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理论下经济学思政人才培养实践研究

2021-11-24 21:38王丹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0期
关键词:经济学协同育人

文/王丹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成为各大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可见,党中央给予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高度重视。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逐渐趋于成熟,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暴露出不足,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还有待提高,由此也引申出了“协同育人”理论。“协同育人”是走向推动教育改革进程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高校人才素质质量不可或缺的成分。众所周知,思政教育工作是所有高校不可能独立完成的任务。如何实现高校各教育主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协作,整合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对协同育人理论下的经济学思政人才培养实践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纵观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数量不多,在质量上也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1]。

在高校里所有不同种类的专业中,经济学专业因其思维方式及今后从业方向等原因,更需要得到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关注。大部分经济学学生的理性思维大于感性思维,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时,犹如面对一道较难跨越的门槛,这给培养经济学思政人才的教育者与协同育人企业人员施加了一定的授业难度,并对高校教育者和协同人员提出了更多的专业要求。因此,笔者以部分高校经济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协同育人理论下对经济学思政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为高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协同育人理论下经济学思政人才培养的愿景与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只有对思政理论有自己的见解和明确的认识,才能有利于对思政教育展开研究,经济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教育机制研究与此同理[2]。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教育机制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只有了解和把握整个概念以及运行机制,才能有利于形成整体性的一个认识,这也将为经济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教育机制的研究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前提。

建立和完善经济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教育机制,可以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各教育主体之间教育资源共享,从而优化教育结构。因此,在此优化期间,要以“育人”为中心思想,确定落实好每个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环节,且各环节之间互相配合,保证机制正常运作。

(一)经济学思政人才培养愿景

“各个育人主体以人才培养和使用为目的,在系统内共享资源、积蓄能量的有效互动。”这是《试论高职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理念》一文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理念下的定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一文称:“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资源或个人系统内,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责任共享、利益共赢的原则,节约能源、共同发展与有效的互动过程或活动所需的社会技能。”由此可以看出,协同教育的理念强调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以及相互沟通,并提高整体效率,不仅能有效地避免各教育主体之间个体作战的情况,而且对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思政人才素质,在协同育人理论下培养出优秀的经济学思政人才。

(二)经济学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亟待提升

为了能够清楚地了解当前经济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教育机制的现状,并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经济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六所高校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且对大一到大四的经济学学生进行分层抽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余份,从得出的结果来看,虽然高校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中的作用,但大多数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仍有待提高[3]。

二、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理念逐步深化

由于许多高校存在着经济学学生思政素质有待提高的现象,为促进协同育人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加强,许多高校开始纷纷采取行动,通过多种渠道和丰富多样的形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既要密切关注协调配合的方法,也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完成协同育人理念本身的教育。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学校可以根据社会主义的“核心主题”开展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学校应聘请专业导师对学生的活动进行科学指导,也可以在课间休息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培训活动。例如,在原革命根据地建立实践教育基地,让学生体验和学习思想政治史,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机构进行培训等,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与培训过程中充分理解所学知识。

校际校外合作办学模式初步确立。以某高校为例,学校建立了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并为在校学生提供专业的企业导师,让学生可以灵活地将所学应用于具体实践。例如,大学的法学院会与各级城市法院和律师事务所合作,寻找“最好”的法官或律师及社会实践课程的教师[4]。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课堂以外的实践经验,而且也能考虑到理想岗位的招聘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建立自然得到了完善。高校应着眼于自身的优质属性,从这点出发,完善自己的教育机制。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途径有很多,例如,目前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立包括领导、运作、教育理念、附带、长效机制等。探索完善建立这样的机制,为学院和大学积累了长期的经验和一些教训,为经济系学生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合作办学机制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协同育人理论下经济学思政教育的实践成果

(一)高校创新体系下人才培育的优秀实践

将思政元素融入经济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是将思政元素全面融入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教育中,这就要求在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历史使命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经济学本科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推进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教法改革,创新经济学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增强新时代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亲和力、前瞻性和针对性,提升经济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时效性。创新与研究作为我国高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源于高校创新的概念,高校创新体系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补充。引入协同创新概念后,添加一条重要途径,深化高校创新功能改革,将高校优势与产业或行业优势相结合,在优势互补和劣势互补的条件下实现互利共赢。

(二)产学战略联盟深化人才思政教育体会

以上两案例为协同育人理论下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例如,产学协作部门设立政策、资金、人才、知识、技术、经验等多个环节,使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金融机构等多个主体会及时协调并给予相应支持,产学联合项目管理团队、技术研发可尝试以战略联盟等形式构建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与信息平台,形成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科研实体,在此过程中,加深思政教育体会,深化经济学人才对思政的理解,为企业带来突破性的科技成果。

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仍然有许多细节问题需要解决。在开展经济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下:协同教育机制缺乏顶层设计、教育资源整合以及外部支持保障的缺失等。经济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作教育机制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对协同教育的认识和高校协同教育机制的重要性有待提高、高校内部和高校之间的合作程度有待提高、高校外部各育人主体合作办学的动力有待加强。只有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完善经济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机制。

综上所述,加强校外学科合作势在必行。建立一致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激活学科合作的内在动力。加强学术合作的外部动力,校外人员与教育者充分合作,共同努力,共同促进经济学杰出学生的思想政治研究与育人目标相配合。

四、结语

本文开展了协同育人理论下经济学思政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从经济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主要实践目的、思政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实验成果、高校思政与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为实现协同育人理论下高校经济学思政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实施提供参考。但由于研究时间有限,在教育教学方法、协同育人分工等方面,还需要深入探究与实践。

猜你喜欢
经济学协同育人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经济学
协同进化
经济学的优雅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