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丽慧
2018年9月,全国各高校迎来第一批“00后”大学新生,“00后”在实施“十三五”规划中的关键一年批量进入大学校园,意味着“十四五”期间他们将成为就业市场的主力军。福建省教育厅发布的《2020-2021学年初各级各类学校基本情况》统计数据显示,福建省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学生数(含本科、高职高专)为94.7187万人,扣减当年毕业生数20.7706万人,则2021届~2023届毕业生数达73.9481万人,此为截至2021年6月10日不完全统计下“00后”大学生的毕业人数,意味着“00后”学生即将成为就业市场的人才资源。
随着时代发展,“00后”所处的环境相较“90后”“80后”均有着极大的变化。在国内外就业环境不断变化的前提下,“00后”显示出与时代发展联系紧密的各种个性特质。作为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对象,深入研究“00后”学生的个性特质,是新阶段提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的基础性工作。
根据腾讯公司2019年对9座城市投放的共2.6815万份调查问卷中获取的数据可以看出,“00后”原生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相较于“90后”“80后”有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较富足。在具体的存款和收入方面,“00后”的存款是“90后”的3倍,“00后”在财务方面有更大的自由,也有更高的消费能力[1]。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00后”的成长轨迹中处处都有互联网的“身影”,网络产品与应用融入了“00后”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养成。互联网科技极速更新换代映射在“00后”青年一代的成长过程中,互联网和科技应用渗入到“00后”学习、生活的细节,甚至塑造其学习和生活[2]。“00后”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强,价值观强烈且自我中心的倾向较为明显[3]。在自我认知方面,“00后”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对自我认知较为全面的一部分群体而言,其个性突出、独立,有十分明确的喜好。
大多数地方高校忽视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也没有专职教师来教授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这种课程,但仅针对毕业生来进行授课,容易导致学生不重视所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课程安排不合理,使得大学生涯规划课程效果不佳。教师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关注度也不高,学生往往对此视而不见,导致学生就业状况不能得到清晰的认知,未来职业规划不明确。
就目前我国高校“00后”的学生就业形势来看,不及时更新就业信息是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各地人力资源部门尚未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学生对当下的最新就业信息不了解,对就业方向更加不明确。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招聘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在就业信息网上信息也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最后学生只能通过教师、家长、同学和媒体查询招聘和就业信息,且此种信息较为分散,不利于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和就业信息[4]。
目前,许多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学生就业导向形成单一模式,对学生就业缺乏有效指导。高校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定位等方面存在着缺乏培训教育、目标不够明确、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和解决等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对就业基本知识和实际情况的了解,导致他们对就业工作充满迷茫。
高校缺乏对“00后”毕业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这是导致学生就业率低的重要因素之一。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学时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教育以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社会和工作中的实践过程。一些学校并没有提供就业相关的教学课程,尽管提供相关的实践课程,但往往不被学校重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练习不认真、教师放宽要求,都会导致学生的自身能力不能完全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只有真正参与到就业行业实践中,才能找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才能更好、逐步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满足未来毕业生对岗位的需求。
对“00后”学生而言,他们具有较强的喜好特点,从而形成以就业兴趣为导向的就业群体。笔者对当下高校“00后”学生进行调查,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一部分学生与受访学生所占比例为28.64%,需引导其正确认识兴趣点与工作实际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并通过用人单位真实事例等方式,客观地呈现出当下环境的工作状态,避免学生因过于理想化而无法适应实际岗位的现象。另外,还需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兴趣本身和兴趣之外的世界,拓宽视野,避免因对自身了解不全面而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过于感性,有失偏颇。对自身认知模糊的部分“00后”学生占受访对象的48.85%,要引导其全面、系统、客观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所具备的优缺点、各项可迁移技能和自身具备能力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匹配性,帮助其明确自身职业生涯规划。
“00后”通过互联网获取资讯的能力不容小觑,利用互联网学习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有助于让他们在理论知识水平方面保持较高的水准,但在实践方面则无法直接通过互联网获取,需由就业指导教师通过课程实践等方式加以指导。许多行业内部关于职业发展空间和职业晋升渠道等内容,需要有实践经历的从业者通过实际工作累积的经验现身说法予以指导,这些需求都是在理论指导的基础上对高校就业指导提出的实践性方面的要求[5]。从问卷收集的数据来看,有83.12%受访的“00后”学生希望借由学校的就业指导获取实践机会、见习机会,有48.08%的“00后”学生需要求职面试技巧指导等,这些都为高校就业指导提出了更为具象化的要求。
“00后”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环境下不断成长,这已成为当代网络发展的一个目标,对就业服务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此,急需形成流程简单、信息联通的一条龙就业服务体系。在面对成千上万家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学校就业信息平台能否实现与学生专业对口、兴趣相投、个人职业技能相匹配的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精准推荐?就业推荐信息的填写、审批能否实现全线上办理?毕业生报到过程中涉及报到证开具、个人档案的寄送能否通过信息化方式建立不同网站互联互通机制让毕业生能通过移动终端跟进与追踪?这些体系的具体内容对未来高校的就业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在“00后”的就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应进一步推进智慧就业服务模式,使“00后”学生能通过智能终端完成求职就业的全流程。
针对“00后”学生因物质水平较高、自我认知模糊等综合原因而产生的“慢就业”现象,高校可定期举办限定人数的“生涯规划沙龙”,以较为轻松的沙龙活动方式针对学生个体进行个案分析,运用GROW模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将就业与自我价值实现和社会责任承担相结合,改正学生因家庭物质条件好即可安心“啃老”的错误认识。提高就业指导的实践性,与校友企业共建,邀请优秀校友为“00后”学生分享工作经验、讲述行业内职业发展道路,并通过校企合作为“00后”学生提供更多实践、见习的机会。
建设更具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就业创业指导队伍。就业指导应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毕业生就业应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高校就业指导应建立一支能紧握时代脉搏的人才队伍。除常规的校内教师资源外,可尝试将校企合作成果运用到建立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中,邀请企业资深人力资源和管理层人才担任学生校外导师,以企业导师的角色在具体实践中给予“00后”学生更多指导。在日常就业指导中,将用人单位所需人才应具备的可迁移技能、岗位任职优势等内容传达给“00后”学生。
面对当今的“慢就业”形势,社会各界要投入力量努力转变“0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政府要制定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企业要建立招聘信息公开制度,选聘到合格的人才。学校要着力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就业导向服务,科学、及时应对学生就业创业面临的相关挑战,同时要积极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教育,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理论与实践无缝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认识自己,从而逐步提高自己,有效满足未来的工作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