学历在就业市场中几乎没有竞争力,需要通过提高就业能力的方式来增强就业竞争力[1]。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逐渐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圈,这对我国经济结构起到了调整和推动作用,也为我国众多的毕业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现阶段,西部和乡村逐渐成为党和国家鼓励毕业生就业的地点,并由政府出台诸如“精准扶贫”“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政策鼓励毕业生深入偏远地区为国家建功立业。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由国家出面为毕业生谋求更多元的发展。

二、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就业率的高低始终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办学特色的基础。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质量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就业率已经不能完全代表高职院校的水平,高职院校也需要通过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来提高办学质量,从而收获良好的口碑。

(一)学生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2021年共有超过400万名的高职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这个数字接近2021年毕业生数量的一半。因此,作为每年毕业季的就业主体,高职院校学生更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规划,加强就业观念。然而,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众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未毕业前就缺乏相应的人生规划,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也难以界定,甚至在不断慵懒的学习生涯中放飞自我,导致就业能力难以获得提升。此外,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完全以自我意愿为主,缺乏对市场的考察,以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终导致就业出现大方向上的偏差。

(二)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

对高职院校学生而言,专业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在一些技术性工作的招聘中,企业也会更加青睐于实践操作能力更强的人才。然而,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技能教学中,过于注重理论能力忽略实践能力,使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在学习中由于长期缺乏实践,导致动手能力欠佳,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也是一知半解,这样的结果自然无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就业市场上每年差不多有近六成的毕业生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和实践动手能力而被用人单位拒绝。由此可见,工作经验匮乏、实践动手能力较弱已经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关键点。

(三)学生学习能力不足

对学习能力强的人而言,学习任何东西都较轻松。但对学习能力差的人来说,学习就像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学习能力的欠缺将致使这些人在学习中的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难。对学习基础本就较差的高职院校学生来说,其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低、自律性不强、学习意愿不足以及自我学习能力欠佳等弱势,都将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可持续发展。

(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企业和用人单位也越发青睐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思维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在高职院校中,许多学生在寝室中虚度光阴不思进取,自然谈不上对创新思维和意识的培养,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无法在就业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重要原因[2]。此外,高职院校也并未认知到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因此未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创新意识淡薄、能力欠佳,且无法适应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

三、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主要路径

现阶段,高职院校并未对学生就业能力提升建立科学、完善的培养制度,而且对学生的就业规划也相对稚嫩尚未发展到成熟阶段。基于这种情况,笔者提出以下四点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在完全摒弃传统就业率为主的基础上,需要将注意力从学生的就业机会转为关注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上。基于此,高职院校学生的目光也应该从锻炼就业沟通技巧转向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上。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培训时,需要把以能力为本的人才观传递给学生,由此在学生心中种下能力提升的种子,才能使学生在求学期间通过知识和技能积累形成综合素质。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也可以在校园中积极开展模拟招聘、学生职业能力测试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科学化、系统化、完善化的就业指导,从而推动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能力提升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二)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实践动手能力是检验高职院校学生是否优秀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学生顺利毕业的前提。当前,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继续进行理论培训已难以符合就业市场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放在第一要义,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实践动手培养机制。基于这一点,深化校企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例如,在2020年,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并借助企业化办学为抓手,全面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持续为国家输送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纺织服装、人工智能方面的优秀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学习专业相关知识,还能借由和企业中的老员工接触收获实践经验。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通过上手操作技术设备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借助企业参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一方面是企业本身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为自身培养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帮助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由此,高职院校学生需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才能保障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而学习能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高职院校学生日复一日地学习知识和技能。除此之外,高职院校本身也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培训方法,建立科学、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例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一方面通过打造“全面覆盖、精英带动、实践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为高职院校学生构建创新创业素质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依托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该学院还建立了众创帮扶机制,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投入基金,共支持不少于150项学生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项目。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能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好地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从而有效降低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

(四)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长期以来,愿意选择创业的高职院校学生比例普遍偏低,这不仅是因为高职院校学生缺乏创业意识,还受到国家政策、资金、人脉、就业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与此同时,创业教育在我国的受众面偏窄,且没有在高职院校中形成成熟的创业教育体系。另外,高职院校对学生创业精神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多半通过课堂讲座以及选修课的方式进行,并未将创业教育列入专门的教育模式中,导致创业教育始终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需要依托就业政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

四、结语

现阶段,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必须通过提升就业能力来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从而实现顺利就业。高职院校对就业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能减轻就业市场压力,另一方面也能为国家提供急需的优秀人才。为此,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加强就业指导、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创业教育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健康、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毕业生校企院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最“叛逆”的毕业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