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娜 吴 涛
(1.大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44;2.东北电力大学化学工程学院 吉林 吉林 132012)
青年是时代发展的中流砥柱,青年学生有知识、有文化、有创造力,培养青年学生的五四精神,在当今时代依然重要。五四精神历久弥新,是中华革命文化的重要映现。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探析青年学生对五四精神的跨世纪传承,对革命精神和中华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爱国运动,突出特征为革命的彻底性,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征程。
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风雨飘摇。政治上,面对资本主义的压迫,北洋政府软弱无能,无所作为;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很大的发展;思想文化上,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新文化运动,给人们带来了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俄国建立,使中国知识分子看到了新的希望。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提出了维护中国主权的合理要求,却遭到了拒绝。1919年5月4日,北京十几所学校3000余名学生在天安门前举行游行示威,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的口号。[1]北洋军阀派军警镇压,学生中有32人被捕,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
五四精神是在总结五四运动的目的、过程、表现和意义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五四精神目的、过程和表现,构成了五四精神的骨架;其内涵、意义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又充实了五四精神。时代赋予五四精神新的内涵,要求广大青年继承并大力弘扬五四精神。
1919年5月9日,北京大学教授顾兆熊第一次将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上升到了运动层面,他把运动定义为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为目标进行的努力和抗争。北京大学学生罗家伦将学生的游行示威运动提升到了精神涵养层面,最早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具有高度历史浓缩性的词汇。1919年5月27日,张东荪第一次提出了“五四精神”这一概念,并做了完整论述。
罗家伦将五四运动的精神定义为:学生自我牺牲、社会严谨制裁、民族独立自决的精神。张东荪认为学生运动的目标就是反抗帝国主义和改造软弱无能的政府,他指出五四精神的核心内涵是雪耻锄奸精神。傅斯年将五四精神的内涵定义为北大精神。[2]在1939年《青年运动的方向》演讲中,毛泽东将五四精神归结为爱国主义、民主科学和改革创新精神。[3]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界定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五四精神。[4]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重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核心内涵,同时指出,五四运动是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激发了人民大众的斗争力量,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5]
新时代背景下,在继承与弘扬五四精神的同时,更应该赋予其新的内涵。将其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青年学生的培养相结合,实现五四精神的最大价值。
一百多年前的爱国主义是维护国家主权,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反对大资产阶级和封建的经济关系。在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不断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我们不仅要维护祖国政治、经济主权和领土完整,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使我国在世界上更具影响力。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凝聚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1世纪以来,能否在新时代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取决于青年能否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使民族精神深入骨髓。广大青年学生是青年的主体部分,更应该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理想,体现新时代青年的崇高品格和家国情怀;使个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彰显新时代青年的集体荣誉感与向心力。爱国主义精神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奋勇向前的力量,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力源泉。
进步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激流勇进、乘风破浪、奋勇向前的主要精神力量。一百多年前的进步是推翻三座大山,打破腐朽的社会制度,冲破蒙昧的思想束缚,发展社会生产力。新时代要求的进步是注重发展的协调性。“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要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新时代的进步,是将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转变为“又好又快”,运用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中高速优质发展。同时,进步又体现在每一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上。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自由发展程度不断提高,中小企业蓬勃发展,对外自由贸易不断扩大;民主政治、民主权利不断提升;学术自由、文化走出去的趋势不断加强。近年来,中国GDP在世界的排名不断攀升,中医药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专利申请总数跃居世界第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尖端技术领域不断创新,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走向世界和未来。
“五四”时期的民主,主要是推翻封建专制独裁的旧社会制度,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新时代的民主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并实现法律赋予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若要建立新型民主国家,就要充分发扬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精神,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当前,我国致力于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积极构建“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站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立场及各国人民的发展需要之上所做的努力。新时代青年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中的民主思想。
一百多年前的科学,是中国人民为了改变蒙昧落后局面而进行的伟大探索。广大青年面对封建迷信的迫害,敢于冲破思想束缚,学习新思想、新文化和科学技术。正是由于青年孜孜不倦地追求科学,才使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时代的科学,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索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思想规律。科学精神是指创新精神和求真精神。创新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随着经济全球化,综合国力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而综合国力的提高有赖于创新。要实现中国梦,必须不断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青年具有创新意识,应该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发挥核心作用。国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青年人一定要勇于探索,不怕失败,将祖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开展青年榜样学习活动,可以在无形中为青年学生树立榜样。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人只有不断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才能逐步完善自我。首先,组织学生通过阅读书籍、网上学习、课上讲授等方式,定期学习青年榜样事迹,了解人物生平。其次,组织学生团体到青年榜样教育基地学习,例如,雷锋同志纪念馆、毛岸英纪念馆、邹笑春生前所工作的抚顺市传染病医院等。通过参观学习,将书本、网络知识系统化、形象化。最后,参观后,组织学生网上答题、抒发感想、给榜样人物写信等活动,使学生自我反思、再认知。
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泛滥,利用公众对党史、国史一知半解,黑化历代国家领导人,歪曲党史、国史,从而达到渗透意识形态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是我们国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中国人民备受世界尊重的根基。认真学习党史,能够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爱党、爱人民的情怀。广大青年学生是担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辉事业的一代,加大对青年学生党史、国史的教育力度,有利于青年学生发扬自强不息、报效祖国的精神。可以将党史、国史教育题材融入各大教育课程,定期观看党史、国史影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组织红色知识竞赛及朗诵大赛等,提高青年学生党性修养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好方式,如果不能将先进典型的事迹融入学生精神世界,体现在他们的行为方式中,无疑是纸上谈兵。五四精神是理论层面的指导,来源于五四青年及其后继者的伟大实践,新时代五四精神最好的传承方式就是在实践中发扬。可以组织青年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各地、各单位进行社会实践,通过问卷反馈社会各界对学生社会实践的满意度。问卷中应明确包含学生如何践行五四精神,以便综合考核学生的实践情况。以评价结果为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评比,分设不同奖项激励学生,使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
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五四精神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等内涵,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欲予“无形”为“有形”,则需要坚实有力的载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承并弘扬五四精神是每一个青年的责任,五四精神的不断弘扬与发展,也会成为每一代青年修身立德的标杆。