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63683部队,江苏 江阴 214431)
目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数据呈爆炸式增长的时代,大数据渗透各个领域,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财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用大数据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何顺应时代潮流,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基于大数据作出科学决策,有效发挥数据在财务保障中的主导作用,逐步提升财务管理效率,是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亟待解决的问题。
事业单位财务共享服务是利用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对事业单位各部门及下属单位的所有会计业务进行集中登记管理,通过调整组织结构、重塑业务流程,达到提升财务结算效率的目的,使财务数据使用者可以通过全方位数据分析了解单位管理情况的模式。各单位使用共享统一的核算规则及核算系统,既可以简化会计核算环节,又能够实现网上收付款,大大提升了财务工作的效率。
1.有助于规范财务管理模式
事业单位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落后,财务人员受事业单位各下属单位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工作的独立性。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把组织内部各单位的财务人员集中起来,重新定位和分配,实行财务人员委派制,并定期轮换财务人员,同时打通财务管理系统,实现财务信息共享,有利于加强对各下属单位财务工作的指导与监督。
2.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融合事业单位的所有财务软件系统,打破预算、审核、分析、绩效、决策等系统之间的隔阂。利用财务共享中心这个平台,及时传输各类财务信息、财务数据,能使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有利于财务人员根据统一的标准和模式撰写财务报告。
3.有助于实现信息共享
信息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财务信息生成的速度和标准性,加强事业单位成员单位间的信息共享,避免信息孤岛效应,为决策者及时提供更精准和更全面的有效数据,帮助其更好地判断和决策。同时,通过及时的信息共享,不同的使用者可以在权限内查看相应的信息数据并进行监督,有助于打造阳光财务。
传统的财务工作依靠手工操作,实行纸质文件签批等模式,经办人需持纸质凭证按程序流转签批,一笔财政支出业务从发起申请到办理支付平均需要3~4天,这大大影响了财务数据归档和采集的时效性和便捷性,耗费人力、物力和财力。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重核算、轻业务,财务工作的精力集中在会计核算、报表、资金等领域,对经营预测、风险控制、战略支持等高价值领域的数据不敏感,导致数据采集不全面,影响了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无法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目前,受现行管理体制的约束,财务信息交换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滞后的应用方法与高信息化水平的要求不相匹配。虽然近年来各事业单位财务保障水平都获得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财务信息化建设也有了初步成效,一些单位已经完成了财务信息化局域网的建设,各部门之间也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共享,但是从整体来看,单位的各环节领域还未打通,整体互联互通尚未实现。从层级上看,市县区级网点未实现全覆盖,大单位财务信息化建设的纵向联通还不彻底。财务信息系统运行相对独立,数据传输不够顺畅,病毒防护能力较弱,加密保密性能较差。
财务业务处理涵盖预算、经费核算、结算和决算等环节,业务范围涉及经费、资金与资产管理等项目。在海量的财务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对财务保障和管理效果进行分析与评估,准确提供决策、管理所需的各类指标,是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要求。现行的财务信息化系统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预算执行情况、会计综合分析、信息综合查询及其他业务辅助系统还未实现整体连通,财务管理工作仍处于信息化系统智能生成与人工辅助操作相结合的阶段。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重核算、轻监督的特征,财务数据可以收集输入,但无法深入分析和加工,无法为管理层的决策提供简明扼要的财务信息依据。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重视核算工作,对单位的业务工作不够了解,对业务的事前、事中监督不够到位。业务、财务相分离的情况,导致事业单位会计部门的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财务数据无法为业务决策提供有利的支撑,无法通过提供数据服务增强业务管控的实际效果。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时间被基础重复的核算工作占用,制约了管理会计作用的发挥。事业单位的在编财务人员数量有限,高素质、懂业务的财务人员紧缺,许多财务人员非专业出身,简单培训后就上岗,财务人员队伍的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信息系统平台是运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要以实现财务保障业务与其他相关要素之间的网络互联互通为基点,结合本单位实际业务情况搭建综合财务信息平台。同时,要确保网络体系“一个标准沉到底”,在各业务部门之间设置统一的信息编码、数据接口和安全防护标准,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要确保网络经脉“一条通道触到边”,让财务保障网络与其他业务网络实现安全、顺畅、稳定的连接,让财务保障系统与各相关业务系统能实时传递和共享信息。主体平台系统之外留有接口,以添加信息化智能报销终端、国库电子支付直连系统、商旅平台、采购平台、RFID仓储物资管理平台等,为下一步数据共享打好基础。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是将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有机融合,为管理层、财务部门及业务部门开设不同层级、不同功能的数据录入、汇总、查询端口。预算批复下达后,预算数据立即上传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硬性控制年度经费指标。业务报销经办人员按照统一标准粘贴原始凭证,通过信息化智能报销终端逐一扫描凭证内容,形成凭证影像资料。然后,报销终端对发票的真伪性、重复性进行初审,将该笔凭证的纸质版打包归档,影像版提交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部门收到业务受理提醒后,在一定期限内对该笔凭证进行审核,由系统对限额进行管控,超支报警。审核人员将审核通过的电子化凭证再次上传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按照前期为各管理层设置的签批顺序、权限和时限等进行网上流转签批。全部审核完毕的电子凭证将自动回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结算系统。出纳人员再次核对确认结算系统中凭证的各项信息,国库电子支付直连系统分级授权后将资金汇出。
按照上述财务流程设计,利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平台,将预算、核算、资金等系统无缝集成并分层级实时共享,有助于技术手段与制度机制的融入,通过“人控”与“机控”的结合,实现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分析的全过程监管。在事前预警中,“人控”与“机控”并重,预算标准人为制定,审验、比对系统执行。业务部门可以根据相应权限登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平台,查看预算执行情况、单位资金投向投量、风险阀值、项目进展等,按照业务需求、上级要求,从不同角度进行数据分析,为后续工作、决策及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撑。同时,将业务分析数据上传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平台,对资产、物资、合同等数据进行统一管理、按需使用。综合数据的运用可以使行政事业单位第一时间获取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业财数据,为事业单位的可视化管理奠定了基础,实现了财务数据的共享价值。
设置审核签批时限后,逾期未审核、签批的凭证将自动流转到下一个程序,负责该笔凭证的审核、签批人员需对情况进行说明。信息化手段可大大提升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避免事业单位个别领导干部出现懒政怠政的情况。实现财务智能化审核、全流程共享,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程度,降低财务管理风险,避免财务单据审核标准不统一,保证审核的公正性。同时,国库电子支付直连系统可实时查询资金流向,使上级部门通过统一平台了解下级单位的资金运行情况,实时监控大额资金支付与现金提取,准确掌握资金的流向、流量。
新时代的财务工作向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人员既要精通本专业的知识,又要掌握业务知识、大数据技术、数据挖掘知识。要通过理论研究、技能培训、岗位实操与业务实战等一系列手段,让财务人员逐渐向复合型专业人才转变。建议事业单位加强财务部门垂直管理,统一培训懂业务的财务人员,让其到业务部门见习轮岗。合格后,事业单位委派其到所属单位的财务岗位工作,这既能保证上下级财务信息畅通,也能对所属单位实施有效监督。
事业单位现存的财务管理和运用模式均存在诸多局限性,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大势所趋。但这一过程中存在各种障碍,因此事业单位要加强顶层设计,提高重视程度。同时,财务人员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为事业单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与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