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新途径

2021-11-24 21:38王春龙张华英张鑫琳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0期
关键词:农业院校竞赛育人

文/王春龙 张华英 张鑫琳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持续开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以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中,一定要进行多层次、多元化的人才教育和指导。观察以往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经验可以发现,实践育人一直是农业培养的薄弱环节,而建构实践育人的体系是提高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指导下,高等农业院校一定要建设符合现代化教育需求的实践育人机制,通过完善的教育活动,充分显示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优势,建设实践育人载体,打造长效的实践育人机制,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1]。

一、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的主要步骤

(一)课内实践

课内实践是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培养的第一个步骤,对学生来说,其实践能力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培养,让学生承担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任务,加强对学生劳动技能的训练和专业基础的培养[2]。相较于普通院校而言,农业院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过:“书本里长不出水稻,电脑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植出水稻就一定要下田、下地。”

具体而言,组织教学计划内的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加强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这是实践教学的中心环节和首要步骤,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院校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正确劳动观念与劳动态度。院校要针对大一刚入学的学生组织义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并要求学生在结束之后写出个人心得体会,参与班级考核。同时,还要加强农业专业基础训练,专业基础训练一定要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充分体现出“先有实践再有认识”的规律。高等农业院校要结合不同专业的特色组织,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生产基础训练活动,包括生物训练、应用型训练、综合性训练等。专业基础训练可以在大二年级进行,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选择对应的实践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其次,科研能力的训练,这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劳动基础和技能之上再进行的实践操作,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精神。农业院校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可以采用导师负责的制度,科研能力训练安排在大三年级比较合适,学生可以加入自己感兴趣的导师课题研究组,以不同的团队为单位进行科学研究,独立或合作开展科研项目的探索,了解农业科学的前沿知识,掌握社会发展动态,对最新的农业生产科技进行研究,用创新精神提高动手能力。除此之外,农业院校的实践育人体系还包括毕业实习和社会调查两个部分,毕业实习指的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专项话题进行专题探究,这一阶段考察的是学生能否对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把握,用所学的农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毕业实习中一定要体现出科学研究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社会调查指的是农业大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论作为指导,深入探究和农业有关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这一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人际交往和专业实践能力,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的机会[3]。

(二)课外实践

农业院校实践育人体系建设要格外重视课外实践体系的打造,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通过课外学术研究、社团活动和学科竞赛三个部分展开,课外学术研究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比如,让学生充当导师的科研助手申请独立科研项目,在科研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学术能力。院校可以面向全校在读的普通本科生设立学生研究训练基金,给独立研究项目的学生一定的资金补助,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科研平台申请项目基金。同时,我国农业类院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的研究和探索中,目前已有许多学生参与了创新型实验教学项目的选修课,申请了大学科技创新基金,并出色地完成了项目研究任务。社团活动指的是学生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社团,根据学生个性爱好组织的社团可以由学生自我发展和自我管理。社团活动主要分为学术型社团活动和非学术型社团活动两个部分,学术性社团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的科研需求,通过社团的力量集中科研资源,开展具有专业性质和学科交流性质的学术讲座、研讨会,积极推动在校大学生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和上述两种形式有所不同,学科竞赛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实践能力,学科竞赛的要求超出了基本的学术要求和课本的范围,参与学科竞赛的学生要具有丰富的农业专业知识,并且思维敏捷,具有敏锐的判断能力。院校开展各种类型的学科竞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到独立解决问题。院校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科竞赛类型,比如校级学科竞赛、省级学科竞赛和国家级学科竞赛,为不同发展方向专业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4]。

二、实践育人是高等农业院校培育人才的应有之意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概念,随后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一文件的发布,标志着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重大部署,其目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三农”问题始终是新时代工作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国各大农业院校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根据2014年提出的实践育人协同体系计划,决定贯彻实践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加强新时代农业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把乡村振兴战略精神贯彻到实处和深处,树立全新的思想价值观念,强调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打造。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认识到建设实践育人工作体系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农业院校必须要把农村、农业、学校、企业等各个主体的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打造多方联动的实践育人体系,建设多赢合作机制,也可以通过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校农合作平台,架起各个社会主体之间沟通的桥梁,通过实践育人体系的打造,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学科实用能力。

三、高等农业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建议

(一)建设实践指导平台

农业院校建设专业实践指导平台,需要依靠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一方面要加强教学实践课程的设置与安排,优化课程设计,加强课程管理与指导,在原有的专业理论课程中增加实验课程和实习课程的比重,同时要注重教师队伍的打造和培养,加强优秀青年教师的选聘,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指挥作用。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与学生的农业专业实践相结合,共同安排、共同部署。把学生实践情况和教师的职称评选相挂钩,鼓励教师用积极的态度指导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打造一批有管理基层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兼职和专职教师相互结合,全方位指导学生参加实践育人活动,充分体现实践育人平台的实效性。

(二)坚持问题导向,发挥五位一体的作用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建设实践育人培养机制要充分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和农业等五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给农业院校实践育人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和动力。国家给予农业院校实践育人人才培养大力支持和政策优惠,农业院校一定要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中,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弥补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足,结合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在实践育人体系的构造中凸显出具有优势的专业特色。农业院校要加强人才培养的主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农民心态与工匠精神,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体系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功能,利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打好人才培养基本功。加强实践育人体系的内涵建设,让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计划更加契合,发挥“五位一体”的平台力量,共同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坚持实干创新原则导向,立足于本校的教学实际,整合各方资源,建设校企合作、校农合作平台,加强实践育人战略驱动,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之下大力开创实践育人的全新局面。

高等农业院校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开展实践育人,要把握乡村振兴计划的大背景,发挥政策支持和导向作用,坚持问题导向,促成五位一体格局,建设实践指导平台,利用实践育人提升我国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农业院校竞赛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高等农业院校学科专业优化调整研究
农业院校遥感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互联网+”背景下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我看竞赛
浅谈农业院校学生的道德教育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